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省美术馆人头攒动,一场高规格的书法展正在这里举行。李鸣风难得有空,陪着小溪来参观——女儿最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爸,你看这幅字!”小溪指着一幅行书作品,眼中闪着光,“笔走龙蛇,真有气势!”
李鸣风欣赏着作品,微微点头:“确实不错。这是省内着名书法家刘老的作品。”
父女俩正讨论着,一个刺耳的声音插了进来:“哟,这不是李小溪同学吗?也来看书法展?”
转头一看,是小溪同班同学王明明的母亲,一位打扮时髦的中年妇女。她身边还跟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一副倨傲神态。
“王太太。”小溪礼貌地打招呼。
王太太上下打量着李鸣风:“这位是...”
“我爸爸。”小溪介绍道。
“哦——”王太太拖长了音调,语气中带着几分轻视,“李先生也懂书法?”
李鸣风淡淡一笑:“略知一二。”
这时,王太太身边的男子开口了,语气傲慢:“现在的家长啊,为了附庸风雅,什么都敢说懂。书法这门艺术,可不是看几眼就能明白的。”
王太太赶紧介绍:“这位是省书法家协会的副秘书长,赵大师。我们明明跟着赵大师学书法呢!”
赵大师矜持地整理了下领带:“小孩子学书法,最重要的是跟对老师。不是什么人都能教的。”
小溪不服气地想反驳,被李鸣风用眼神制止了。
这时,展会主持人宣布:“接下来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着名书法家刘老先生现场挥毫!”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提笔蘸墨,手腕轻转,一幅气势磅礴的“厚德载物”跃然纸上。现场响起一片赞叹声。
赵大师摇头晃脑地点评:“刘老这笔力,确实老辣。不过这个‘德’字的结构,我觉得还可以再斟酌...”
就在这时,刘老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李鸣风,眼睛一亮,放下笔快步走来:“李书记!您怎么来了?”
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李书记”这个称呼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赵大师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刘、刘老,您刚才叫...李书记?”
刘老热情地握住李鸣风的手:“李书记的书法造诣,在我们圈内是公认的!上次您为新区题写的‘创新致远’四个字,现在还挂在我们协会呢!”
王太太张大了嘴,不敢相信地看着李鸣风。
李鸣风谦和地说:“刘老太夸奖了。我那是班门弄斧。”
“您太谦虚了!”刘老转身对众人说,“各位可能不知道,李书记不仅是领导,更是我们书法界的知音!他的行书,深得二王精髓,又自成一家!”
赵大师额头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原、原来是李书记...我刚才有眼不识泰山...”
李鸣风摆摆手:“赵秘书长不必客气。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刘老突然提议:“李书记,既然来了,不如也留下墨宝,让我们学习学习?”
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王太太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李鸣风推辞不过,只好提笔。他略一沉吟,挥笔写下了“宁静致远”四个字。笔力遒劲,结构严谨,确实功力不凡。
“好!”刘老率先喝彩,“这‘宁’字写得尤其妙,外柔内刚,恰如其人!”
赵大师也连连称赞:“李书记这笔法,确实在我之上!刚才是我孟浪了。”
最精彩的还在后面。展会主办方负责人闻讯赶来,热情地邀请李鸣风参观他们的珍藏室。
在珍藏室里,负责人拿出一幅装裱精美的书法作品:“李书记,这是我们最近收藏的一幅古字画,据说是明代大家的真迹,请您鉴赏。”
李鸣风仔细端详片刻,微微皱眉:“这幅字...恐怕有问题。”
“什么问题?”负责人紧张地问。
“这笔法虽然形似,但神韵不足。”李鸣风指着落款处,“特别是这个印章的位置,不符合当时的习惯。我建议你们再请专家鉴定一下。”
后来经权威机构鉴定,那果然是一幅高仿品。这件事在书法圈传开后,李鸣风的声望更高了。
从美术馆出来,小溪崇拜地看着父亲:“爸,你太厉害了!连赵大师都被你比下去了!”
李鸣风摸摸女儿的头:“记住,真正的本事不是用来炫耀的。爸爸学书法,是为了修身养性。”
“那王太太以后肯定不敢再炫耀了。”小溪偷笑。
“不要这么想。”李鸣风正色道,“我们不要因为别人势利,就自己也变得势利。”
回到家,林晚秋听说了今天的事,笑着说:“咱们家这是要出个书法家了?”
“只是业余爱好。”李鸣风说,“不过通过书法,倒是认识了不少文化界的朋友,对工作也有帮助。”
果然,第二天省文联主席就亲自登门拜访,邀请李鸣风担任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鸣风婉拒了:“我只是个爱好者,不够资格。但我支持你们的工作,省里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这件事在省委大院传开后,大家对李鸣风更加敬佩。都说这位领导不仅能力强,还多才多艺,而且为人谦和,从不摆架子。
连刘建国书记都在一次会议上开玩笑说:“鸣风同志这是要抢文化厅长的饭碗啊!”
而那个赵大师,后来通过关系想要拜访李鸣风,都被婉拒了。李鸣风对秘书说:“告诉他,把心思放在教孩子书法上,比什么都强。”
最有趣的是王太太的态度转变。她再也不在家长群里炫耀了,反而经常向林晚秋请教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次家长会后,她私下对林晚秋说:“李太太,我以前太浅薄了。你们家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林晚秋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
夜深人静时,李鸣风在书房练字。墨香氤氲中,他想起白天的事,不禁摇头微笑。权力能让人敬畏,但真才实学才能让人真心敬佩。
他继续挥毫,在宣纸上写下“淡泊明志”四个字。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未干的墨迹上,仿佛也在欣赏这幅字。而李鸣风知道,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要保持这颗平常心,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