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式纺织机?”相里季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亮光,笑着一拍大腿:“对啊!就是脚踏式纺织机!”
见他明白过来,扶苏也露出笑意。
之前纺织司也遇到过类似问题,织布时间久了,手臂酸痛难忍。
后来纺织司的弟子与墨家弟子合作,将纺织机改为脚踏式,这才解决了问题。
而说到底,脚踏式纺织机的结构可比舂米复杂得多。
既然那么复杂的织布机都能改成脚踏式,那舂米和磨面,自然也可以尝试用脚来驱动。
确实如此,当太子扶苏提出那个建议之后,相里季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并马上着手将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舂米方式,改造成可以脚踏操作的形式。
因为舂米的核心,其实就是让杵头反复上下捶打谷物,将外壳剥离出来。
而脚踏式舂米,也就是想办法让双脚能控制杵头不断上下捶打谷物。
那如何让脚来带动杵头呢?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脚和杵头之间连接一个装置,让脚一动就能带动杵头运作。
比如说,找一根长长的木板,一端绑住杵头,另一端置于脚下,再在中间设一个支点作为支撑。
这样,只要脚一踩木板的末端,另一端的杵头便会随之抬起。
脚一松开,抬起的杵头便会顺势落下,重重砸进石臼中的小麦堆里。
经过反复踩踏,谷粒不断受到撞击,外壳便会慢慢破裂,露出里面完整的小麦仁。
整个过程操作简便,几乎不用手臂,只需要脚一踩一松,就能完成。
一旁围观的农家子弟和墨家弟子,纷纷上前试用这改良后的舂米工具,个个兴趣盎然,争相体验。
而站在一旁的许子更是连连称赞:“好物!好物!有了这工具,日后百姓舂米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秦王嬴政也投来赞许的目光,看来墨家果然名不虚传,确实能为天下带来切实的便利。
钟离春也向相里季问道:“不知这工具该如何称呼?”
相里季拱手回道:“此物由殿下启发所得,还请殿下赐名。”
扶苏摆了摆手,谦逊地说道:“我只是提了个思路,真正完成构思与制作的,还是相里尚书。”
“因此,由相里尚书来命名最为合适。”
听太子如此说,相里季也不再推辞。
毕竟这只是一项简单的改进,起个名字不算什么大事。
太子既然愿意让出这个机会,他自然也不必推让。
思索片刻后,相里季开口说道:“既然它是通过脚踩来运作的舂米器具,那就称它为‘踏碓’如何?”
“踏碓”二字一出,众人纷纷在口中念了几遍,纷纷点头称赞:“好名字,贴切又形象!”
“踏碓,踏碓,不就是脚踏舂米吗?”
“有了踏碓,往后百姓舂米再也不用那么劳累了。”
“感谢太子殿下与相里尚书,为百姓带来了这项好发明!”
原本为了制作面食而辛苦舂米、手臂酸痛的各地百姓,在看到天幕上映出的踏碓发明后,一个个都喜出望外:
“哈哈,这踏碓可真是个宝贝!”
“有了它,往后再也不用用手舂米了。”
“用手舂米又费力又费时间,不一会儿手臂就酸得不行。”
“改成用脚来踩,就轻松多了。”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踏碓不像那些耧车、曲辕犁,还有脚踏纺车,看着复杂,我们普通人看不懂也做不来,还得找工匠来帮忙。”
“这个踏碓,咱们自己在家就能做!”
“多谢太子殿下!多谢相里大人!”
各地百姓一边感激,一边放下手中的杵棒,开始寻找合适的长木板或木棍,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踏碓。
毕竟踏碓的原理实在太过简单,本质上就是一根杠杆,再加上一个支点而已。
说白了,就跟孩子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利用杠杆原理,通过脚的踩踏实现上下运动。
唯一需要琢磨的,就是把支点放在哪个位置更省力,只需要多试几次就能找到最佳位置。
甚至一些手脚麻利的老百姓,不过眨眼的工夫,就动手仿制出了一台跟天幕上展示的踏碓极为相似的器具。
咸阳城中,其他诸子百家的博士们看到相里季再次神气活现的模样,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鄙夷——这小子运气也太好了吧!
严格来说,他们这个世界原本是没有踏碓这种东西的。
而将来是否有人会发明它,也尚未可知。
也许原本这个世界会由另一个人灵光一闪,偶然造出踏碓也说不定。
但问题在于,天幕上的“相里季”已经率先发明了踏碓。
这样一来,哪怕现实中的相里季此前从未参与过踏碓的发明,从这一刻起,踏碓的功劳也会归到他头上。
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借着天幕上另一个“自己”的光,就能白得一项发明的荣耀,这也太厚颜无耻了!
可话又说回来,这种坐享其成的运气,又实在让人忍不住眼红。
众人不禁暗想:为什么天幕上的另一个“我”就不能赶紧跳出来,干出几件惊动始皇帝、造福百姓的大事呢?那样他们也能跟着沾光,体验一把被“另一个自己”带飞的快感!
今天,又是诸子博士们想念天幕上那个“自己”的一天。
而一旁的相里季仿佛察觉到了众人投来的怨念目光,笑嘻嘻地开口:
“羡慕吧?”
“先别急着羡慕,我觉得待会儿‘我’可能还会再搞出个新玩意儿。”
“等‘我’再出点新发明,你们再眼红也不迟!”
他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等人方才只是改进了舂米去壳的工具,关于如何将麦子磨成面粉的环节,还没动手。
而以扶苏的性格,显然不会只满足于这一步,后面的工序肯定也会进行改良。
而在太子提点下最有能力完成这项改进的,大概率还是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相里季才敢夸下海口,认为自己很快还会有新的发明。
听到他这番毫无廉耻的发言,其他诸子百家的博士们纷纷投来愤怒的目光,但相里季却笑得更加得意。
这一幕,也让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博士们再次下定决心:等天幕事件一结束,必须联合起来,好好教训一顿墨家弟子,特别是教训一下这个不要脸的相里季!
同时,博士们也都抬头望向天幕,心中默默祈祷:下一个改进发明的人,千万别又是这个可恶的相里季!
为了这个愿望,哪怕折他十年阳寿,他们都愿意!
解决了舂米时手臂酸累的问题后,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石碾子上,开始琢磨该如何用脚来驱动它来回滚动。
但与舂米的上下往复运动不同,石碾子的工作方式是前后滚动的碾压动作。
想要用脚力带动石碾子的滚动,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在相里季等墨家子弟的设想中,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具体来说,需要用到多个传动部件来完成动作转换。
可如此复杂的结构,显然不利于在民间推广使用。
扶苏太子望着眼前的石碾子,亲自上前尝试操作。
但由于不熟悉它的运动方式,一个没控制好,整个人就向前摔去,手中的碾子也脱手飞出。
周围众人见状,顿时惊呼出声,连忙围上前去查看太子的情况。
扶苏摆了摆手,温和地说道:“没事,只是手滑了一下。”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那脱手飞出的碾子上,只见它以握杆为支点,在地上连续滚了好几圈才停下来。
扶苏凝视着这一幕,眼中逐渐亮起光芒,随即露出笑容,兴奋地说道:“我有主意了!”
“我有个改良石碾子的办法!”
话音刚落,太子扶苏便将自己的构想讲了出来:“可以把原本竖放的石碾子改为平放,以一根木柄作为支点。”
“再在石碾子上加一根长柄,在石碾子下方铺上麦粒,然后由人或者牲畜推动长柄,使石碾子旋转滚动,这样就能将小麦慢慢磨成面粉。”
“如果再把这平放的石碾子做得大些,一次磨的麦子自然也就能更多。”
说罢,扶苏便蘸了点水,用手指在地上画出一个新型石碾子的草图。
一旁的相里季和其他墨家弟子听得激动不已,立刻依照扶苏画出的图样开始打造新石碾子。
没过多久,一个约一尺大小、平放式、人力推动的小型石碾子就初步完成。
随即众人将一些麦子放上去试验,结果虽谈不上完美,但也确实有效,小麦能被碾成面粉。
而且手并不吃力,因为推动的力量主要来自脚步,即便不用手扶,只靠身体带动把手也能运作。
唯一的问题是,碾压效率不如预期,麦粒常从边缘漏出。
随后,相里季与扶苏又一同商讨,对石碾子进行了多处改进。
首先在石碾子表面刻上若干斜向凹槽,增强摩擦力;
其次在中心开一口子,方便随时添料;
最后将单层改为上下两层,上下重叠,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