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洁闭关数日,将雨夜抢险的感悟、与宋清远的争论、以及秦屿那番“歪理邪说”的启发,全部融汇贯通,终于打磨出了“城市记忆修复计划”的第三个方案——“时空共生计划”。
方案汇报会上,徐莹洁站在投影幕布前,眼神坚定,神采奕奕。
“我们不再争论‘保护’还是‘活化’,”她开场便定下基调,“我们寻求‘共生’。”她展示的新方案,核心在于“轻介入”与“可逆性”。
对于历史建筑本体,采用宋清远坚持的传统工艺进行精细化修复,最大限度保留原真性。但在空间利用和体验营造上,则巧妙融入徐莹洁的创意:利用可移动、可拆卸的现代模块化构件,在广场特定区域灵活组合出活动舞台、市集摊位或展览空间;通过地面预埋的感应点和游客手机App联动,实现不破坏地面的AR历史场景重现;收集的老街声音故事,则通过隐藏在传统石凳、灯柱里的定向传声器播放,只有靠近才能聆听,既不破坏整体宁静,又增添了探索乐趣。
“这个方案,”徐莹洁总结道,“让历史作为沉稳的‘背景’存在,让当代的活力作为可变化的‘前景’上演。两者相互尊重,彼此成就,是为‘共生’。”
方案展示完毕,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即,文旅集团的李总率先鼓起掌来,专家组成员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赞赏。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历史和专业的严谨,又满足了公众参与和创意活化的需求,几乎完美地解决了之前的争端。
宋清远看着屏幕上那些精妙的设计,尤其是对历史建筑本体的保护性处理,眼中露出了由衷的钦佩和认可。他看向徐莹洁,真诚地说:“徐总,这个方案……非常棒。我为我之前的固执表示歉意。”
徐莹洁微笑着回应:“也要谢谢宋工你的坚持,才逼我们想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两人相视一笑,前嫌尽释,是一种高手之间惺惺相惜的默契。
这一幕,自然又分毫不差地落入了四位大佬眼中。虽然方案通过值得高兴,但看到徐莹洁和宋清远之间那种“化敌为友”、甚至隐约更进一步的和谐氛围,他们心里的警报器再次嗡嗡作响。
为了庆祝方案成功通过,李总做东,在海市一家高级餐厅举办了庆功宴。
宴会厅内,气氛热烈。徐莹洁作为最大功臣,自然成了众人敬酒的焦点。她本身酒量尚可,但也架不住轮番上阵。
陆璟琛坐在离主位不远不近的位置,看似在与李总交谈,眼神却时刻关注着徐莹洁那边的动静。每当有人向徐莹洁敬酒,他便会适时地插入一句关于项目后续执行细节的讨论,或者举杯邀请全桌共饮,巧妙地帮徐莹洁分散火力。他的方式最为隐晦和高效。
顾夜则直接得多。他充分发挥其明星的社交天赋,主动揽过“气氛组组长”的职责,拉着项目组的年轻人玩游戏、唱歌,成为全场的焦点,吸引了大批注意力,间接减少了冲向徐莹洁的人流。偶尔有躲不开的,他还会跳出来:“这杯我替洁哥喝了!她今天累了!” 显得格外“仗义”。
韩阳依旧走温和路线。他坐在徐莹洁另一侧,不时为她布菜,轻声提醒她先吃点东西垫垫胃。当有人来敬酒时,他会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温文尔雅地与之交谈,引经据典,往往能让对方不知不觉忘了灌酒这回事。
秦屿的表现最为“护食”。他干脆搬了把椅子,就坐在徐莹洁斜后方,像个沉默的保镖,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场。但凡有不相熟的人想来给徐莹洁敬酒,他就一个眼神冷冷地扫过去,配合着他那身痞帅的气质和隐约的江湖气,愣是吓退了好几个。他也不多话,只是默默地把服务员刚上的热汤往徐莹洁手边推了推。
徐莹洁被这四人或明或暗地“保护”着,心里又是好笑又是无奈。她感觉自己像个被过度保护的珍稀动物。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微醺的顾夜端着酒杯,凑到徐莹洁身边,声音不大不小,带着点委屈:“洁哥,你看那个宋工,现在看你眼神都不一样了!你可不能被他骗了!”
他这话引得附近几桌的人都悄悄竖起了耳朵。
徐莹洁哭笑不得,还没说话,旁边的韩阳便温和地接口:“顾兄此言差矣。宋工与徐小姐乃是君子之交,贵在知音。我等当为之欣慰才是。” 这话听着大度,实则暗戳戳地强调了“君子之交”,划清界限。
陆璟琛则直接对李总举杯,声音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李总,方案既定,后续执行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我建议尽快确定核心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变动影响进度。” 这话听起来是关心项目,实则是在暗示要稳固徐莹洁的核心地位,防止“外人”介入过深。
秦屿没说话,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表达了他的不屑与警惕。
被无形中集火的宋清远,坐在稍远一桌,感受到那边传来的复杂目光,只能无奈地推了推眼镜,埋头吃菜。他感觉自己参加的不是庆功宴,是鸿门宴。
徐莹洁看着身边这四位“各怀鬼胎”、却又都在用自己方式关心她的男人,再看看那边“无辜受累”的宋清远,终于忍不住,借口去洗手间,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包围圈。
站在洗手台前,用冷水拍了拍脸,徐莹洁看着镜中的自己,长长地舒了口气。事业上取得了关键胜利,但感情上这团乱麻,似乎越来越复杂了。
庆功宴在一种表面热闹、内里暗流涌动的诡异氛围中接近尾声。每个人都喝了不少,情绪都在微醺的临界点摇晃。
而真正的风暴,往往在放松警惕后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