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闻言,心中更是惊讶。他没想到吕布竟然是来招揽自己的。他下意识地就想到了怀中周瑜的来信,以及自己南下的打算,便婉言推拒道:“温侯厚爱,肃愧不敢当。肃乃一介乡野村夫,才疏学浅,实无出仕之心,只怕要辜负温侯美意了。”
吕布见鲁肃推辞,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直接挑明了说道:“子敬先生何必瞒我?若我所料不差,先生此刻,恐怕正在收拾行装,准备南下江东,应周公瑾之邀,去投奔那讨逆将军孙伯符吧?”
“什么?!”鲁肃这一惊非同小可,手中的茶盏都晃了一下,茶水溅出些许。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吕布,这件事极为隐秘,周瑜的信也是刚刚才收到没多久,吕布远在寿春,是如何得知的?!这一刻,吕布在他心中的形象瞬间变得神秘莫测起来。
看着鲁肃震惊的表情,吕布知道自己猜对了,心中暗喜,继续说道:“先生不必惊讶。布虽不才,却也知人识人,更对天下大势略有研判。袁术倒行逆施,民心尽失,且身染重疾,命不久矣!其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他顿了顿,抛出了自己的计划:“待袁术一死,九江郡乃至淮南之地,必将由我接管。布有意整顿此地,革除弊政,轻徭薄赋,安抚流民,兴修水利,鼓励农商,积蓄力量。北可抗曹操,南可图江东,西亦可观望荆襄,以待天时!绝非偏安一隅之辈!”
吕布结合现代管理和发展理念,阐述了一番关于民生、经济、军事的规划,虽然只是框架,但其思路之清晰、眼光之长远,让鲁肃听得目瞪口呆,心中的轻视之意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刮目相看的惊奇!这……这真的是传说中那个有勇无谋的温侯吕布吗?
看到鲁肃眼神中的动摇,吕布趁热打铁,放低姿态,诚恳地说道:“子敬先生大才,布深知之。若得先生相助,布愿以师友之礼待之,军政大事,皆愿与先生共商!恳请先生助我!”
鲁肃此刻内心极为挣扎。一边是好友周瑜的盛情邀请和潜力巨大的孙策集团;另一边是眼前这个沉稳、睿智、极具战略眼光,甚至让他感到一丝深不可测!又野心勃勃且对自己极为看重的吕布。两者皆有其吸引力。
吕布见鲁肃仍在犹豫,他压低声音,用一种极其肯定的语气说道:“子敬先生!我知你与周公瑾交厚,孙伯符亦确为少年英雄。然其性情刚烈,手段酷烈,杀戮过甚,刚极易折!依我观之,其锋芒太露,已遭天妒,不出两年,必遭横祸而亡!先生此时前去,恐非良机,甚至可能受其牵连!”
这话如同惊雷般在鲁肃耳边炸响!孙策……两年内必死?!这预言太过骇人听闻!但看吕布那笃定的眼神,又不似作伪。
吕布最后道:“若先生不信,可先留在布之身边。以两年为期。若两年后,孙策安然无恙,江东兴旺,先生届时若还想南下去投,布绝不阻拦,并奉上金银车马,恭送先生!如何?”
这番话,既给出了惊人的判断,又表现了极大的宽容,给予了鲁肃极大的尊重和选择自由,可谓诚意十足。
鲁肃被吕布打动了,沉默了良久,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他站起身,对着吕布郑重一揖:“温侯既有如此吞吐天地之志,又对天下大势有这般……独特的见解,甚至不惜以如此重诺相邀。肃,若再推辞,便是不识抬举了!也罢,肃便暂且追随温侯,若是温侯果真能如所言,整顿江淮,善待百姓,肃必竭尽所能,辅佐温侯!”
“好!太好了!”吕布闻言大喜过望,猛地站起身,亲自扶起鲁肃,“能得子敬相助,实乃布之幸事!淮南百姓之幸事!”他当即道:“我即刻表奏先生为治中从事,暂在我身边参赞军机政务!”日后必有重用!”
“肃,遵命。”鲁肃拱手应道。
成功招揽到鲁肃,吕布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无比畅快。他当即带着鲁肃一同返回寿春。
回到寿春府邸,吕布立刻将鲁肃引荐给陈宫。
“公台,快来!我给你引荐一位大才!”吕布笑着对陈宫道,“这位是临淮东城鲁肃鲁子敬先生,胸有智计,腹有良谋,乃当世奇才!我准备上表子敬为治中从事。”
他又对鲁肃道:“子敬,这位是陈宫陈公台,乃布之股肱之人,如今正负责安置流民、恢复民生等一应内政,事务极其繁重。”
陈宫见吕布如此看重鲁肃,且观鲁肃气度不凡,也不敢怠慢,连忙上前见礼:“久闻子敬先生大名,宫有礼了。”
鲁肃也连忙还礼:“公台先生大名,肃亦久仰!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吕布对陈宫道:“公台,你肩上的担子可以轻一些了。日后关于安置流民、分配田地、劝课农桑、管理仓廪等事务,你可多多与子敬商议,让他协助你处理。务必尽快让我淮南之地恢复生机!”
陈宫正为千头万绪的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听闻来了帮手,而且是主公如此推崇的人才,自然求之不得,喜道:“如此甚好!有子敬先生相助,宫便可轻松许多了!温侯放心,我等必竭尽全力!”
鲁肃也道:“肃定当尽力,协助公台先生,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看着陈宫和鲁肃这两位世之大才开始接洽,吕布心中大定。招揽鲁肃,不仅得到了一个未来的战略大家,更极大地缓解了内政压力,为他下一步整合淮南、应对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义父“吕布杨广小说”送我的花,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喜欢在评论区和大家聊天,让我感觉到不是在单机。义父们闲了给点书评,好早日有评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