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够撑十天的粮食,现在能撑上二十天甚至一个月!
如此一来,百姓在遭遇天灾时的存活率,也将大幅提升。
再比如,普通百姓的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
粮食不足,即便孩子出生,百姓也无力抚养,只能忍痛遗弃,甚至溺婴。
一旦粮食充足,百姓有能力养活更多的孩子,自然就不会再做这种残忍之事。
长此以往,人口自然便会逐渐增长。
而人口一旦增长,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就会随之增强。
就拿秦国来说,假如百姓数量能够增长两到三倍,且人人都能吃饱饭,那么秦王嬴政恐怕早就开始着手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毕竟整个战国时期,全天下的百姓总数也不过在两千万至三千万之间。
其中,秦国百姓的人口大概是在三百万到四百万之间,倘若这个数字能够翻上两到三倍,秦国百姓的数量便可以达到将近千万,甚至超过千万!
倘若秦国的人口规模真的达到了千万级别,那其余六国也就没必要再打了,直接投降便是。
即使六国愿意放下成见,真正联合在一起,也难以抵挡人口达到千万级别的强秦。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仅凭基础国力就足以将六国彻底压垮。
再加上秦国施行的军功爵制度,比其余六国更加完善、更具激励作用,六国便连一丝反抗之力都难以维持。
再比如,在吃饱饭这件事上。
现在的普通百姓,并非人人都能吃上饱饭,但如果掌握了新的面食做法。
那么,在不增加家庭人口的前提下,凭空多出两到三倍的粮食全部归自己食用,总该能让每个人都能吃饱了吧?
如果秦国的百姓人人都能吃饱饭,那还用担心他们不拥护秦国、不支持秦王吗?
还用担心秦国无法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吗?
根本无需忧虑!
只要秦国和秦王能够让百姓人人温饱,那百姓自然会衷心拥戴秦国与秦王。
而这些百姓也会为了秦国和秦王,去攻占其他诸侯的国土!
此外,在徭役征调、人力使用等方面也有诸多益处。
可以说,一种能让面食分量凭空多出两到三倍的新做法,其意义和价值丝毫不逊于像武安君白起那样的一代名将。
甚至于,就算是白起这样的杰出将领,论其长远影响,恐怕也不及这种能让面食分量翻倍的新做法。
毕竟,一名如白起般的将才,最多只能影响几十年的战局。
而这种新面食的做法,却可以流传千秋万代,直到人类文明终结的那一刻。
天幕上钟离春话音一落,天下陷入一片寂静。
一种能让面食分量凭空多出两到三倍的新做法!
这可能吗?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主食主要是稻、黍、粟、麦、菽五种。
而在这五种粮食中,食用最多的是小麦,其次是粟,接着是黍,再是菽,稻则最少。
这种分布,主要源于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比如水稻的生长,需要土壤肥沃、含水量高且保水性强;
而小麦更适合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养分的需求不高。
气候方面,水稻喜湿热,而小麦则更耐寒。
正因如此,在秦国的疆域内,只有原属楚国的南方地区适合广泛种植水稻;
而关中及原韩、魏、赵等地,只有少数地区适合种稻,大部分地区更适合种植小麦。
换句话说,目前秦国的大多数地区,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
换句话说,当前天下大多数百姓的主食也是小麦。
再换句话说,如果这种新面食的做法真能让面食的分量提升两到三倍,
那么即便小麦的亩产没有变化,百姓最终吃到嘴里的粮食却可以凭空多出这么多。
从这个角度看,岂不等于是将小麦的实际“产量”提高了两到三倍吗?
至于制作面食的过程,需要先将小麦去壳,再用石碾磨成粉,方可制作各种面食。
整个过程既耗时又费力,这一点,却被天下的平民百姓忽视了。
假如将小麦制成面食,无法让粮食的分量增加两到三倍,
他们自然会觉得这样的做法太过繁琐,不值得花费力气。
但若这种做法真的能够使粮食分量翻上两到三倍,
那他们便会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将小麦脱壳磨成面粉,确实耗时费力,但这和种地又有什么分别?
耕作一样辛苦,可就算再怎么努力耕种十倍,粮食的亩产也未必能翻一倍。
而如今,仅仅是脱壳碾粉的简单工序,就能让粮食分量增加两到三倍,
对百姓来说,这样的事情简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便宜,再划算不过了。
眼下唯一的问题就是,天幕之上那位钟离春所言的“能让面食凭空增加两到三倍”的新做法,是否真有其事。
在众人炽热目光的注视下,钟离春语气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此言属实!”
“微臣愿立刻为陛下、太子,以及诸位大人当场演示。”
“最多一两个时辰,便可看到成效。”
此言一出,秦王嬴政立刻下令:“即刻开始演示!”
钟离春拱手行礼,应声道:“是,陛下!”
说罢,他便走到一旁的案板前,将陶罐中的面粉倒出,加水调和、揉捏。
整个过程动作娴熟,显然他此前早已多次实践。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秦王嬴政、太子扶苏,还是许子、相里季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不过半刻钟的功夫,面粉便在他手中变成了一大团面团。
随后,钟离春将面团放到一边的陶盘中,抬头看着众人,神情自信地说道:“好了,现在只需静待一两个时辰即可。”
秦王嬴政、太子扶苏等人闻言,皆露出疑惑的神情。
就这样完了?
整个过程中,他们并未看到钟离春有任何特别的举动,仅仅是和面、揉面而已。
他们也没见他添加任何能令面团分量倍增的神秘材料,只是普通的加水和面。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新做法,那这“新”字又体现在何处?
因为到目前为止,他的做法和旧做法几乎一模一样。
许子担心钟离春一时疏忽,漏掉了某个关键步骤。
于是好心提醒道:“你是不是因为太紧张,遗漏了什么步骤?”
钟离春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地答道:“没有,该做的步骤我都已完成,现在只需等待。”
见钟离春不肯顺台阶而下,许子有些不悦地追问:“全都做完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说的新做法‘新’在哪里?”
“这和以前的做法不是一模一样吗?”
“难道说,揉好面团后静等一两个时辰,就是你所谓的‘新’?”
听闻此言,钟离春略带一丝古怪神色,点了点头:“老师说得没错。”
“新做法的关键,正是在于揉好面团后要静置一两个时辰,之后它会慢慢膨胀,比原来大出两到三倍。”
“而以前的做法,并没有这个静置的过程。”
听罢,许子愣了一下,原本他只是随口一问,并不相信真会如此。
随即语气更加质疑地说道:“你什么都没加,什么都没做,就只是等上一两个时辰,面团自己就会变大两到三倍?”
“这可能吗?”
“你现在立刻认错,陛下和殿下或许还会念及你一时糊涂,给予宽恕!”
话音未落,许子频频向钟离春投去暗示的眼神,示意他赶快向秦王陛下与太子扶苏殿下低头认错。
秦王与太子素来宽宏大量,何况钟离春此前在研究白菽块与藿芽一事上,立下不小功劳。
只要他此时及时认错,料想秦王与太子也不会因他一时贪功冒失而重罚。
钟离春自然明白老师的一番苦心,不过是担心自己信口开河,惹怒秦王与太子,落得罪责。
所以才在秦王与太子尚未开口前,抢先数落自己,意图让钟离春尽快服软谢罪。
可问题在于,他根本没有胡说,所说句句属实,根本无需添加任何东西,也不必做其他动作。
只需在揉好面团之后静置一两个时辰,面团便真会自然膨胀,比原先大出两到三倍。
于是,钟离春再一次望向许子,语气坚定地说:“老师,我真的没有说谎。”
“您若不信,可以去问百草司的其他农家子弟。”
“他们也都照此方法反复试做过,结果都是一样,静置一段时间后面团果然膨胀。”
听闻此言,许子皱起眉头,目光转向百草司中其他农家弟子。
众弟子见状,纷纷开口附和:“老师,钟师兄说的都是真的!”
“的确什么都没加,也什么都没做,只静置了一两个时辰,面团就自己变大了。”
“您若不信,稍等片刻便知真假。”
看着百草司中一众弟子异口同声,许子心中原本的疑虑渐渐动摇。
一个弟子或许会欺骗他,但这么多弟子一同作伪,几乎不可能。
如此说来,揉好面团后无需操作,静置一段时间后它便会膨胀成数倍,竟然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