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
三下轻敲,屏幕暗了下去。林逸把手机翻过来扣在茶几上,整个人往沙发里陷了陷。
客厅安静了几秒。
林小萌还在电脑前敲代码,手指飞快,眼睛盯着进度条一点点往前爬。
“哥。”她忽然开口,“刚才那条信息……是不是教育委员会发的?”
林逸没睁眼:“嗯。”
“他们说想请你牵头改基础教育模型。”
“我知道。”
“你打算回吗?”
“不回。”
“可他们写了‘紧急提案’,还加了三个感叹号。”
林逸叹了口气:“越急越容易出事。一帮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今天要AI进课堂,明天要星际物理从娃娃抓起,最后学生连字都不会写。”
林小萌停下手:“但这次不一样。数据库里的知识,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你想让大家学会看星轨,总不能让他们先背十年高等数学吧?”
林逸睁开一只眼:“所以呢?”
“所以我可以做个系统。”她说,“把复杂的东西变成动画,用拖拽操作模拟引力场,用颜色变化表示能量流动。就像你讲黑洞像麻花,大家一下就懂了。”
林逸坐直了一点:“你是说,把我的‘胡说八道’标准化?”
“对。”林小萌点头,“而且只做公益课,不限年龄,不限学历,也不考试。谁感兴趣谁来学。”
林逸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摸出藏在沙发缝里的草莓味奶茶粉,撕开倒进杯子,加水搅了两圈。
“先试点。”他说,“一个小城市,一个学校,一门课。别搞大动静。”
“行。”林小萌笑了,“我这就去搭框架。”
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逸瞥了眼,是教育委员会的正式回函,标题写着《关于启动“星空认知启蒙计划”的批复》。
他没点开,顺手转给了林小萌。
第二天中午,短视频上线。
画面里,林逸躺在沙发上,手里晃着一杯没喝完的奶茶。
“很多人问,星核结晶是怎么形成的。”他抬头看了眼镜头,“很简单。”
他把奶茶往桌上一放。
“你看这杯奶茶。糖沉底,奶浮上面,中间还有分层。如果现在有人拿勺子搅一下,会发生什么?”
弹幕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继续说:“能量往下压,物质往上涌,挤到一定程度,咔——结晶了。”
他打了个响指。
“就跟黑洞边上那块石头一样。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自然现象。”
视频不到五分钟,当天播放量破十亿。
小学老师拿着截图讲课:“同学们,黑洞不是吸尘器,是扭麻花的空间。”
初中生讨论作业时说:“这题要用‘奶茶分层法’解。”
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议论:“我家孙子昨天非说酱油和油混合会形成星核,你说神不神?”
三天后,首批“逸识课堂”开放报名。
唯一要求:带好奇心来。
系统刚一开放,服务器直接崩了三次。
第一堂课定在周五晚八点,主题是《如何用沙发躺出宇宙观》。
林逸还是那身宽松t恤加拖鞋,背景就是自家客厅。
“很多人觉得相对论很难。”他靠在抱枕上,“其实很简单。”
他举起右手,慢慢靠近脸:“你看,我手不动,只是靠近眼睛,它就变大了。这不是手变了,是视角变了。”
弹幕飘过:
【?】
“同样的道理。”他放下手,“你以为你在动,其实是时空在偷懒。”
全场静默一秒。
然后爆笑。
【笑死我了】
【这也能解释?】
【我家娃边看边笑出鼻涕泡】
林逸继续说:“我们平时走路,都觉得地面是平的。其实地球是圆的,你每走一步,都在往下掉一点。”
“但为什么没掉下去?”
他顿了顿。
“因为地球也在动。它转得刚好,把你甩出去的速度,跟你往下掉的速度,互相抵消了。”
“就像你转伞,水珠飞出去,但伞布没破。”
弹幕疯狂刷新。
【原来如此!!】
【我好像懂了】
【比课本好懂一万倍】
课程结束时,全球超过两千万间教室同步播放了回放。
非洲某个村落,孩子们围在一台旧平板前,反复看林逸用手比划空间弯曲。
北极科考站,几个研究员边吃泡面边记笔记,墙上贴着手绘的“奶茶引力模型”。
国内一所养老院里,几位老人组建了“星际爷爷团”,每周三晚上集体看直播,讨论暗物质能不能当燃料。
林小萌调出后台数据,轻声说:“首日学习完成率87.3%,互动答题正确率64.5%。有七成用户表示‘还想学下一节’。”
林逸正窝在沙发上看评论。
一条留言让他停了下来。
“哥,我女儿五岁,昨天指着天上的飞机说:‘妈妈,那不是飞机,是还没起飞的星舟。’她现在每天睡前都要听一遍你讲黑洞。”
林逸看完,嘴角动了动。
他把手机递给林小萌:“这比当神有意思。”
林小萌接过手机,低头笑了笑,转身回到电脑前。
“第二课我想做‘时间为什么会偷懒’。”她说,“用煮泡面举例怎么样?面还没熟,水已经开了,这就是时间流速不一样。”
“行。”林逸点头,“但别太复杂。重点是让他们觉得,知识不吓人。”
“明白。”林小萌敲下第一行脚本,“人人可学,万物皆课。”
一周后,教育改革方案正式落地。
双轨制推行:学校保留原有课程,另设“逸识课堂”为选修模块,内容由林逸亲自审定,不纳入考试体系。
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质疑:“让一个网红主播决定孩子学什么,是不是太儿戏?”
没人回应。
但第二天,那位专家的儿子举着手说:“爸,你能给我讲讲‘沙发宇宙观’吗?我们班都学疯了。”
三个月内,全球注册学习人数突破八亿。
各国教材开始调整,新增“认知启蒙”章节,引用“逸式通俗模型”作为辅助教学案例。
林逸的名字出现在联合国教育报告首页,但他本人依旧每天在家直播,讲星座、讲天气、讲为什么冰箱总在半夜嗡嗡响。
某天晚上,他照例结束直播,正准备关手机。
林小萌突然说:“哥,联邦想把‘逸识课堂’放进升学加分项。”
林逸立刻摇头:“不行。”
“他们说这样能提高参与度。”
“一旦加分,就没人是为了好奇来的了。”他放下手机,“兴趣是最怕被算分的东西。”
“那怎么办?”
“保持免费,保持轻松。”他说,“让他们笑着进来,带着问题出去就行。”
林小萌看着他,忽然问:“你会一直这样教下去吗?”
林逸喝了口冷掉的奶茶,望着天花板:“只要还有人想听。”
他顿了顿。
“而且你看,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反过来教别人了。”
确实。
网上出现了无数“逸神语录”改编课件,有老师用“躺平力学”讲牛顿定律,有家长用“奶茶分层法”给孩子解释沉淀原理。
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女孩,在作文里写道:“我以后不想当科学家,我想当一个能把难事说简单的人。”
林逸读完这篇作文,笑了很久。
那天晚上,他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半杯没喝完的奶茶,手机放在腿上,屏幕上是“逸识课堂”最新学习数据报告。
全国新增十万名“民间讲师”,自发组织社区夜校,教邻居怎么看星星。
他打了个哈欠,对妹妹说:“明天……还能再躺会儿吧?”
林小萌正在电脑前调试第二课交互程序,闻言抬头看了眼哥哥,轻轻摇头,嘴角含笑,继续工作。
窗外,夜色平静。
屋内,茶几上的空奶茶杯边,一张打印纸静静躺着。
纸上写着下节课标题:《为什么月亮从来不迟到》。
林逸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敲了三下。
哒、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