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房的角落发现了与万贞儿所说相符的丝线,而且顺着丝线的方向,竟找到了秋菊平时常用的一块帕子。刘嬷嬷拾起帕子,眼神犀利地看向秋菊。
秋菊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说道:“刘嬷嬷,我……我错了,是我一时糊涂,嫉妒万贞儿得娘娘看重,所以才想出这法子陷害她。”
周围的宫女们见状,都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平日里看似和善的秋菊竟做出这等事。刘嬷嬷看着秋菊,怒其不争地说道:“你在宫中也有些年头了,怎的如此心胸狭隘,做出这等陷害他人的恶劣行径。皇后向来最看重公正,你这般行事,若是传至皇后耳中,定不轻饶。”
秋菊吓得连连磕头,额头撞在地上发出“砰砰”的闷响,哭求道:“刘嬷嬷,求您救救我,我再也不敢了。”
刘嬷嬷思索片刻,说道:“此次看在你认错态度尚可,且未曾造成太大损失的份上,我便不告知皇后娘娘。但你须受二十板子的惩罚,且罚去三个月月例银子,以儆效尤。”
秋菊听闻,如蒙大赦,忙不迭地谢恩。刘嬷嬷又转头看向万贞儿,眼中满是赞许:“万贞儿,此次你遇事沉着冷静,应对得当,很是难得。以后在宫中行事,仍要多加小心。”
万贞儿感激地说道:“多谢刘嬷嬷明察,贞儿定会谨记嬷嬷教诲。”
经此一事,万贞儿在宫中的名声彻底扭转。其他宫女见她两次被陷害都能化险为夷,对她既佩服又不敢再轻易招惹。而万贞儿也明白,自己在宫中的处境虽有所改善,但仍如履薄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中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皇帝对皇后渐渐疏远,转而宠爱一位新晋的贵妃。这位贵妃仗着皇帝的宠爱,在宫中愈发骄横跋扈,行事作风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一日,贵妃听闻皇后宫中的牡丹开得格外娇艳,便带着一众宫女太监浩浩荡荡地前来赏花。皇后虽心中不悦,但碍于贵妃得宠,也只能强颜欢笑地招待。
万贞儿作为皇后宫中较为得力的宫女,也在一旁侍奉。贵妃赏花时,故意挑剔,说这牡丹虽美,却少了几分灵动,言语间对皇后多有嘲讽。皇后忍气吞声,没有回应。
就在这时,一只蝴蝶翩翩飞来,停在一朵牡丹上。万贞儿灵机一动,轻声说道:“贵妃娘娘,您看那蝴蝶停于牡丹之上,恰似为这满园牡丹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正所谓‘花蝶相映,美不胜收’。”
贵妃一听,心中有些恼怒,觉得这小宫女竟敢反驳自己。她斜睨了万贞儿一眼,说道:“你这小丫头倒是伶牙俐齿,不过本宫说少了灵动,那便是少了。你再巧言令色,也改变不了这园子的沉闷。”
万贞儿心中明白自己刚才的话可能得罪了贵妃,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她福了福身,说道:“娘娘恕罪,奴婢只是觉得,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美,不同的人看便有不同的感受。或许娘娘心中所想的灵动,与奴婢所理解的有所不同。”
贵妃冷哼一声,正欲发作,这时皇后开口道:“贵妃妹妹莫要与这小丫头置气,她也是无心之失。”贵妃见皇后出面求情,不好再过分刁难,便暂且作罢。
然而,经此一事,贵妃记住了万贞儿。她回宫后,便吩咐身边的心腹宫女,找机会整治万贞儿。
没过几天,万贞儿便接到通知,要去贵妃宫中送些皇后赏赐的礼品。万贞儿心中隐隐觉得不安,但又不敢违抗命令,只好硬着头皮前往。
当她来到贵妃宫中,将礼品呈上后,贵妃却故意挑刺,说礼品包装简陋,有失她的身份。不等万贞儿解释,贵妃便下令让身边的太监将万贞儿拖下去,要打板子惩戒。
就在太监们要动手之际,突然有太监来报:“皇上驾到!”
众人赶忙跪地迎接。皇帝走进殿中,看到这一幕,有些诧异,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贵妃赶忙哭诉,说万贞儿对她不敬,言语冲撞,还呈上的礼品简陋。万贞儿心中焦急,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皇帝如实禀明。皇帝听后,看了看那礼品,包装虽不奢华,但也算精致,并无怠慢之处。再看万贞儿,小小年纪,虽神色紧张,却不卑不亢,言语条理清晰。
皇帝不禁有些好奇,便问道:“你起来吧,你今年多大了?”
万贞儿赶忙谢恩起身,回答道:“回禀皇上,贞儿今年6岁了。”
皇帝转头对贵妃说道:“你看,就这么个小丫头,你至于跟她生这个气吗?长得还挺机灵的。”
随后又温和地对万贞儿说:“以后做事小心一点,知道吗?”
万贞儿忙不迭点头:“多谢皇上恩典,奴婢定当铭记在心。”
贵妃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皇帝旨意,只得说道:“是,皇上圣明。臣妾谨遵皇上教诲便是。”
经此一遭,万贞儿在宫中的名气愈发响亮。众人皆知她不仅机灵聪慧,还能在贵妃的刁难下,得皇帝庇护。一些原本对她态度一般的宫女太监,也纷纷开始讨好她。但万贞儿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她深知,在这宫中,一时的风光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