林墨看着设计图,心里满是期待:“等度假区建成,咱们就能形成‘非遗体验 + 研学 + 文创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也让雪乡的非遗走得更远。”
五一假期来临,雪乡再次迎来游客高峰。让大家惊喜的是,不少游客都是 “老带新”—— 之前参加过体验课的游客,带着朋友和家人再来雪乡,有的甚至提前预约了 “非遗研学套餐”,想深度体验非遗技艺。
“林总,我们又来啦!” 之前在冬季体验过木雕的张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上次雕的雪人挂件,“我儿子回去后一直念念不忘,这次特意带他来参加‘非遗研学营’,想让他系统学木雕。”
小宇立刻迎上去,给孩子递了一套迷你木雕工具:“小朋友,这次我教你雕春燕好不好?雕好后可以挂在书包上,走到哪儿都能看见雪乡的非遗。”
孩子兴奋地点点头,接过工具,跟着小宇走到体验区,认真地学了起来。张先生的妻子则跟着李奶奶学剪纸,不一会儿,就剪出了一只漂亮的春燕,脸上满是成就感:“没想到我第一次剪纸就能剪这么好,以后我也要在家教孩子剪,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假期里,工作室的 “非遗研学营” 每天都爆满。游客们跟着李奶奶学剪纸,跟着李宇和小宇学木雕,跟着张晓雅了解雪乡非遗故事,还去村里参观村民的非遗手工作坊,体验非遗从学习到创作的全过程。
有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体验完非遗课程后,特意找到林墨:“我是做文旅投资的,这次来雪乡,被你们的非遗项目深深打动了。我想投资你们的文创产品,把雪乡非遗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合作?”
林墨和沈玉薇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惊喜。沈玉薇拿出文创产品的样品,详细介绍了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市场前景:“我们的文创产品融合了雪乡的非遗技艺和地域特色,很受游客欢迎。如果能和您合作,肯定能让雪乡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双方一拍即合,当场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游客激动地说:“我相信,雪乡的非遗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成为中国非遗传承的典范。以后我会经常来雪乡,见证你们的成长。”
假期结束后,工作室里依旧忙碌。村民的 “非遗技艺培训班” 结课,二十多位村民都掌握了基础的剪纸和木雕技艺,苏晴帮他们对接了文创订单,让他们在家就能靠非遗赚钱;“非遗进校园” 兴趣班也越办越火,县小学还计划在秋季开学后,将非遗课纳入校本课程,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度假区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非遗博物馆” 已经开始征集展品,李奶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剪纸作品、李宇把父亲传下来的木雕工具都捐了出去,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历史。
六月初,雪乡的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槐花,花香弥漫在整个古镇。“非遗传承工作室” 里,大家围坐在暖炉旁,看着桌上的成绩单 ——“非遗进校园” 覆盖全县 20 所学校,培训村民 50 余人,文创产品合作覆盖 5 各城市,度假区建设进度提前 10%……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记得咱们刚启动项目的时候吗?” 林墨看着窗外的槐花,轻声说,“那时咱们只有几个人,连体验课的场地都没有,现在却能带动这么多人参与非遗传承,真的不容易。”
沈玉薇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是啊,从冬季的冰雪长廊到春季的摄影展,从文化节到研学营,咱们一起经历了太多,也成长了太多。未来,咱们还要继续努力,让雪乡的非遗不仅在中国有名,还要走向世界。”
李奶奶握着张晓雅的手,笑着说:“我老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非遗这么受欢迎,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就已经很满足了。以后,非遗传承的重担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你们可要好好干,别让老手艺失传。”
张晓雅用力点头:“奶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非遗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剪纸、木雕,让雪乡的非遗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小宇则兴奋地说:“我下学期就要升入非遗技艺学校的高级班了,以后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木雕传承人,把雪乡的木雕技艺创新发展,设计出更多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
老张也笑着说:“我会一直留在工作室,帮大家修工具、整理物料,看着咱们的非遗项目越做越好,我就高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工作室,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也落在桌上的非遗作品上。窗外的槐花开得正盛,几只春燕在枝头筑巢,叽叽喳喳的叫声里满是生机,仿佛在为雪乡的非遗故事欢呼。
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未来的规划,笑着回忆过去的点滴,温暖的氛围在工作室里弥漫。他们知道,雪乡的非遗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相遇与同行也还在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雪乡的非遗像槐花一样,年年绽放,永不凋零;像春燕一样,越飞越高,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雨过天晴,天边出现了一道淡淡的彩虹,横跨在雪乡的上空。林墨推开工作室的门,深吸了一口带着槐花香的空气,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只要他们同心协力,坚守初心,雪乡的非遗一定会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而他们的故事,也会像雪乡的四季一样,在时光的流转中,续写新的篇章,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