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警告短信像根细小的鱼刺,卡在沈屿的喉咙里,不上不下。他给苏晚晴发去消息后,一夜没有回音。
这让他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不知道是苏晚晴没看到,还是看到了但觉得无关紧要,或是……被赵玫拦截了?
第二天早上,他顶着因为胡思乱想而没太睡好的黑眼圈,习惯性地又想拎起鱼竿往水库跑。
手指刚碰到冰凉的竿身,新手机的提示音就响了,是苏晚晴的专属铃声——一段轻柔的钢琴曲,据说是她某部电影的主题曲,助理昨天刚帮他设置的。
沈屿叹了口气,接起电话。
“早上好,沈先生。”苏晚晴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依旧保持着温和,“抱歉,昨晚收工很晚,看到你的信息了。那个号码我查了,是虚拟号,来源不明。可能是极端粉丝,也可能是……对家搞的小动作。你别太在意,也别回复,冷处理就好。”
沈屿“嗯”了一声,心里那根刺却没完全消失。来源不明?这更让人不安了。
“今天……你有安排吗?”苏晚晴话锋一转,问道。
沈屿看了看手里的鱼竿:“本来打算去钓鱼。”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似乎在进行某种思想斗争,然后才说:“今天下午,我的新戏《凤唳九天》剧组有个媒体开放日,在城西的影视基地。按照……‘剧本’,你今天应该来探班。”
探班?沈屿头皮一麻。
那可是真正的龙潭虎穴,一堆媒体记者长枪短炮等着呢。比在水库边被零星狗仔偷拍刺激多了。
“一定要去吗?”沈屿试图挣扎,“我觉得我昨天钓鱼表现得就挺好,网上风评不都转向‘接地气’了吗?”
“探班是巩固‘认真交往’人设的关键一环。”苏晚晴的语气带着不容商量的坚持,但似乎又怕他抵触,补充道,“不用待很久,露个面,送点东西,说几句话就好。流程和台词助理会发给你,很简单。而且……剧组准备了很好的下午茶。”
最后一句像是哄小孩。
沈屿撇撇嘴,他对下午茶没兴趣,但对“每月五千”和“避免社会性死亡”有兴趣。
“行吧。”他认命地答应,“时间,地点,流程发我。”
“谢谢你能理解。”苏晚晴似乎松了口气,“助理稍后会联系你,安排车辆和造型。你……自然一点就好,就像你钓鱼时那样。”
像钓鱼时那样?瘫着?放空?
沈屿觉得这建议有点不靠谱。
挂断电话没多久,一个自称是苏晚晴生活助理的女孩就打来了电话,语气恭敬又高效地确认了细节:下午一点,会有车到他小区楼下接;不需要特别打扮,但会安排简单造型,避免被媒体挑刺说“邋遢”;探班礼物的是一保温壶的“爱心汤”(实际上是剧组厨师熬的),几句互动台词也发了过来,无非是“辛苦了”、“注意休息”之类的片汤话。
沈屿看着那几句台词,感觉比鱼饵还寡淡。他把手机扔到一边,目光又落在那根鱼竿上。
去片场探班,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去“钓鱼”吧?只不过钓的不是水里的鱼,而是镜头和目光。这么一想,他居然生出几分荒诞的使命感。
下午一点,一辆低调但内饰奢华的黑色保姆车准时停在沈屿楼下。
他穿着那件助理建议的“略显质感”的纯棉白t恤和卡其色休闲裤(依然是他自己的旧衣服,只是挑了看起来最顺眼的),拎着那个装着“爱心汤”的保温壶,像个被临时拉壮丁的群众演员,硬着头皮上了车。
车上除了司机,还有一位看起来就很专业的年轻造型师,简单给他抓了抓头发,扑了点粉遮盖黑眼圈。
沈屿全程像个木偶一样任人摆布,心里念叨着“五千块五千块”。
影视基地比沈屿想象中还要大,像个独立的王国。车子穿过仿古的街巷,最终停在一个被临时围起来的巨大宫殿场景外。
外面已经聚集了不少记者和粉丝,长枪短炮和应援牌晃得人眼花缭乱。车子一停,闪光灯就像暴雨一样倾泻过来,即使隔着深色车窗,也让人心惊肉跳。
助理先下车,和剧组工作人员沟通后,才打开沈屿这边的车门。
一瞬间,喧闹声、快门声、粉丝的尖叫声扑面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沈屿!看这边!”
“和苏晚晴是怎么认识的?”
“第一次探班紧张吗?”
“手里拿的是什么?给晚晴的吗?”
沈屿下意识地想缩回去,但被助理轻轻推了一把,只得硬着头皮下车,脸上努力挤出助理教导的“温和而不失沉稳”的微笑,其实肌肉僵硬得堪比僵尸。
他按照指示,微微向媒体和粉丝方向点头示意,然后快步在工作人员的开道下走进片场区域。
一进去,世界顿时安静了不少。但片场内部的关注目光丝毫不比外面少。
无论是忙碌的工作人员,还是穿着戏服等待上场的演员,都或明或暗地打量着这个突然闯入的“女神男友”。
苏晚晴正在拍一场戏,穿着繁复华丽的古装,头戴珠翠,正在和对手演员对台词。
镜头下的她,气场全开,眼神锐利,与私下电话里那个略带疲惫和倔强的女孩判若两人。
沈屿被助理带到一旁的休息区等候。有工作人员给他搬来椅子,送上茶水,态度客气中带着好奇。
沈屿道了谢,坐下,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片场中央的苏晚晴。
不得不说,她工作的时候非常投入和专业。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带着戏。
沈屿这个外行也能看出她演技精湛。看着她在导演的指令下,一遍遍重复着某些动作和台词,精益求精,沈屿忽然觉得,这工作也挺不容易的,比钓鱼累多了。
“咔!这条过了!休息二十分钟!”导演终于喊了停。
苏晚晴瞬间从角色状态中抽离,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她在助理的陪同下走向休息区,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那里的沈屿。
她脸上立刻绽放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甜蜜笑容,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她的话语带着娇嗔,是剧本里的台词,但眼神里有一丝真实的询问,似乎在确认他是否oK。
沈屿赶紧站起来,举起手里的保温壶,按部就班地念台词:“听说你最近拍戏辛苦,熬了点汤给你送来。趁热喝点?”
他自己都觉得这对话假得冒泡。
“谢谢亲爱的,你真好。”苏晚晴很自然地接过保温壶,交给旁边的助理,然后伸手很自然地挽住了沈屿的胳膊,面向不远处已经被放进来、但被拦在一定距离外的媒体记者们。
这一下接触,让沈屿身体瞬间僵直。苏晚晴的手腕纤细,皮肤微凉,透过薄薄的t恤面料传来清晰的触感。
他几乎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化妆品香味和古装戏服特有的布料味。
这是他第一次在清醒状态下与她有如此近距离的肢体接触,即使明知是演戏,心脏还是不争气地漏跳了一拍。
闪光灯再次疯狂闪烁。
“晚晴,看这边!”
“沈先生,第一次来探班感觉怎么样?”
“两位好甜蜜啊!”
苏晚晴笑容得体,应对自如,偶尔侧头看沈屿一眼,眼神里满是“爱意”。
沈屿则努力维持着面部肌肉不抽搐,按照剧本要求,简单回答了几个问题,声音还算平稳,但内容干巴巴的,全靠苏晚晴在一旁巧妙圆场。
“他呀,就是话少,但很体贴。”苏晚晴笑着对媒体说,手指轻轻捏了捏沈屿的胳膊,示意他放松。
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响起,来自一个嗓门很大的女记者:“沈先生,听说您没有固定工作,日常就是钓鱼?请问您对未来有什么规划?会觉得和晚晴小姐的事业差距很大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现场瞬间安静了一下,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沈屿身上。
沈屿心里骂了一句,这问题可不在剧本里。他感觉到苏晚晴挽着他的手微微收紧,似乎也有些紧张。
沈屿深吸一口气,想起了他的钓鱼哲学。
他看向那个记者,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镇定:“规划就是好好生活。钓鱼能让我静心。至于差距……”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身旁明显绷紧的苏晚晴,忽然福至心灵,说了句剧本外的话,“她在她的领域发光发热,我在我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互相尊重和支持,就够了。没必要非要用一把尺子去量。”
这话说完,现场又静了几秒。苏晚晴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随即转化为更深的“甜蜜”,依偎着他,对媒体说:“是啊,我觉得这样很好,很踏实。”
那个提问的记者似乎也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一个“佛系”的回答,一时语塞。
又应付了几个问题后,探班环节总算结束。媒体被请离,苏晚晴也要准备下一场戏了。
松开挽着的手时,两人都微不可查地松了口气。
“谢谢。”苏晚晴低声说,眼神真诚了些,“刚才那个问题,回答得很好。”
“随口说的。”沈屿耸耸肩,“我回去了。”
“嗯。车在外面等你。”苏晚晴点点头,顿了顿,又说,“那个汤……我会喝的。”
沈屿看着她转身走向化妆间的背影,繁复的古装下,肩膀似乎比电话里听起来要单薄一些。
他拎着空了的保温壶,在助理的陪同下走出片场。
重新坐上保姆车,隔绝了外面的喧嚣,他才感觉真正活了过来。演戏比连钓三天鱼还累,主要是心累。
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换回那身舒服的旧t恤大裤衩,然后瘫倒在沙发上,一动不想动。
手机里已经满是他在片场“深情探班”的新闻和路透图。
#苏晚晴沈屿片场秀恩爱#、#沈屿探班送爱心汤#、#沈屿回应事业差距#等话题又冲上了热搜。
评论依然是五花八门,但支持的声音似乎多了一些,很多人觉得他“反应真实”、“不卑不亢”、“有种迷之淡定”。
沈屿刷着评论,无奈地笑了笑。哪是什么淡定,分明是麻木和破罐子破摔。
这时,一条新的微信消息跳了出来,来自苏晚晴。
是一张照片,拍的是那个保温壶,盖子打开着,里面少了小半壶汤。配文:“汤很好喝,谢谢。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
沈屿看着那条消息,愣了一会儿。这算是……超出剧本的互动吗?
他犹豫了一下,回了个简单的:“嗯,你也是。”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边,看着夕阳西下。今天的“钓鱼”任务完成了,收获是保住了“软饭碗”,以及一点对苏晚晴工作状态的认知。但那条警告短信,和片场那个尖锐的问题,都提醒着他,这份“工作”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他拿起靠在墙角的鱼竿,轻轻摩挲着冰凉的竿身。
还是水里那些只知道吃饵的鱼比较可爱。至少,它们不会问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明天,如果没“通告”,他一定要去水库,好好瘫一天,补偿一下今天消耗的“元气”。至于未来?他沈屿的字典里,就没有“规划”这两个字。
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船到桥头自然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