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日紧过一日,卷落了树上最后几片顽强的枯叶,带来了明显的寒意。田里的活计基本结束,生产队进入了农闲时节。人们开始猫冬,修补农具,准备过冬的柴火,日子节奏明显慢了下来。
伊拉后院的小药圃,在经历了最初的蓬勃后,生长速度也慢了下来。紫苏和薄荷还算耐寒,保持着绿意,但显得有些瑟缩。金银花扦插苗和蒲公英则几乎停止了生长,进入了休眠状态。伊拉每天依旧会去看一看,浇少量水,但不再期待它们能有什么变化。她知道,万物生长自有其时,急不得。
天气冷了,户外活动减少,来找“小拉拉大夫”看小毛病的人也少了些。伊拉有了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围着火盆,继续她的“报纸学问”。
她的识字量和书写能力在这段时间里突飞猛进。那本带格子的写字本已经快写满了,字迹虽然依旧稚嫩,但横平竖直,结构清晰,已经能很工整地抄写大段的文章,甚至还能模仿着报纸上的语气,写几句简单的日记式的流水账,记录天气、吃了什么、药圃的变化等等。
王秀娟和伊爱国看着女儿写字,已经从最初的惊奇变成了如今的习惯和骄傲。家里那点有限的带字的东西——几张旧报纸、一本撕得差不多了的手册、甚至伊爱国那张“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状,都快被伊拉翻烂了。
【持续进行读写练习,语言文字掌握度显着提升。奖励积分+15点。】
【宿主当前积分:458点。】
积分稳步增长,但伊拉心里却隐隐有些焦虑。家里的“知识来源”快要被她榨干了。李大夫那里的书虽然可以看,但毕竟不方便天天跑去公社。她渴望接触到更多、更系统的知识。
就在这个时候,生产队的大喇叭响了。
通知的内容让整个生产队都躁动了起来——公社要办冬季扫盲班了!
要求每个生产队都必须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鼓励妇女和年轻人积极报名,甚至也欢迎有条件的老人和孩子去旁听。地点就在公社小学的空教室,时间从冬至后开始,到开春前结束,每天晚上学习两小时。
扫盲班!伊拉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可是官方组织的、系统学习文化的机会!
但很快,她又听到了通知的后半部分——名额有限,优先安排青壮年劳动力,而且……要交一点书本费和灯油费,虽然不多,但也要五毛钱。
五毛钱,对很多家庭来说,是需要掂量一下的。尤其是在这农闲没多少工分进账的时候。
晚上,伊家饭桌上的话题自然围绕着扫盲班。
伊爱国咂摸着嘴:“扫盲班是好事啊,认字总比当睁眼瞎强。就是这钱……还得跑去公社,大冬天的,冷飕飕的。”
王秀娟也有些犹豫:“是啊,咱家就爱国你认得几个字,我还不如多纳几双鞋底实在。拉拉倒是该去,可她才六岁,人家能收吗?再说晚上来回也不安全。”
奶奶在一旁念叨:“女娃子,认那么多字干啥,以后还不是别人家的人……”
伊拉安静地听着,心里急得不行。她必须去!这是她目前能接触到系统教育最直接的机会!
她放下筷子,看着父母,眼神无比认真:“爹,娘,我想去。我认得字,去了能学更多。晚上冷,我不怕。路不远,我能走。钱……我从稿费里出。”
她提到了一元五角稿费里剩下的那点钱。那笔钱大部分买了肉和邮票,但应该还剩一点。
王秀娟和伊爱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女儿态度这么坚决。
伊爱国看着女儿那双渴望的眼睛,想起女儿这半年来的惊人变化,想起她趴在炕上写字的小小身影,心里一软,又一横。
“去!为啥不去!”伊爱国声音洪亮,“俺闺女是读书的料!五毛钱算啥!爹给你出!晚上爹送你去接你!就这么定了!”
王秀娟见丈夫拍了板,再看看女儿那瞬间亮起来的小脸,也笑了:“行,你去听听也好,多学点本事。娘晚上给你灌个暖水袋抱着。”
奶奶见儿子媳妇都同意,也就不再说啥了。
【成功争取到接受正规教育机会,明确向学之心。奖励积分+20点。】
【宿主当前积分:478点。】
伊拉心里一块大石落地,喜悦像泡泡一样咕嘟咕嘟冒出来。
报名很顺利。生产队长听说伊拉要去,不但没因为年龄小拒绝,反而很支持:“爱国家闺女要去?好事啊!给咱队里娃娃们带个好头!说不定以后也能写文章登报呢!”显然,伊拉“小才女”的名声起了作用。
交钱领了本薄薄的《农民扫盲识字课本》和一支新的铅笔,伊拉像捧着什么宝贝一样回了家。
课本虽然简陋,只是最基础的汉字和简单的句子,比如“人口手”、“山水田”、“工人爱工厂,农民爱种地”之类,但对伊拉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
开课那天傍晚,伊拉早早吃了饭,穿上最厚实的棉袄,怀里抱着暖水袋,手里紧紧攥着新课本和铅笔。伊爱国推着自行车,准备送她去公社。
王秀娟一路送到村口,再三叮嘱:“好好听讲,别捣乱,冷了就跟老师说……”
公社小学的教室里,点着几盏明亮的煤油灯(看来灯油费没白交),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也有几个三四十岁的壮年,像伊拉这么小的孩子,几乎没有。大家脸上都带着些好奇、羞涩和兴奋。
教书的是公社小学的一位姓张的男老师,看起来很和气。他看到伊拉这么小的孩子也来了,有些意外,但还是很温和地让她找了个前排的位置坐下。
课程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四、五”和“人口手”开始教起。对于伊拉来说,这些早已滚瓜烂熟,但她依旧听得极其认真,跟着大声朗读,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书写,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初学者。
她的认真态度感染了周围的人。那些大人们本来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口,见这么小的娃娃都学得这么起劲,也渐渐放开了,教室里响起了参差不齐却充满热情的跟读声。
【参与系统性文化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融入集体学习环境。奖励积分+10点。】
【宿主当前积分:488点。】
两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伊爱国早就等在了教室外,看到女儿小脸冻得通红却眼睛发亮地走出来,心里那点心疼也被骄傲取代了。
“学得咋样?”他接过女儿的书本问道。
“很好!老师夸我字写得端正!”伊拉的声音带着雀跃。虽然内容简单,但这种沉浸在集体中学习的感觉,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
从此,每天晚上的扫盲班成了伊拉雷打不动的日程。她不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也是学得最快、最认真的那个。张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学生,经常让她上台默写生字,或者带领大家朗读,俨然成了扫盲班的小班长和小老师。
伊拉也乐于帮助那些学得慢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耐心地教他们笔顺,纠正发音。她温和耐心的态度和远超年龄的知识储备,赢得了所有“同学”的喜爱和尊重。
她在扫盲班里如鱼得水,不仅复习巩固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这个窗口,接触到了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听张老师讲一些简单的国家大事、科学常识,也和其他社员有了更多的交流,对这个时代和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煤油灯下,朗朗的读书声驱散了冬夜的寒冷。
伊拉坐在一群大人中间,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目光专注地跟着老师的声音移动。
她知道,这个冬天,因为她勇敢地争取而来的这个机会,将变得格外温暖和有意义。
知识的涓涓细流,正通过这官方的渠道,更顺畅地汇入她的脑海,与她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为她未来的成长,积蓄着更深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