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澄江的早春,古热泉遗址的硫磺沟还飘着淡淡的热气,35亿年前的热液沉积岩在暖阳下泛着暗黄色,将原始生命的“能量代谢痕迹”藏进“热液硅质岩”的管状孔隙中。林晚站在“热泉2号核心区”的观测台旁,手里握着聚灵玉佩——玉佩正发出前所未有的高频震动,与岩缝中渗出的热泉水汽产生共鸣,传递出比晋宁有机物质更原始的“能量脉动”,像是远古热泉中,第一个生命利用化学能存活时留下的能量余波,数十亿年未散。
“根据晋宁有机样本的‘螺旋痕’线索和古热泉勘探报告,2号核心区的‘古元古代热液硅质岩’中,藏着‘铁硫簇结构残留物’。”顾倾城展开一张新绘制的《澄江古热泉热液通道图》,指尖在岩缝的“暗黄色管状层”处点了点,“铁硫簇是原始生命‘能量代谢’的核心物质,能将热泉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命能,是证明‘能量驱动生命起源’的关键证据。去年勘探时,曾在岩缝中检测到铁元素异常,但完整的铁硫簇结构藏在管状孔隙的‘硫化物涂层’下——热液岩遇水易溶,且一支‘地热能源勘探队’盯上了这里,他们想钻取热液通道研究‘地热储量’,昨天已经在核心区西侧搭了钻井架,钻头离管状孔隙只有15厘米,再钻下去,热液会喷涌而出,硫化物涂层会被冲蚀,铁硫簇结构会随热液流失,再也无法检测。”
古热泉考古队的邱教授,穿着防腐蚀的防护服,手里拿着一块热液岩样本(表面附着暗黄色硫化物),神色焦虑:“这支勘探队的队长叫‘老热’,以前开发过地热电站,知道热液通道‘藏着高热能’,却不懂原始生命痕迹的脆弱——他们的钻井液含碱性物质,会溶解硫化物涂层,昨天我们在钻井液残留里,已经检测到微量铁硫簇碎片,再用钻井液,整个管状孔隙里的残留物都会被破坏!”
邱教授指着钻井架旁的管道:“你看那些连接的储液罐,里面装的钻井液已经调配好了,老热说‘今天必须钻透热液层’,还放话‘地热开发是民生工程,考古得让路’——他根本不知道,这热液层里藏着‘生命如何获取第一份能量’的答案,比任何能源都珍贵!”
林晚走下观测台,蹲在热液岩旁,指尖轻轻触碰岩缝中渗出的温水(温度约45c),聚灵玉佩的震动突然加剧,左眼泛起淡金色光晕——她清晰“看到”管状孔隙的内部:暗黄色的硫化物涂层上,嵌着细小的铁硫簇结晶,像一串微型的“能量电池”,沿孔隙延伸,而钻井架的钻头正对准孔隙的薄弱处,只要启动,就会戳破涂层,让热液带着结晶喷涌而出。
“绝不能让他们钻井!”林晚站起身,擦去手上的水渍,“顾倾城,你联系省能源局和文物局,出示铁硫簇的检测数据,说明热液区的科研价值远超地热储量;邱教授,你准备‘硫化物保护剂’——含弱酸性的硅溶胶,能在涂层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溶解;我留在核心区,用聚灵玉佩的灵气加固管状孔隙,一旦钻头靠近,就用灵气暂时封堵孔隙入口。”
顾倾城立刻拿出手机拨打电话,热泉的硫磺味裹着她的声音;邱教授则从防腐箱里取出保护剂——溶液装在高压喷壶里,喷在硫化物涂层上能瞬间形成透明膜。林晚走到钻井架旁,掌心贴着热液岩,灵气顺着岩缝注入管状孔隙,玉佩的高频震动渐渐与铁硫簇的能量脉动同步,孔隙入口处的岩石表面,慢慢凝结出一层极薄的“灵气保护膜”。
没过多久,顾倾城带着能源局的工作人员赶回来——老热看到铁硫簇的检测报告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晶照片后,终于沉默了。“没想到这热液里还藏着‘生命能量的源头’……”他摆摆手让队员拆钻井架,“地热开发可以换地方,这生命痕迹要是没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