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境,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由枢密副使李振、兵部侍郎孙文远以及两名都察院御史组成的巡边使团,在精锐禁军护卫下,抵达了黑水城。
陆北辰亲率众将出城相迎,礼节周到,不卑不亢。他没有刻意诉苦,也没有炫耀军功,只是平静地介绍了边境防务的整体情况。使团被安置在条件虽简朴却干净温暖的馆驿中。
接下来的几日,陆北辰亲自陪同使团巡视。他并没有只展示光鲜的一面,而是带着他们看了最前沿的哨所,看了将士们在冰天雪地中操练,看了军械库中保养良好的兵器,也看了军医营中正在接受治疗的伤兵。他允许使团随意与各级将领、普通士卒交谈,询问任何他们关心的问题。
李振老大人年事已高,却坚持走完了大部分巡视路线。他亲眼看到长风军将士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依旧队列整齐,号令如山;他看到哨兵在风雪中警惕的目光,纹丝不动;他看到士卒们食用着虽简单却热乎的饭食,脸上是长期戍边留下的风霜痕迹,眼中却有着对主帅的信赖和对家国的忠诚。在与一名老兵交谈时,老兵朴实地说:“陆帅带咱们打胜仗,不让狄人踏进咱家门一步,咱就听陆帅的!朝廷给咱发饷,陛下记得咱们,咱就给陛下卖命!”
兵部侍郎孙文远更关注军务细节,他仔细查阅了军饷发放记录、物资调配文书,发现一切井井有条,账目清晰,与兵部往来文书虽有因路途遥远导致的延迟,但绝无怠慢或隐瞒。他甚至随机抽查了几处仓库,存粮、军械数量与账册完全吻合。
那两名原本带着挑刺心态而来的御史,在亲眼目睹了边关的艰苦和军队的严整后,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试图找出练兵“过于严苛”的证据,却发现所谓的“严苛”,是建立在与敌人生死相搏的必要性之上,且赏罚分明,士卒并无怨言,反而以身为长风军为荣。
陆北辰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低调和务实的态度。他汇报军情,数据翔实;回答疑问,坦诚直接;谈及困难,也是就事论事,并无抱怨之意。他特意安排使团观看了长风军的一次实战演练,骑兵冲锋如潮,步卒配合默契,弩箭齐发如雨,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让使团成员深感震撼。
临行前,陆北辰在帅府设宴,为使团饯行。宴席并不奢华,多是北境特产,酒是当地产的烈酒。陆北辰举杯,沉声道:“北辰与长风军将士,戍守边关,唯知尽职尽责,保境安民。此次诸位大人前来,北辰与全军将士倍感荣幸。军中简陋,招待不周,还望海涵。这杯酒,敬陛下天恩,敬诸位大人辛劳,也敬我长风军所有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兄弟!”
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在场将领无不动容,纷纷举杯。李振老大人端着酒杯,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却沉稳如山的主帅,看着周围那些眼神刚毅的将领,心中感慨万千。他离席起身,郑重道:“陆少帅,诸位将军,老夫此行,亲眼所见,耳中所闻,方知边关将士之不易,长风军军威之盛,陆少帅治军之能、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老夫回京,必当如实禀明圣上!”
使团返回帝都后,李振和孙文远联名上奏,详细陈述了巡边所见,极力称赞陆北辰治军有方、长风军乃国之栋梁,并驳斥了“拥兵自重”的指控,称其“谦冲自牧,坦荡无私”。那两名御史的奏报也客观了许多,虽偶有提及边军辛苦、需加大抚恤等建议,但再无半句质疑陆北辰忠诚的言辞。
皇帝览奏,龙颜大悦,心中疑虑尽消。他在朝会上当众褒奖陆北辰和长风军,斥责了那位王御史“听风就是雨,险些寒了边关将士之心”,并下旨厚赏北境将士,拨付一批过冬物资。
这场来势汹汹的朝堂风波,在沈清弦“以退为进”的奇谋和陆北辰“坦荡应对”的配合下,被彻底化解。非但没有损伤陆北辰和长风军的声誉,反而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让朝中更多官员了解了边关的真实情况,赢得了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陆北辰的圣眷。
消息传回北境和将军府,军民欢欣鼓舞。陆北辰在给沈清弦的信中,难得地流露出感慨与敬佩:“吾妻之智,胜抵十万雄兵。此番若非夫人指点,北辰几陷被动。得妻如此,夫复何求?边关安好,勿念。风雪虽寒,然将士之心甚暖。”
沈清弦读着信,唇角微扬。她成功地为丈夫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但她也深知,与晋王的斗争是长期的。经此一役,她更加确信,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斗争中,有时候,最大的智慧不是进攻,而是恰到好处的“退让”与无比光明的“坦荡”。
将军府内,灯火温馨。惊澜和明月在榻上嬉戏,沈清弦抚摸着丈夫的信,望着窗外帝都的万家灯火,目光沉静而坚定。前方的路或许仍有风雨,但只要夫妻同心,她便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