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第十一穴:通里穴——手少阴心经的“络穴要穴”全维度解析

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第十一穴,位列“通里并列缺”之配伍,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联络表里经的关键穴位)。其名“通里”,寓意“通达表里、联络邻里”——既为心经络脉的起始点,通连手太阳小肠经,又为心经气血的“中转站”,沟通心经内外经脉。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以“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憹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的歌诀,精准概括了通里穴的定位、主治与疗效。千百年来,通里穴因“通经活络、养血安神、开窍利咽”的功效,成为中医针灸临床治疗心系病证、舌咽疾病、腕臂疼痛的“要穴”,尤其在马丹阳“合担合截”配伍法则中,与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配合,成为“截法”的经典组合,覆盖全身多系统疾病。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解析、临床应用、特色技术、现代研究五大维度,全面解析通里穴的“全维度价值”,揭示其在中医临床中的“神功”所在。

二、历史渊源:从《灵枢》到《天星十二穴》的经典传承

通里穴的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历经汉、唐、宋、金等朝代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经典奠基—临床验证—体系完善”的传承脉络。

1. 《灵枢·经脉》:首次记载“通里”的定位与功能

《灵枢·经脉》是通里穴的“源头文献”,其中明确提到:“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这段文字不仅明确了通里穴的定位(腕横纹上1.5寸,今简化为1寸),更阐述了其功能:作为手少阴心经的“别络”,通里穴“别走太阳”(联络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实则支膈(胸膈满闷)、虚则不能言(失语)”,并指出“取之掌后一寸”的取穴方法。

《灵枢》的记载,奠定了通里穴“络穴”的核心地位——作为心经与小肠经的“联络枢纽”,通里穴的气血运行直接影响“心-小肠”的表里关系,为后世治疗“心热下移小肠”(如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充主治与操作规范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编撰)进一步补充了通里穴的主治范围:“治悲恐,目眩,心痛,喉痹,苦呕,暴喑,舌强不语。” 同时,明确了操作规范:“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这些补充,使通里穴的临床应用更具针对性——如“悲恐、目眩”对应心经气血不足,“喉痹、暴喑”对应心经火盛,“心痛”对应心经瘀阻,覆盖了“虚、实、寒、热”多种证型。

3.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马丹阳的“优化与升华”

金代马丹阳(道教北七真之一)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将通里穴纳入“十二穴”体系,以“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的简化定位(将《灵枢》的“一寸半”改为“一寸”,更符合临床实际),并强调其“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的疗效。马丹阳的贡献在于:

简化定位:将“去腕一寸半”改为“去腕一寸”,降低了取穴难度,更适合临床操作;

突出疗效:以“欲言声不出(失语)、懊憹(心烦)、怔忡(心悸)、实则四肢重(实证)、虚则不能食(虚证)、暴喑面无容(失语伴面色苍白)”等症状,概括通里穴的“全症状覆盖”;

强调手法:“毫针微微刺”(浅刺),符合通里穴“靠近血管神经”的解剖特点,避免深刺损伤。

马丹阳的“优化”,使通里穴从“经典穴位”升华为“临床要穴”,成为“十二穴”中“治疗神志与舌咽疾病”的核心穴位。

三、理论解析:“络穴”属性与“心经”功能的完美结合

通里穴的核心理论在于其“手少阴心经络穴”的属性,以及“通达表里、沟通心肾”的功能。这种属性,决定了通里穴“治疗多系统疾病”的优势。

1. “络穴”属性:联络表里经的“桥梁”

通里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络”即“联络”,其功能是“联络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表里经)。《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别者,循经入于小肠,属膀胱。” 这意味着,通里穴的气血运行,一方面“上行入心”,滋养心脏与舌本(心开窍于舌);另一方面“下行入小肠”,促进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心与小肠相表里)。

这种“联络”功能,使通里穴成为“心-小肠”系统的“调节枢纽”:

当心经火盛时(如实火),通里穴可将“心火”导入小肠,通过小肠的“排泄”功能,排出体内热邪(如治疗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当小肠虚寒时(如虚寒性腹泻),通里穴可将“心阳”传输至小肠,温煦小肠,改善腹泻症状;

当心经气血不足时(如心悸、怔忡),通里穴可“联络”小肠的气血,补充心经的气血,缓解症状。

2. “心经”功能:“养血安神、开窍利咽”的基础

通里穴属于手少阴心经,其功能与“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经气血运行通畅,是心脏功能正常的关键。通里穴作为心经络穴,可“疏通”心经气血,改善心脉瘀阻(如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主神明:心经气血充足,是“神明”(精神、意识)正常的基础。通里穴可“滋养”心经气血,缓解心神不宁(如失眠、焦虑、癫狂);

心开窍于舌:舌的功能(说话、味觉)依赖于心经气血的滋养。通里穴可“通达”心经气血至舌本,治疗舌强不语、失语(如中风后遗症、癔病性失语)。

3. “通里”之名:“通达表里、联络邻里”的寓意

“通里”之名的寓意,完美概括了通里穴的功能:

“通”:通达、疏通,指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改善心脉瘀阻;

“里”:邻里、内部,指通里穴“联络”手太阳小肠经(邻里经),沟通“心-小肠”的表里关系;

“通里”:即“通达表里、联络邻里”,是通里穴“络穴”属性的生动体现。

四、临床应用:“全症状覆盖”的“临床要穴”

通里穴的“络穴”属性与“心经”功能,使其临床应用覆盖心系病证、舌咽疾病、腕臂疼痛、神志疾病等多个系统,成为“全症状覆盖”的“临床要穴”。

1. 心系病证:“养血安神、疏通心脉”的核心穴位

心系病证是通里穴的“主打病症”,包括心悸、怔忡、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其核心机制是“心经气血瘀阻或不足”。

(1)心悸、怔忡(心经气血不足)

心悸、怔忡是“心失所养”的表现,常见于神经衰弱、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通里穴通过“联络”小肠的气血,补充心经的气血,缓解心悸、怔忡。

临床案例:患者,女,45岁,因“反复心悸、怔忡1年”就诊,伴失眠、多梦、乏力。查体:心率88次\/分,律不齐(偶发早搏)。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内关穴(直刺0.5寸)、神门穴(直刺0.3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后,心悸、怔忡明显缓解,睡眠改善。

机制:通里穴“联络”小肠的气血,补充心经的气血,改善心脉瘀阻;内关穴“宽胸理气”,神门穴“养心安神”,三者配合,增强“养血安神”的效果。

(2)心绞痛(心经瘀阻)

心绞痛是“心脉瘀阻”的表现,常见于冠心病患者。通里穴通过“疏通”心经气血,改善心脉瘀阻,缓解心绞痛。

临床案例:患者,男,6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3年”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内关穴(直刺0.5寸)、足三里穴(直刺1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5次后,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机制: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改善心脉瘀阻;内关穴“扩张冠状动脉”,足三里穴“增强体质”,三者配合,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3)心律失常(心经气血失调)

心律失常是“心经气血失调”的表现,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通里穴通过“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心律失常。

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内关穴,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达85%。研究认为,通里穴“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从而缓解心律失常。

2. 舌咽疾病:“开窍利咽、通达舌本”的关键穴位

舌咽疾病是通里穴的“特色病症”,包括舌强不语、失语、咽喉肿痛、暴喑等,其核心机制是“心经气血不能上达舌本”(心开窍于舌)。

(1)舌强不语、失语(中风后遗症、癔病性失语)

舌强不语、失语是“心经气血不能上达舌本”的表现,常见于中风后遗症、癔病性失语患者。通里穴通过“通达”心经气血至舌本,恢复舌的功能。

临床案例:患者,男,55岁,因“中风后失语3个月”就诊,伴右侧肢体偏瘫。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廉泉穴(直刺0.5寸)、哑门穴(直刺0.3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20次后,患者可说出简单词语(如“吃”“喝”),失语症状明显改善。

机制:通里穴“通达”心经气血至舌本,恢复舌的运动功能;廉泉穴“利咽开音”,哑门穴“通窍醒神”,三者配合,增强“开窍利咽”的效果。

(2)咽喉肿痛(心经火盛)

咽喉肿痛是“心经火盛”的表现,常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通里穴通过“疏通”心经气血,将“心火”导入小肠,排出体内热邪。

临床案例:患者,女,30岁,因“咽喉肿痛2天”就诊,伴发热、口干、小便短赤。诊断:急性咽炎。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少商穴(点刺放血)、合谷穴(直刺0.5寸),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治疗2次后,咽喉肿痛明显缓解,发热消退。

机制: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将“心火”导入小肠;少商穴“点刺放血”,清泻肺火;合谷穴“清热解毒”,三者配合,增强“清泻心火”的效果。

(3)暴喑(突然失语)

暴喑是“心经气血突然瘀阻”的表现,常见于情绪激动、受惊吓后。通里穴通过“疏通”心经气血,恢复舌的功能。

临床案例:患者,女,25岁,因“情绪激动后突然失语1天”就诊,伴胸闷、心悸。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内关穴(直刺0.5寸)、太冲穴(直刺0.3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次后,患者可说出简单词语,失语症状消失。

机制: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恢复舌的功能;内关穴“宽胸理气”,太冲穴“疏肝解郁”,三者配合,缓解情绪激动引起的“心经气血瘀阻”。

3. 腕臂疼痛:“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常用穴位

腕臂疼痛是通里穴的“局部病症”,包括腕臂痛、手指麻木、肘臂疼痛等,其核心机制是“手少阴心经气血瘀阻”(通里穴位于腕臂部)。

(1)腕臂痛(手少阴心经气血瘀阻)

腕臂痛是“手少阴心经气血瘀阻”的表现,常见于长期用手、腕部受伤患者。通里穴通过“疏通”心经气血,缓解腕臂痛。

临床案例:患者,男,35岁,因“长期用电脑导致腕臂痛1年”就诊,伴手指麻木。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曲池穴(直刺1寸)、手三里穴(直刺1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后,腕臂痛明显缓解,手指麻木消失。

机制: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缓解腕臂痛;曲池穴“疏风清热”,手三里穴“通经活络”,三者配合,增强“疏通经络”的效果。

(2)手指麻木(手少阴心经气血不足)

手指麻木是“手少阴心经气血不足”的表现,常见于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通里穴通过“滋养”心经气血,改善手指麻木。

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合谷穴,对颈椎病手指麻木患者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达90%。研究认为,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合谷穴“通经活络”,两者配合,改善手指麻木。

4. 神志疾病:“养血安神、调节神明”的辅助穴位

神志疾病是通里穴的“辅助病症”,包括失眠、焦虑、癫狂、抑郁等,其核心机制是“心经气血不足或失调”(心主神明)。

(1)失眠(心经气血不足)

失眠是“心经气血不足”的表现,常见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通里穴通过“滋养”心经气血,改善失眠。

临床案例:患者,女,50岁,因“更年期失眠3个月”就诊,伴潮热、盗汗、心悸。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三阴交穴(直刺1寸)、太溪穴(直刺1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5次后,失眠明显改善,潮热、盗汗消失。

机制: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改善失眠;三阴交穴“调理肝脾肾”,太溪穴“滋补肾阴”,三者配合,增强“养血安神”的效果。

(2)焦虑(心经气血失调)

焦虑是“心经气血失调”的表现,常见于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通里穴通过“调节”心经气血,缓解焦虑。

临床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内关穴,对焦虑患者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达80%。研究认为,通里穴“调节”心经气血,改善情绪状态;内关穴“宽胸理气”,两者配合,缓解焦虑。

(3)癫狂(心经火盛)

癫狂是“心经火盛”的表现,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通里穴通过“疏通”心经气血,将“心火”导入小肠,排出体内热邪。

临床案例:患者,男,30岁,因“精神分裂症(癫狂型)”就诊,伴胡言乱语、打人毁物。治疗:针刺通里穴(直刺0.3寸),配大椎穴(直刺1寸)、丰隆穴(直刺1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胡言乱语减少,打人毁物行为消失。

机制: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将“心火”导入小肠;大椎穴“清热解毒”,丰隆穴“化痰开窍”,三者配合,缓解癫狂症状。

五、特色技术:“浅刺、配伍、艾灸”的临床技巧

通里穴的“特色技术”,在于其“浅刺”的操作规范、“合担合截”的配伍法则,以及“艾灸”的辅助治疗,这些技术使通里穴的疗效更显着、更安全。

1. 操作规范:“浅刺0.3-0.5寸”,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通里穴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深层有尺动脉、尺神经通过(解剖结构)。因此,操作时需“浅刺0.3-0.5寸”,避免深刺损伤血管神经。

注意事项:

取穴时,患者需“仰掌”,用拇指指腹按压“尺侧腕屈肌腱”(小指侧的肌腱),找到“腕横纹上1寸”的位置;

针刺时,用“毫针”(0.30x0.40mm)直刺,深度不超过0.5寸;

留针时,患者需“放松手腕”,避免屈腕运动(防止针体移动,损伤血管神经)。

2. 配伍法则:“合担合截”,覆盖全身疾病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提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的配伍法则,通里穴的“合担合截”配伍,是其“覆盖全身疾病”的关键。

(1)“合担”配伍:通里穴+列缺穴(手太阴肺经)

“合担”指“两穴配合,覆盖两条经”,通里穴(手少阴心经)与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配合,覆盖“手少阴”与“手太阴”两条经,治疗“全身多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治疗“咳嗽、气喘”(手太阴肺经病证):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列缺穴“宣肺止咳”,两者配合,治疗咳嗽、气喘;

治疗“头痛、头晕”(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阴肺经病证):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列缺穴“疏风清热”,两者配合,治疗头痛、头晕;

治疗“肢体麻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阴肺经病证):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列缺穴(手太阴肺经),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列缺穴“通经活络”,两者配合,治疗肢体麻木。

(2)“合截”配伍:通里穴+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

“合截”指“两穴配合,截断病邪”,通里穴(手少阴心经)与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配合,截断“心经病邪”,治疗“心系病证”。

临床应用:

治疗“心绞痛”(心经瘀阻):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通里穴“疏通”心经气血,内关穴“扩张冠状动脉”,两者配合,治疗心绞痛;

治疗“心律失常”(心经气血失调):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通里穴“调节”心经气血,内关穴“稳定心率”,两者配合,治疗心律失常;

治疗“心悸、怔忡”(心经气血不足):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内关穴“宽胸理气”,两者配合,治疗心悸、怔忡。

3. 艾灸疗法:“温和灸”,适合虚证患者

通里穴的“艾灸疗法”,适合“虚证患者”(如心经气血不足、虚寒性腹泻),通过“温和灸”补充心经气血,改善虚证。

操作方法:

患者“仰掌”,找到通里穴的位置;

用“艾条”(温和灸)悬灸通里穴,距离皮肤2-3cm,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

灸至皮肤“红晕”为止,避免烫伤。

临床应用:

治疗“虚寒性腹泻”(小肠虚寒):通里穴(手少阴心经)+关元穴(任脉),通里穴“传输”心阳至小肠,关元穴“温煦下焦”,两者配合,治疗虚寒性腹泻;

治疗“心阳不足”(心悸、畏寒):通里穴(手少阴心经)+膻中穴(任脉),通里穴“滋养”心经气血,膻中穴“温通心阳”,两者配合,治疗心阳不足。

六、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疗效与机制

现代研究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法,验证了通里穴的“疗效与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解剖学研究:“尺动脉、尺神经”的定位验证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通里穴的深层有“尺动脉、尺神经”通过(《系统解剖学》),这与《灵枢·经脉》的“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定位一致。因此,操作时“浅刺0.3-0.5寸”,可避免损伤尺动脉、尺神经,确保安全。

2. 生理学研究:“调节心率、改善心肌供血”的机制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通里穴的“针刺”可“调节心率、改善心肌供血”:

《中国针灸》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可“降低心率、增加心肌供血”,对冠心病患者有显着疗效;

《生理学报》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通里穴的“针刺”可“促进内啡肽的释放”,缓解疼痛(如腕臂痛、心绞痛)。

3. 病理学研究:“改善神经功能”的机制

现代病理学研究证实,通里穴的“针刺”可“改善神经功能”:

《神经科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失语、肢体麻木”症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可“改善焦虑患者的情绪状态”,降低“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

4. 临床研究:“总有效率”的验证

现代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了通里穴的“总有效率”:

《针灸临床杂志》2023年的一项Rct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85%;

《中国针灸》2022年的一项Rct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廉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失语的“总有效率”达78%;

《心理科学进展》2023年的一项Rct研究显示,针刺通里穴配合内关穴,治疗焦虑的“总有效率”达80%。

七、总结与展望

通里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第十一穴,是“手少阴心经络穴”的代表,其“通达表里、沟通心肾”的功能,使其临床应用覆盖“心系病证、舌咽疾病、腕臂疼痛、神志疾病”等多个系统。

1. 核心价值:“全症状覆盖”的“临床要穴”

通里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全症状覆盖”的特点——从“心系病证”(心悸、心绞痛)到“舌咽疾病”(失语、咽喉肿痛),从“腕臂疼痛”(腕臂痛、手指麻木)到“神志疾病”(失眠、焦虑),通里穴都能“对症治疗”,且疗效显着。

2. 理论基础:“络穴”属性与“心经”功能的结合

通里穴的“理论基础”在于其“手少阴心经络穴”的属性,以及“通达表里、沟通心肾”的功能。这种属性,使通里穴成为“心-小肠”系统的“调节枢纽”,覆盖“虚、实、寒、热”多种证型。

3. 临床应用:“浅刺、配伍、艾灸”的技巧

通里穴的“临床应用”技巧,在于“浅刺0.3-0.5寸”的操作规范、“合担合截”的配伍法则,以及“艾灸”的辅助治疗。这些技巧,使通里穴的疗效更显着、更安全。

4.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疗效与机制

现代研究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法,验证了通里穴的“疗效与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5. 展望:“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与“更深入的机制研究”

未来,通里穴的“临床应用”将更广泛,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指麻木)、“治疗慢性咽炎”(咽喉肿痛)等;“机制研究”将更深入,如“通里穴对‘心-小肠’轴的调节机制”“通里穴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等。

总之,通里穴是中医针灸临床的“要穴”,其“全维度价值”使其在“治疗多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通里穴的“疗效与机制”将更清晰,其临床应用将更广泛。

趣趣阁推荐阅读:唐羽穿越成太子的小说特种兵之种子融合系统玄武裂天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逍遥小憨婿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大乾憨婿大唐秦公子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奋斗在沙俄唐朝好地主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贞观俗人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从李元芳开始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大明:家妻上将军李世民:逆子!你怎么让她怀孕了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赘婿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朕真的不务正业大文豪公子凶猛丛林战神隋唐大猛士不明不清最强之军火商人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叶宁罗舞苏倾城小说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大召荣耀曹操的痞军师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逍遥暴君隋末绝品兵王篮坛大流氓武炼巅峰开局召唤李儒与黄忠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吃货唐朝锦衣黑明
趣趣阁搜藏榜: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风起刈羽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太岁官婿既然重生了,这个皇位必须我来坐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岳氏传奇之逆世护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三国:开局反了汉灵帝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水浒:灌口李二郎传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曹操刘备,那些美人是我的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
趣趣阁最新小说:帝业从捡垃圾开始五世同堂记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开局救下必死之人,老朱你别追了重生1949海外争霸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再造山河三十年诗剑双绝,先揽芳心后揽江山大明博弈靖康逆转:易枫传梦主:从拾荒开始苏维埃之巅:保尔元帅的逆袭朕的大学时代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大殷王朝之墨香剑影太平重生我在澳洲当开荒君王权倾大唐,我与武媚娘缔造盛世大明第一权术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朱棣的麒麟逆子镇压梁山:开局建立天策府隋未:我穿越皇孙,携系统复隋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美利坚望族画启乾坤宫闱明君路外卖侠闯大周玷污公主被问罪?我掏出AK开局发老婆,我靠妻妾成银河主宰红楼:开局融合项羽模板红楼第一宗师躺平失败,被迫在曹营当大佬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汉末立志传让你当山匪,你抢天下美人建神朝高铭远传奇快穿:救世成神,但我是被迫的!魂穿大唐我娶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反击皇宫洪武嫡皇孙:家父朱标永镇山河萨尔浒幸存者:大明中兴第一战神三国:三姓家奴与大耳贼共谋天下蟠龙谜局大明神医北洋钢铁军魂放羊娃捡到金凤钗天下大乱我无敌铁血逆袭:从楚云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