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温柔,次日天刚亮,院外的栀子林就传来清脆的鸟鸣。苏晚洗漱完走出房门时,就见张婶正将刚蒸好的栀子花糕摆进竹篮,蒸腾的热气裹着清甜的香气,在晨光里氤氲出一层薄雾。
“早啊苏晚,”张婶笑着擦了擦手,“今天不是有研学团来嘛,我多蒸了两笼糕,让孩子们当早点垫垫肚子。对了,李奶奶刚才送来了两双虎头鞋,说给今天最小的孩子当见面礼呢。”
苏晚接过张婶递来的虎头鞋,鞋面是娇嫩的鹅黄色,鞋头绣着圆滚滚的老虎,眼睛用黑丝线绣得炯炯有神,连胡须都透着灵动。“李奶奶的手艺真是越来越精致了,”她轻轻摩挲着鞋面的针脚,“等会儿研学团到了,孩子们肯定喜欢。”
话音刚落,院外就传来汽车引擎的声音。林溪举着相机快步从记忆馆跑出来,脸上满是雀跃:“来了来了!研学团的车已经到山脚了,我去门口迎迎他们!”
苏晚把虎头鞋放进随身的布包里,跟着林溪往村口走。刚到那棵老樟树下,就见三辆白色的商务车缓缓驶来,车身上贴着“梅岭老手艺研学行”的蓝色贴纸,在晨光里格外显眼。
第一辆车的车门打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率先跳下来,手里攥着一只毛绒兔子,仰着头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栀子林。紧随其后的是二十多个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瞬间让村口热闹起来,还有几位家长提着行李箱,笑着跟在孩子们身后。
“欢迎大家来到梅岭!”苏晚快步上前,笑着挥了挥手,“我是这次研学游的负责人苏晚,接下来两天,咱们会一起体验竹编、剪纸、染布这些老手艺,还能跟着张婶学做栀子花糕。现在请大家先跟我去民宿放行李,咱们稍作休息后,就开始今天的第一堂手艺课。”
孩子们听说能学做糕点,立刻欢呼起来。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到苏晚身边,仰着小脸问:“苏晚姐姐,做栀子花糕是不是要用院子里的栀子花呀?我刚才看到好多白色的花,好香呀!”
“没错哦,”苏晚蹲下身,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等会儿咱们做糕的时候,就能用到新鲜的栀子花酱,做好的糕也会带着花香呢。对了,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朵朵!”小女孩脆生生地回答,还晃了晃手里的毛绒兔子,“这是我的兔子,它叫雪球,我要带它一起学手艺!”
苏晚忍不住笑了,牵着朵朵的手,和林溪一起领着大家往民宿走。阿砚早已在民宿门口等着,手里捧着一沓彩色的剪纸,上面是小兔子、小老虎的图案,正是他前几天特意为研学团准备的。
“欢迎大家!”阿砚把剪纸一一分给孩子们,“这是我剪的小礼物,大家可以拿着它,等会儿咱们学剪纸的时候,就能照着样子剪啦。”
孩子们接过剪纸,都兴奋地翻看着。一个穿蓝色外套的小男孩举着剪纸跑到阿砚身边,眼睛亮晶晶的:“阿砚哥哥,你剪的老虎好威风呀!我能跟你学剪老虎吗?”
“当然可以,”阿砚点点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等下午的剪纸课,我教你剪更威风的老虎!”
安置好行李后,大家在民宿的院子里集合。苏晚把孩子们分成三组,每组由一位工作人员带领,第一组先跟着张婶学做栀子花糕,第二组去竹编区跟着三叔公学编竹蜻蜓,第三组则留在记忆馆,由陆时衍讲解老手艺展品背后的故事,三组轮流体验。
朵朵所在的组正好先学做栀子花糕,她拉着雪球,蹦蹦跳跳地跟着张婶走进厨房。厨房里早已摆好了面粉、栀子花海糖浆、鸡蛋等食材,张婶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给孩子们演示如何揉面。
“咱们先把面粉和鸡蛋倒进盆里,再慢慢加栀子花酱,”张婶一边说,一边用筷子搅拌着食材,“揉面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揉,这样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
孩子们围在桌旁,学着张婶的样子揉面。朵朵的小手沾满了面粉,却一点也不在意,使劲儿地揉着手里的面团,脸上满是认真。苏晚站在一旁,帮孩子们调整揉面的姿势,时不时帮他们擦掉脸上的面粉,厨房里满是欢声笑语。
“苏晚姐姐,你看我的面团!”朵朵举起手里揉好的面团,骄傲地说,“我是不是揉得很好呀?”
苏晚看着她手里圆滚滚的面团,笑着点头:“朵朵真棒!咱们现在把面团放进模具里,蒸好后就是漂亮的栀子花糕啦。”
另一边,竹编区也格外热闹。三叔公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几根竹篾,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竹蜻蜓。“先把竹篾折成三角形,然后用红绳绕三圈,拉紧,”三叔公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要小心,别被竹篾划伤手。”
穿蓝色外套的小男孩叫乐乐,他学得格外认真,手里的竹篾在他的摆弄下,慢慢有了竹蜻蜓的形状。可就在他要系红绳的时候,竹篾突然断了,乐乐的眼睛瞬间红了,手里攥着断成两截的竹篾,委屈地看着三叔公。
三叔公见状,连忙递给他一根新的竹篾,温柔地说:“别着急,刚开始学都会这样,爷爷再教你一遍。你看,折竹篾的时候要轻轻用力,别太使劲儿,这样就不容易断了。”
在三叔公的指导下,乐乐重新拿起竹篾,小心翼翼地折着。这一次,他放慢了速度,按照三叔公说的方法,慢慢调整力度。终于,他成功地编出了一个竹蜻蜓,虽然不如三叔公编的精致,却让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举着竹蜻蜓跑到苏晚身边,兴奋地说:“苏晚姐姐,你看我编的竹蜻蜓!我终于学会啦!”
苏晚接过竹蜻蜓,仔细看了看,笑着说:“乐乐真厉害!这个竹蜻蜓编得特别好,等会儿咱们可以把它挂在书包上,当成纪念。”
记忆馆里,陆时衍正拿着一本老相册,给孩子们讲解梅岭老手艺的历史。相册里的照片有些泛黄,记录着几十年前梅岭村民编竹编、剪剪纸、做虎头鞋的场景。
“大家看这张照片,”陆时衍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这是三十年前的梅岭,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编,用竹编做的篮子、簸箕,是村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后来,塑料用品越来越多,学竹编的人就少了,直到我们办了老手艺展,才让这些老手艺重新被大家关注。”
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举起手,轻声问:“陆叔叔,那我们现在学这些老手艺,是不是就能让它们一直传下去呀?”
陆时衍点点头,温柔地说:“没错,只要有更多像你们这样喜欢老手艺的人,愿意学、愿意传承,这些老手艺就不会消失。说不定以后,你们还能把老手艺教给更多的人呢。”
孩子们听了,都用力地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坚定。
中午,大家在院子里一起吃午饭。张婶做了一大桌菜,有梅岭特色的腊肉炒笋、清蒸鱼,还有孩子们亲手做的栀子花糕。孩子们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吃着饭,一边分享着上午学到的手艺,脸上满是开心。
饭后,苏晚组织大家在栀子林里散步。初夏的栀子林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微风拂过,花香四溢。孩子们在栀子林里奔跑嬉戏,有的还摘下一朵栀子花,别在衣服上,有的则拿出画笔,坐在石头上画着眼前的美景。
林溪举着相机,不停地抓拍着孩子们的笑脸,还有栀子林里的美景。她走到苏晚身边,笑着说:“你看孩子们多开心,刚才有个家长跟我说,这次研学游选对了,孩子在家从来不爱动手,今天却主动学编竹蜻蜓、做糕点,还说以后要多学老手艺。”
苏晚看着不远处正在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温暖:“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老手艺,感受到老手艺的魅力,就是我们办这次研学游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传承的种子,让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下午,孩子们开始体验剪纸课。李爷爷特意从家里赶来,带着他珍藏的剪纸工具和红纸,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教孩子们剪栀子花。
“剪栀子花的时候,要先把红纸对折,然后画出栀子花的轮廓,”李爷爷一边说,一边拿着剪刀,熟练地剪着红纸,“大家要注意,剪的时候要慢慢剪,别把花瓣剪坏了。”
孩子们围在李爷爷身边,认真地听着。朵朵拿着红纸,小心翼翼地对折,然后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栀子花的轮廓。她画得有些歪歪扭扭,却一点也不气馁,拿着剪刀慢慢剪着。
苏晚坐在朵朵身边,帮她调整剪刀的角度,耐心地指导她:“朵朵,剪花瓣的时候要沿着线条剪,别剪到外面去了,你看这样是不是就好多了?”
在苏晚的指导下,朵朵慢慢掌握了剪栀子花的技巧。当她剪完最后一刀,展开红纸时,一朵虽然不算精致,却充满童趣的栀子花出现在她眼前。朵朵高兴得跳了起来,举着剪纸跑到李爷爷身边,大声说:“李爷爷,您看我剪的栀子花!我终于剪好啦!”
李爷爷接过剪纸,仔细看了看,笑着说:“朵朵真厉害!这朵栀子花剪得真好看,比爷爷第一次剪的还要好呢。”
得到李爷爷的夸奖,朵朵更开心了,她把剪纸小心地收进书包里,说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剪纸课结束后,孩子们又体验了染布。王爷爷带着他的染布工具,在院子里支起了一个小染缸,里面装着用栀子花和苏木煮成的染料,颜色是淡淡的黄色和红色。
“咱们今天染小手帕,”王爷爷拿着一块白色的手帕,递给孩子们,“大家可以把帕子放进染缸里,也可以用夹子夹住帕子的一部分,染出不一样的图案。”
孩子们兴奋地接过手帕,有的直接把帕子放进染缸里,有的则用夹子夹住帕子的边角,还有的在帕子上系上绳子,想染出花纹。乐乐把帕子对折,用夹子夹住中间,放进染缸里。等他把帕子拿出来时,帕子中间是白色的,两边是淡淡的黄色,像一只展翅的蝴蝶。
“哇!乐乐的手帕真好看!”孩子们都围了过来,羡慕地看着乐乐的手帕。乐乐得意地笑了,说要把这块手帕送给妈妈。
傍晚时分,一天的手艺体验课结束了。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做的栀子花糕、竹蜻蜓、剪纸和染布手帕,兴奋地向家长展示着自己的成果。家长们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脸上满是欣慰,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
晚饭过后,苏晚组织大家在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分享会。孩子们坐在石凳上,轮流分享着今天的收获和感受。
朵朵第一个站起来,手里抱着雪球,大声说:“今天我学会了做栀子花糕、剪栀子花,还染了手帕,我特别开心!我觉得老手艺特别有意思,以后我还要来梅岭学更多的老手艺!”
乐乐也站起来,举着自己编的竹蜻蜓,说:“我今天学会了编竹蜻蜓,刚开始的时候竹篾断了,我特别难过,但是三叔公鼓励我,教我怎么编,我终于学会了。我觉得老手艺很神奇,我以后要把编竹蜻蜓的方法教给我的好朋友。”
孩子们的分享真挚而热烈,家长们也纷纷发言,感谢苏晚和工作人员的付出,说这次研学游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感受到了老手艺的魅力,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活动。
分享会结束后,孩子们回到房间休息。苏晚和林溪、陆时衍、阿砚坐在院子里,聊着今天的研学情况。
“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林溪喝了一口栀子花茶,笑着说,“他们对老手艺特别感兴趣,学得也很认真,很多孩子还说以后要再来。”
陆时衍点点头,拿出笔记本,一边记录一边说:“我今天收集了一些家长的反馈,他们希望我们能多推出一些不同主题的研学游,比如针对青少年的非遗文化研学,还有针对亲子的手工体验营。另外,还有家长建议我们开通线上研学课程,让不能来现场的孩子也能学习老手艺。”
“这些建议都很好,”苏晚若有所思地说,“咱们可以先整理一下,制定一个详细的研学游计划,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线上课程也可以考虑,比如录制剪纸、竹编的教学视频,放在线上商店里,让更多人能学习老手艺。”
阿砚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今天孩子们剪的剪纸,笑着说:“今天有个小朋友跟我说,他要把剪的栀子花贴在书桌上,每天都能看到。我觉得特别开心,好像我们做的事情真的能让老手艺被更多人喜欢。”
苏晚摸了摸阿砚的头,温柔地说:“是啊,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肯定会有更多人喜欢上老手艺,传承老手艺。说不定以后,梅岭的老手艺能走出大山,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知道。”
月光洒在院子里,给竹编区的竹篾、剪纸区的红纸、染布区的手帕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栀子林的花香随风飘来,混合着淡淡的染料香,构成了梅岭独有的夜晚气息。
苏晚抬头看向天空,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无数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她知道,这次研学游只是一个开始,梅岭老手艺的传承之路还有很长,但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用心去传承、去推广,梅岭的老手艺一定能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