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的风雪愈发凛冽,而帝都朝堂之上的暗流,已汹涌至即将破冰而出的临界点。弹劾陆北辰“轻敌懈怠、致边军失利”的奏章接连不断,晋王一党的攻势日趋凌厉。要求召陆北辰回京述职、甚至“另选良将”的呼声,在某种有意的推动下,渐渐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声浪。镇北将军府门庭虽未冷落,但往来之人眼中,多少带上了几分审视与忧虑。
澄心堂内,烛火长明。沈清弦面前的书案上,整齐地摆放着三样东西:韩青冒死取得的运货水手画押证词、陆明瑾梳理出的账目异常明细及关联图,以及她亲自撰写的、条理清晰的案情摘要。这些纸张薄如蝉翼,却重若千钧,是足以在朝堂掀起惊涛骇浪、扭转乾坤的关键证据。
然而,如何将这些证据递上去,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人手中,并且确保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是一门极其精妙的学问。直接敲登闻鼓?那是匹夫之勇,不仅唐突,更容易被反咬诬告。通过常规渠道上奏?恐怕奏折未至御前,就已被人截下,打草惊蛇。必须找到一个足够稳妥、足够有力,且能直达天听的渠道。
沈清弦的目光,落在了那份由林嬷嬷暗中打听到的、关于东宫近期动态的密报上。太子殿下虽未直接卷入此次争端,但素来与晋王不睦,且对边关军务颇为关注。更重要的是,太子妃出身清流文臣世家,向来以端方贤德着称,不久前还曾对沈清弦献上的“北疆安宁图”盆景表示过赞赏。
“或许……东宫是一条路。”沈清弦指尖轻点桌面,若有所思。通过太子妃,将证据间接呈送太子,再由太子在合适的时机转呈陛下,无疑是最稳妥、也最具分量的方式。既能表明将军府恪守臣节、不愿卷入党争的立场,又能借助东宫的力量施加影响。
决心已定,她开始行动。她没有选择下拜帖求见,那样目标太大。而是精心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套用极品紫檀木匣装盛的、特制的“润手凝脂”和“面脂”,其中加入了更为名贵的养肤药材,香气清雅持久。附上一封措辞恭谨恳切的短笺,言明“北地苦寒,将士得此物防护,深感天恩。妾身感念太子妃娘娘仁德,特奉上些许,愿娘娘玉体安康”,只字未提朝局争端。
礼物由林嬷嬷亲自送至东宫角门,交给相熟的掌事宫女,并未求见。然而,在礼盒的夹层之中,却藏着一封以密写药水书写的、致太子妃的密信。信中,沈清弦以极为克制的笔触,陈述了发现军械贪腐线索的经过,表达了对此事可能动摇军心、损害国本的深切忧虑,并暗示证据确凿,唯恐投递无门,反遭陷害,故冒昧恳请太子妃代为转呈太子殿下明鉴。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担忧边关丈夫安危、又恐家国受损的忠臣之妻的无助与悲愤。
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妙棋。将选择权交给了东宫,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引火烧身。
礼物送出的第二日,东宫并无任何明面上的回应。但到了傍晚,林嬷嬷悄悄禀报,太子妃身边一位极信赖的老嬷嬷,借口出宫采买,路过将军府后门,“恰好”遇到林嬷嬷,寒暄了几句,临走时似无意间低语了一句:“娘娘说,陆夫人有心了。殿下近日偶感风寒,需静养,但该知道的事,总会知道的。”
沈清弦心中一块巨石稍稍落地。这意味着,东宫已经收到信息,并且愿意介入。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以及……前线的配合。
她立刻修书一封,用最紧急的渠道发往北境。信中,她将京城局势、已掌握的证据、以及通过东宫递送证据的安排,详尽告知陆北辰。最后,她写道:
“……证据已备,渠道已通。然,何时发难,如何发声,需夫君临机决断。妾以为,当以静制动,待其气焰最张、破绽最大之时,雷霆一击。或可借此契机,不仅洗刷污名,更为长风军争得应有之补给,彻查军械积弊。京中一切,妾自当稳住,万望夫君保重,伺机而动。”
她知道,最终在朝堂上正面迎战、发出致命一击的,必须是陆北辰自己。只有他这位身处漩涡中心的主帅,才有足够的份量和悲愤,将这份证据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她,将是他最稳固的后方,最隐秘的利刃。
就在沈清弦的信使冲出帝都城门的同时,北境,黑水城帅府之内,陆北辰也收到了京中传来的所有密报和证据副本。
看完妻子信中所言及那些触目惊心的证据,陆北辰怒极反笑,一掌拍在案上,坚硬的檀木桌面竟留下浅浅的掌印!“好一个晋王!好一个贪腐集团!竟敢拿我边疆将士的鲜血染红他们的顶戴花囊!”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清弦的安排,可谓思虑周详,进退有度。东宫渠道,稳妥有力;证据链条,清晰确凿。现在,只差一个最佳的发力时机。
他走到巨大的北境舆图前,目光冰冷地扫过鹰嘴崖的位置。那里,近百名兄弟的鲜血尚未干透。这笔血债,必须用敌人的惨痛代价来偿还!
“传令!”他沉声对帐外亲兵道,“加强巡防,严密监视狄人动向。没有本帅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击。另外,让军中书记官过来,本帅要……写一道奏折!”
这一次,他不再是被动辩解,而是要主动出击,上表弹劾!他要将这座压抑已久的怒火,连同那铁一般的证据,化作最锋利的矛,直刺敌人的心脏!
帝都的沈清弦,北境的陆北辰,夫妻二人,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已心意相通,布下了天罗地网。一张针对晋王集团的反击大网,悄然收紧。只待那东风起,便要掀起一场席卷朝堂的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