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的第一次正式创意脑暴会,在一种看似热烈,实则焦灼的气氛中展开了。
会议室的白板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关键词和思维导图分支:“沉浸式体验”、“文化赋能”、“科技融合”、“社交裂变”……每一个词都光鲜亮丽,代表着时下最前沿的概念。
围坐在桌边的核心成员们,包括苏晴、王姐、李哥、技术张工等人,个个眉头紧锁,或沉思,或激烈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林晓晓依旧坐在她的“西伯利亚”专属座位上,面前摊开着会议记录本,手指夹着笔,努力跟上大家的讨论节奏,履行着她“记录员”的职责。
“我认为,核心应该放在技术的突破上!”
张工语气笃定,敲着白板上“全息投影”和“AR交互”的区域。
“我们必须打造出让用户‘哇’出来的视觉奇观,这才是‘星辰’应该有的高度和门槛。”
“视觉奇观固然重要,”市场部的刘总监推了推眼镜,反驳道,“但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呢?我们需要考虑商业落地。我认为应该更侧重于挖掘非遗文化本身的故事性和情感价值,通过精准的营销和社群运营,打造情感共鸣,形成自发传播。”
“故事和情感太空泛了!”另一位产品经理立刻接话,“没有足够吸引人的载体和互动形式,故事讲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应该聚焦于设计一个核心的、具有成瘾性的互动玩法,比如……”
讨论你来我往,各执一词。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提出的方案看似都有道理,却又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那种能一击即中、让人眼前一亮的颠覆性灵感。
苏晴坐在主位旁,双手交叠放在桌上,姿态优雅,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发言的人。她偶尔会插话,引导一下方向,或者对某个观点提出犀利的质疑,但显然,她也在等待那个能让她,或者说能让陆寒州满意的答案。
会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白板被填满又擦去,新的想法不断冒出,又不断被质疑和否定。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越来越明显的焦躁和疲惫。提议的技术路线被认为不够新颖,设想的市场策略被批评为老生常谈,构想的互动玩法被质疑缺乏文化深度……
僵局。
林晓晓一边记录,一边听着这些高谈阔论,内心却不由自主地开始嘀咕起来。
【技术突破是很好看,但张工说的那个全息方案,硬件成本高得吓人,普通用户有几个能体验得到?这不就成了少数人的玩具了吗?】
【刘总监说的情感共鸣是对的,但怎么共鸣?就靠拍个宣传片,讲个老匠人的故事?太老套了吧,现在年轻人不吃这一套了。】
【还有那个互动玩法……听起来怎么那么像几年前就火过一波然后又凉透了的小游戏换皮?】
她看着白板上那些高大上的词汇,感觉它们像一团团华丽的泡沫,漂浮在空中,却始终无法落地,无法真正触碰到那个核心——如何让古老的、看似有距离感的“非遗文化”,以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融入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了解、去参与、甚至去分享?
她想起自己作为“拂晓”画画时,常常会思考如何把一些传统的元素,用现代人喜欢的、轻松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是生硬的嫁接,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找到那个巧妙的连接点……
就在这时,李哥提出了一个方案,核心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非遗数字藏品。
“……我们可以将一些珍贵的非遗艺术品或技艺过程,制作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藏品,赋予其收藏价值和金融属性,这绝对能吸引一批追求潮流和投资的年轻用户……”
这个提议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讨论,有人觉得新颖,有人担忧政策风险。
而林晓晓听着,内心却猛地皱紧了眉头。
【区块链?数字藏品?】
【这跟非遗文化的内核有什么关系?这不就是把文化当成炒作的标的物吗?】
【喜欢非遗的,大多是真心欣赏其美感和底蕴的人,用金融投机的方式去吸引用户,感觉……方向就错了啊。味道全变了。这根本不是弘扬文化,这是在消费文化。】
她看着与会者们似乎对这个“新颖”方向颇感兴趣,甚至苏晴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内心不由得有些着急。
【不对,这样不对……】她下意识地在笔记本的角落,用笔尖无意识地划拉着。
【非遗的魅力在于其‘真实’和‘温度’,在于背后的人和故事。把它完全虚拟化、金融化,等于抽掉了它的灵魂。】
【我们应该想的,不是怎么把它包装成投机品,而是怎么利用技术,让更多人能直观地、沉浸地感受到那种‘真实’和‘温度’……】
一个模糊的、与她之前那个“元宇宙体验”一脉相承,但更为具体和尖锐的想法,开始在她心中不受控制地凝聚、成形。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绪里,甚至暂时忘记了记录,笔尖在纸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
她不知道的是,在会议室侧面,一道单向玻璃后面,陆寒州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他并没有参与会议,只是习惯性地在重要的脑暴会期间,过来感受一下团队的动态和创意氛围。
他的目光原本平淡地扫过会议室里那些熟悉的面孔,扫过白板上那些似曾相识的词汇。直到,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角落,那个低着头,看似在认真记录,实则心神早已飞走的女孩身上。
然后,那清晰、带着批判性、甚至有些叛逆,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心声,如同不受干扰的无线电波,精准地传入他的脑海:
【……方向就错了啊。味道全变了。这根本不是弘扬文化,这是在消费文化。】
【……应该想的,不是怎么把它包装成投机品,而是怎么利用技术,让更多人能直观地、沉浸地感受到那种‘真实’和‘温度’……】
陆寒州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
他听着林晓晓内心对那些“高大上”方案的逐一剖析,听着她对那个数字藏品方向的彻底否定,以及她脑海中开始勾勒的那个截然不同的、强调“真实”与“温度”、技术与人文完美融合的蓝图雏形……
与他刚才听到的那些或浮于表面、或偏离核心的讨论相比,这个来自于角落的、无声的批判和构想,显得如此清醒,如此透彻,如此……珍贵。
会议室内的讨论还在胶着中,各方争执不下,找不到突破口。
而会议室外的陆寒州,却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来自完全不同方向的、微弱却无比清晰的光。
他的嘴角,在无人看到的阴影里,勾起了一个极淡、却意味深长的弧度。
僵局,或许即将被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声音,从内部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