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长子诞生的喜庆诏书传遍天下,帝国似乎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祥和期。
然而,紫禁城内的朱由检却并未有丝毫松懈。
西郊格物竞巧大会的最终评选结果,被整理成厚厚一摞文书,
连同几件精选出的“巧器”实物,呈送到了他的御案前。
徐光启与宋应星侍立一旁,两位老臣脸上都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红光,仿佛年轻了十岁。
“陛下,”徐光启声音都有些发颤,指着一份图文并茂的册子,
“此次大会,真可谓藏龙卧虎,民间智慧,深不可测!老臣……老臣之前竟是坐井观天了!”
朱由检饶有兴致地翻开册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改进型耧车的详细图样。
“此物朕那日远远瞧过,效率提升近倍,确是不凡。”
“陛下圣明!”
宋应星抢着补充,他性子更急些,“然此仅冰山一角!陛下请看这个——”
他指向另一页,上面画着一种结构复杂的多锭纺纱机。
“此乃松江府一老妇与其子改良,名曰‘纱龙’,以水力或畜力驱动,可同时纺纱三十二锭!
虽尚显笨重,噪音亦大,然其效率,远超当前任何织坊!
若能量产改进,我大明布匹产量,恐将倍增!”
朱由检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
三十二锭?这效率提升何止数倍?他脑海中瞬间闪过“工业革命”“纺织帝国”等词汇,内心狂呼:
这哪里是翻家底,这简直是刨出了聚宝盆!
面上却只是微微颔首:“嗯,此物大有可为。专利推广署要全力支持,助其完善,尽快在官营织坊试用。”
“还有这个,”徐光启又指向一页,上面是一种利用杠杆与齿轮联动的“龙骨翻车”(一种先进的灌溉水车),
“此物出自关中一老农之手,汲取河水之力,可将水提至三丈高坡,且省力过半。若推广于北方旱地,于灌溉大有裨益!”
朱由检看着那精巧的结构图,心中再次惊叹:古人的智慧当真不容小觑!
这玩意儿效率快赶上小型抽水机了!
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朱由检有种“翻家底翻到不敢吱声”的震撼感。
一份来自江西的献宝,是一种利用反复锻打、淬火工艺制造的刀剑,
其刃口锋利与韧性,经研究院测试,竟隐隐超过了目前工部军器局仿制西夷工艺打造的最佳军刀!
献宝者只是一家世代打铁的铁匠铺。
“陛下,此家秘法,名曰‘嵌钢’与‘覆土烧刃’,虽耗工耗时,然成品极佳!”
宋应星解释道,“若能量化标准,改进工艺,或可大幅提升我军兵刃之利!且其法或对火器制造也有借鉴作用…。”
另一份来自闽浙沿海的献宝,则是一种改进的船用密封胶与防腐漆的配方,据称能有效延长木船在海水中的使用寿命。
献宝者乃是一世代修补渔船的老渔民。
更有一份让朱由检瞳孔微缩的献宝——来自北直隶一处小煤窑的“瓦斯灯”和简易通风系统。
那窑主为了在黑暗的矿洞里照明并防止瓦斯爆炸,竟捣鼓出了利用煤矿伴生瓦斯点燃照明,并通过竹管和简易风箱引导空气的方法!
虽然粗糙危险,但其思路,已然触及了化石能源利用和矿井安全的边缘!
朱由检看着这些记录,内心早已是波澜壮阔。
他原本只是想鼓励一下技术创新,却没料到这大明的民间,竟埋藏着如此多堪称“黑科技”的种子!
这还只是第一次大会,只是愿意来京献宝的一小部分!
若是深入挖掘……他简直不敢想象。
“好!好!好!”朱由检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色,“徐卿,宋卿,此次大会,功德无量!
所有入选之巧器、良法,皆由皇家技术研究院登记造册,授予专利文书。
献宝之人,除赏银外,按其技艺价值,可分等授予‘匠师’、‘大匠师’乃至‘国士’称号,享相应俸禄,
可入研究院深造,或由朝廷资助开设工坊!朕要让我大明之巧思,不再埋没于乡野!”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由这些民间智慧点燃的科技之火,将如何燎原,如何推动着这个古老的帝国,向着未知的领域狂奔。
然而,科技的火种需要适宜的土壤才能燃烧,而这土壤,正被新政的犁铧奋力耕耘着,也必然翻搅出深埋的顽石。
就在朱由检为格物大会的收获欣喜不已时,几份来自地方的密奏,被陆青岩悄无声息地放在了御案的另一端。
一份来自山东,密报称曲阜孔府虽表面接旨,同意清丈,
但进度异常缓慢,衍圣公府名下田亩数目依旧模糊不清,地方官吏似乎受到无形压力,不敢深究。
甚至有风声传出,称“圣人之后,焉能与庶民同例?”
一份来自南直隶应天府(南京),密报称当地士绅与旧式海商联手,暗中抵制市舶司新关税则,利用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网,使得税务稽查司派去的官员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一些通往长江的支流河口,走私船只依旧在夜幕掩护下往来穿梭。
还有一份来自西南,密报称几位实力较强的土司,对朝廷要求其子弟入学、遵从新律的旨意阳奉阴违,私下里串联,言语间颇多不满,似有蠢蠢欲动之势。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拿起这些密报,仔细翻阅。
孔府的暧昧拖延,江南士绅与海商的软抵抗,西南土司的潜在不服……这些都是新政推进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他们不敢明着造反,却用各种方式拖延、扭曲、抵制,试图将新政消弭于无形。
“王承恩。”
“老奴在。”
“传旨给山东巡抚,孔府清丈,限期一月完成!若再有拖延,朕不介意派一位‘能干’的知府去曲阜常驻!”
“传旨给李邦华和熊文灿,加大对东南走私的打击力度,必要时,可调郑芝龙部分战船,沿江巡查,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胆子大,还是朕的炮利!”
“传旨给西南各省督抚,对土司,恩威并施要落到实处!
朝廷允其子弟入学、入仕是恩,但若有不臣之举,卢象升、秦良玉麾下的新军,也不是摆设!”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酷。
科技的曙光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但前提是,必须扫清眼前这些阻碍帝国新生的障碍。他不能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阻挡这股洪流。
放下密报,朱由检的目光再次落回到那本记录着无数民间智慧的册子上。
一边是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蓬勃生机,一边是代表着旧有生产关系的顽固抵抗。这新旧之间的碰撞,注定将无比激烈。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