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的正月,星竹的积雪开始消融,融化的雪水顺着竹身的星图纹往下淌,在地面汇成细流,银灰色的水流里漂着细小的竹丝,像把银河撒在了山路上。苏晚踩着泥泞往温室走,靴底的冰月藤纤维沾了泥水,却依然保持着韧性——是陈默用星竹汁液浸泡过的新工艺,据说能抵抗酸碱腐蚀,像给鞋底镀了层隐形的保护膜。
温室里暖意融融,织菌正在编织“新春贺纹”。卷幅上的梅岭竹楼挂起了星纹灯笼,灯笼的光晕里飘着全球非遗基地的缩影:贝宁的青铜工坊门口,孩子们举着竹编烟花;南美的藤田边,迭戈的孙子在给星藤系红绳;北极的冰屋前,守竹人正用冰竹枝拼“春”字……最鲜活的是织菌新添的细节:每个基地的场景里都有只星鸟,有的衔着竹编信笺,有的爪握青铜铃铛,翅膀的星纹在织菌的荧光下闪闪发亮。
“东京的‘非遗星空剧场’要开场了。”林悦举着平板,屏幕上是剧场的布置图,穹顶用“活星图”布料覆盖,座椅的靠背上绣着对应的非遗符号,“他们特意留了个‘梅岭包厢’,用星竹枝搭的框架,里面摆着王奶奶编的温感纹凤凰,说要让观众感受‘会呼吸的非遗’。”
穿藏青色褂子的老头蹲在育苗架前,手里捏着粒星籽,正往新调配的土壤里种。土壤是用梅岭的腐叶土、贝宁的红土、北极的冰融土混合的,星籽刚接触土壤,就冒出银灰色的芽尖,芽尖上的星纹在老头掌心的温度下微微发亮。“这是‘和合土’,”他往土里撒了把飞籽竹粉末,“周先生的手稿里说,不同的土壤混在一起,才能长出最坚韧的星竹,就像不同的手艺聚在一起,才叫传承。”
温室角落的星染缸里,液体泛着淡淡的春色。李师傅将块素色棉布浸入缸中,布料取出时,竟染出幅流动的春景图:星竹的新枝上停着星鸟,山涧的融雪汇成溪流,溪水里漂着全球非遗基地的微型剪影,最妙的是溪边的石桌上,摆着个竹编食盒,食盒里的“纹花饼”冒着热气,饼上的纹路随热气变化,时而是梅岭的竹编纹,时而是贝宁的青铜纹。
“这是‘动态春纹’,”李师傅用竹镊子夹着布料边缘,“星染液里加了温感因子,温度变化时,图案会呈现不同的细节。你看这饼上的纹路,现在是冷的,显的是北极冰竹纹,等捂热了,就会变成南美的藤结纹。”
孩子们在温室的空地上玩“纹路捉迷藏”。一个孩子用星竹枝在地上画贝宁的几何纹,另一个孩子就得找出对应的竹编碎片盖上,碎片接触到纹路的瞬间,会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像在确认“匹配成功”。最小的孩子找不到碎片,就用自己的指纹按在纹路上,没想到指纹竟慢慢与纹路融合,在地上长出细小的星竹苗,苗尖顶着他的指纹印记。
“这是‘认主纹’!”林悦惊喜地拍手,“星竹能记住第一个触摸它的人的指纹,以后长出的纹路里,都会带着这个印记。”她给孩子的指纹苗系上红绳,“等它长大,就知道这是你的专属星竹啦。”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编穹顶,在温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晚看着织菌的“新春贺纹”卷幅,突然发现卷幅的边缘在自动延长,织菌正在织新的内容——是个抱着竹编玩具的婴儿,婴儿的襁褓上绣着全球非遗符号,旁边的摇篮是用星竹枝编的,摇篮的栏杆上缠着月光藤,藤叶上的荧光拼出“纹融”两个字。
“是‘纹融’宝宝!”林悦的声音带着激动,“守竹人刚发了照片,说宝宝会抓着星竹枝笑了,小手一握,枝上的星纹就亮一下,像在和星竹对话。”
穿藏青色褂子的老头摸着卷幅上的婴儿轮廓,眼眶有些湿润:“周先生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啊。他总说,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起来,是让新生命愿意去碰、去摸、去喜欢,让纹路长在他们的笑声里,才算真的活了。”
星鸟突然集体飞向卷幅,用喙沾着星染液,在婴儿的旁边织出个小小的“续”字。织菌的菌丝立刻顺着“续”字蔓延,在卷幅的空白处织出无数条银灰色的线,线的末端通向全球各地,有的连着正在编织的匠人,有的连着正在学习的孩子,有的连着刚刚发芽的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