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达化工爆炸事故的冲天火光虽然已然熄灭,但其引发的震荡波却在千湖市的政坛和民间持续扩散。伤亡数字最终定格在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位置,33,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受伤者的痛苦、周边群众的恐慌、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质疑和愤怒,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市政府的肩头,更压在实际主持善后工作的李鸣风心头。
应急处置阶段的果断赢得了肯定,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善后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尖锐复杂,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刃上行走。
事故第二天,李鸣风就在市里设立了专门的善后工作领导小组,自任组长。他提出的首要原则是:“快、稳、公”。 “快”是指赔偿和安抚要迅速,不能让家属在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时,再为生计奔波担忧。他力排众议,在市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协调先行垫付了一大笔资金,用于支付遇难人员的丧葬补助和直系亲属的临时生活补助,并要求人社、工会、民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一对一对接遇难和重伤者家庭,第一时间落实工伤保险赔付和社会救助。 “稳”是要确保社会稳定,防止群体性事件。他要求公安部门密切关注动态,但更强调主动疏导。他亲自带队,走访了几户情绪最激动的遇难者家庭,不回避、不推诿,倾听诉求,现场解决问题。他的坦诚和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怨气。 “公”则是要确保政策执行公平公正,标准统一,绝不能因闹而多给,因静而少给,引发新的不公。所有赔偿和补助方案全部公开上墙,接受监督。
然而,平衡极难掌握。有家属提出远超政策标准的赔偿要求;有不同家庭之间互相比较,怀疑自己吃了亏;还有闻风而来的律师和“维权人士”在其中搅动是非……工作组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争吵和眼泪。李鸣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持原则,耐心解释,同时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极力为困难家庭争取最大的帮扶。
几乎在善后工作启动的同时,由省、市两级安监、监察、公安、工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事故调查组也迅速成立。李鸣风虽然不直接负责调查,但作为市政府主持工作的领导,他必须密切关注进展,并确保调查过程不受干扰,结论经得起历史检验。
调查的初步方向直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风险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等问题。但很快,更深的线索开始浮现:明达化工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许存在瑕疵;日常监管的环保、安监部门是否尽职?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安全风险评估是否到位?
刀刃向内,调查每深入一分,牵扯到的部门和人员就可能更多一些。有人开始坐不住了,各种形式的打听、说情、甚至暗示“大局为重”、“不要扩大化”的声音,开始隐约出现。
李鸣风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严正表态:“事故调查的唯一原则就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依法依规!无论涉及到谁,涉及到哪个部门,都必须查清!瞒报漏报、避重就轻,就是对遇难者的第二次伤害,就是对千湖人民的犯罪!谁要是敢在这个问题上打招呼、递条子,别怪我李鸣风不讲情面!”
他亲自约谈了调查组的负责人,明确表示市政府将全力支持调查组工作,绝不护短,绝不设障。他的强硬态度,暂时压制住了那些试图捂盖子的杂音,但也让一些人对他更加忌惮甚至怨恨。
事故引发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各路记者蜂拥而至,网络上的各种传言、猜测、甚至是恶意炒作开始泛滥。如何引导舆论,成为摆在李鸣风面前的又一难题。
他采纳了宣传部的建议,采取了“主动、精准、有序”的策略。 “主动”是指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他坚持每天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通报最新进展,包括伤亡情况、善后工作、调查进度等,直面媒体最尖锐的问题,不回避敏感点。 “精准”是加强舆情监测,对网上流传的不实信息,迅速组织辟谣,并对恶意造谣者依法处理。同时,组织媒体有序采访遇难者家属、救援英雄、负责任的企业员工,挖掘事故中展现的人性光辉和责任担当,冲淡负面情绪的聚集。 “有序”则是加强管理,既保障媒体采访权,也要求其遵守新闻报道纪律,防止过度渲染和炒作,维护社会情绪的基本稳定。
这场舆论战打得异常辛苦。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次拷问。但李鸣风坚持的公开透明策略,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主流媒体的尊重和理解,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为善后和调查工作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舆论环境。
在处理眼前危机的同时,李鸣风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处。一次如此严重的事故,暴露的是整个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对安全底线的忽视和监管体系的漏洞。
他向王哲书记汇报后,推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 由他亲自担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
行动方案极其严厉:要求所有区县、所有行业领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对风险高的企业,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
决定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就业保民生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如此大规模、大力度的整治行动,必然会影响一些企业的生产,甚至可能短期内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反对和担忧的声音不小。有人觉得这是“一刀切”,是“矫枉过正”,会“挫伤经济活力”。
李鸣风的态度没有丝毫动摇。他在动员大会上痛心疾首:“血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现在刮骨疗毒,可能会痛一阵子,但是为了千湖长远的安全和发展!如果为了眼前的Gdp,就对隐患视而不见,那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他的决心和气势,压倒了所有的质疑。专项行动雷霆万钧地推开,整个千湖市的官场和企业界都感受到了一场强烈的“地震”。
站在被炸成废墟的明达化工厂址前,李鸣风神色凝重。这里将进行彻底的环境评估和修复,未来或许会建成一个安全主题公园或绿地,以警示后人。
善后未毕,调查仍在,整顿刚启。李鸣风如同一个在风暴中心努力维持平衡的舵手,身心俱疲,但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这场灾难带给千湖的创伤需要时间愈合,但唯有直面疮痍,刮骨疗毒,才能真正走向重生。
而这整个过程,也是一场最残酷、也最深刻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