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水,悄然浸染着城市。
林晓晓关掉台灯,将最后一份整理好的会议记录归档。
屏幕上幽幽的反光映着她略显疲惫却带着异样光彩的脸。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结束工作的瞬间立刻弹起来冲向电梯,而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任由思绪飘散。
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鼠标垫,上面印着她自己画的、一个躲在电脑显示器后面偷偷啃小鱼干的卡通猫。这是她刚入职时,对自己“职场咸鱼”定位的戏谑自嘲。曾几何时,这几乎就是她全部的职业理想——找个角落,安稳度日,偷偷发展自己的插画事业。
可现在……
她回想起最近发生的种种。从被莫名其妙塞进“星辰项目”的恐慌,到被苏晴刁难时的绝望,再到陆寒州如同神兵天降般的解围……以及,那个小小的、关于用户引导流程的建议被采纳时,心中炸开的、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我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这个认知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那份薪水而坐在这个工位上。她开始在意自己经手的工作是否能做得更好,开始会因为一个想法的落地而心跳加速,开始偷偷期待下一次能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那个只想“摸鱼”的林晓晓,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迈了一步。虽然这一步还很小,带着试探和不安,但方向,已然改变。
她依然会吐槽加班的辛苦,抱怨流程的繁琐,这是她性格里抹不掉的底色。但在这底色之上,隐约多了一层名为“参与感”和“成就感”的微光。
这感觉很陌生,却……并不坏。
甚至,有点让人上瘾。
她轻轻叹了口气,说不清这转变是好是坏。前方依旧有苏晴虎视眈眈,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她看不透的陆寒州。但心底那份因为“被需要”、“被认可”而滋生出的微弱力量,却让她在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时,少了几分惶惑,多了几分……想要试一试的勇气。
---
同一片夜空下,顶层的总裁办公室依旧亮着灯。
陆寒州站在落地窗前,手中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黑咖啡。他没有喝,只是望着窗外璀璨却冰冷的城市灯火,如同一位审视着自己疆域的君王。
他的大脑习惯于在一天结束时进行复盘,梳理各项决策的得失,规划明天的布局。然而今晚,占据他复盘内容相当比重的,却是一个与数亿投资、战略并购似乎毫不相关的名字——林晓晓。
更准确地说,是林晓晓近期心态的微妙变化。
他“听”到了。
清晰地“听”到了她内心那条名为“咸鱼”的防线,是如何在一次次“巧合”的认可和微小的成功冲击下,产生裂痕。他“听”到了她从最初的被动抱怨,到开始主动思考,再到鼓起勇气提出建议,最后因价值实现而内心雀跃的全过程。
像观察一株缓慢舒展的植物,他见证了她职业意识最初的萌动。
这种感觉很奇特。
他最初关注她,源于一个无法解释的意外(读心术),带着研究、利用和一丝趣味的心态。他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观测者,冷静地记录着样本的种种反应。
但不知从何时起,观测变成了……注视。
他会因她受委屈而心生不悦,会期待每天“听”到她那鲜活的心声,会不自觉地在她可能遇到麻烦时调整自己的动线。而现在,他竟然开始为她的点滴成长而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
仿佛他亲手浇灌(尽管方式奇特)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展露出独一无二的嫩芽。
这超出了他对于“有价值员工”的培养范畴。培养员工是为了给公司创造更大效益,是纯粹理性的投资。而他对林晓晓的关注,掺杂了太多私人化的情绪波动——不悦、期待、乃至此刻的……欣慰?
陆寒州微微蹙眉,对自己内心这种逐渐清晰的、指向明确的柔软感到一丝不适。这不在他的掌控之内,不符合他行事逻辑的纯粹性。
理性在警告他,保持距离,回归纯粹的利用关系。
但情感(如果这种陌生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情感的话)却在悄然拉扯。他发现自己并不想切断这种独特的连接,甚至……有些期待看到她还能成长为什么样子。
他想起她昨夜内心那绝望的求救,想起她今天被认可时那绚烂的内心烟花。强烈的对比,让他更加明确地意识到——他不想再“听”到前者,而后者,似乎能给他这片冰冷理性的世界,带来一丝意外的……暖意。
感情和事业线,似乎都因为那个看似普通的女孩,而滑向了一个他未曾预设的、充满变量的轨道。
---
城市的两端,两个身影,在各自的静默中,梳理着因彼此而泛起波澜的心绪。
林晓晓关掉电脑,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窗外。夜色依旧深沉,但她的眼中,却多了点点星芒。那是挣脱舒适区的不安,也是拥抱未知可能的微光。
陆寒州放下冰冷的咖啡杯,回到办公桌前。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行程依旧,决策的压力分毫未减。但在他心底某个角落,一份特殊的“观察报告”正在更新,报告的焦点,不再仅仅是才华和灵感,更包含了……成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