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婉秋那句“我还有这间咖啡屋”,像一簇微弱的火苗,在绝望的灰烬中重新点燃。
虽然前路依旧迷茫,家族的压力如同乌云笼罩,但至少,脚下这片小小的湖畔天地,是她可以牢牢抓住的根基。
沈屿那句平淡却有力的提醒,让她从巨大的挫败感中稍稍挣脱出来,开始思考现实的出路。
夜已深,咖啡屋里只亮着一盏暖黄的壁灯。艾草早已回家,四周万籁俱寂,只有湖水轻轻拍岸的絮语。
沈屿没有离开,他烧了一壶热水,泡了两杯清茶,和方婉秋对坐在临窗的桌子旁。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墨色的湖面上,波光粼粼。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沈屿抿了一口茶,打破了沉默。他的语气很平静,不像是在询问,更像是在开启一个话题。
方婉秋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指尖的热度让她感到一丝踏实。
她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眼神有些茫然:“不知道……咖啡屋虽然还在,但靠它,恐怕连维持生计都难,更别说对抗家里了。
之前的设计师品牌计划,算是彻底搁浅了。短时间内,我……好像真的没什么路可走了。”
沈屿看着窗外月色下的湖光山色,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婉秋,你觉得……湄羽村怎么样?”
方婉秋愣了一下,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但还是如实回答:“很美,很安静,像世外桃源。就是……太偏了,知道的人太少。”
“是啊,太偏,知道的人少。”沈屿重复了一句,嘴角却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但有时候,劣势,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最大的优势。”
他转过头,目光炯炯地看向方婉秋,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神秘:“如果我们不把这里仅仅当作一个躲清静的地方,而是……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呢?把湄羽村,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有吸引力的地方。”
方婉秋睁大了眼睛,有些难以置信:“把湄羽村……打造成景点?这……这怎么可能?这里要交通没交通,要名气没名气,怎么吸引游客?”
她不是没想过靠咖啡屋吸引些客人,但要想把整个村子发展起来,这想法在她看来有点天方夜谭。
“事在人为。”沈屿笑了笑,眼神中闪烁着一种方婉秋从未见过的、名为“自信”的光芒,这种光芒让他平日里淡然的面容瞬间生动起来,“名气,可以创造。人气,可以吸引。关键是要找到对的‘点’。”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更像是在分享一个秘密计划:“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试试。不过,具体怎么操作,我暂时先卖个关子。但我觉得,有戏。”
方婉秋看着沈屿,心中惊疑不定。她认识沈屿这段时间,他一直是个低调、喜静、甚至有些“躺平”的人,突然说出这么有“野心”的话,让她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但他眼神中的笃定和那种莫名的自信,又不像是信口开河。
“你……有什么办法?”方婉秋忍不住追问。
沈屿却摇了摇头,神秘地笑了笑:“天机不可泄露。等时机成熟了,你自然会知道。现在,我们可以先聊聊,如果……如果真有机会让湄羽村火起来,我们该怎么接住这波流量?总不能就靠你这一家咖啡屋吧?”
他成功地将话题从“如何吸引人”转移到了“人来了之后怎么办”上。
方婉秋的思绪也被带了过去。是啊,如果真有人来,现有的条件确实太简陋了。
她的商业头脑被激发了出来,暂时抛开了疑虑,开始认真思考:“如果……如果真的有人来,那首先肯定是住宿和吃饭的问题。村里现在只有几户条件很一般的农家乐,接待能力有限,体验也一般。”
“对!”沈屿点头,“所以,我们可以在村里合适的位置,投资改建或者新建两家有特色的民宿。不需要多豪华,但要干净、舒适、有特色,最好能凸显湖景和乡村的宁静。可以一家风格偏现代简约,一家偏传统中式。”
“餐饮也要跟上。”方婉秋接着说,“光靠农家菜不够,需要一家像样点的饭店,可以主打湖鲜和本地特色菜,环境要好,食材要新鲜。最好能有个临湖的露台,边吃边看风景。”
“还可以弄个小码头,”沈屿补充道,“买几条小船,电动的那种,安全。让游客可以泛舟湖上,近距离感受湖光山色。这绝对是吸引点。”
“再开一家工艺品店或者特产店,”方婉秋越说越觉得思路打开,“卖些本地特色的竹编、干货、或者我……我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有湄羽湖元素的小饰品、明信片什么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然在月光下的咖啡屋里,勾勒出了一幅湄羽村未来发展的初步蓝图:两家精品民宿、一家湖景农家乐、一个小型游船码头、一家特色工艺品店,再加上方婉秋现有的这家格调咖啡屋。形成一个小而精的旅游生态闭环。
“可是……这需要不少启动资金。”方婉秋冷静下来,提出了最现实的问题。她自己的积蓄在品牌计划失败后已所剩无几。
沈屿沉吟了一下,说道:“资金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我这边……还有一些存款,可以拿出来作为前期投入。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小型合作社或者公司,按出资比例占股,共同经营。”
他看着方婉秋,眼神真诚:“婉秋,你熟悉这里,有审美,懂管理,是核心。我负责……嗯,负责‘引流’和部分资金。你觉得怎么样?”
方婉秋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这个计划听起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有些冒险。但沈屿的提议,无疑是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抛出了一根实实在在的橄榄枝,一个可以依靠自身努力去争取未来的机会!
而且,沈屿表现出的信心和那种神秘的计划,让她莫名地产生了一丝信任和期待。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至少,这是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奋斗!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起来,看向沈屿:“好!我加入!我们一起干!”
“合作愉快!”沈屿伸出手,这次的笑容,不再是之前的客气或调侃,而是带着共同奋斗的郑重。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在村里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物色适合改建民宿的老房子,勘察修建码头和饭店的最佳位置。
沈屿负责与村长和几户有意向的村民洽谈租赁或合作事宜,他待人真诚,出价公道,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方婉秋则凭借她的审美和设计功底,开始构思民宿和饭店的内部装修风格,绘制草图。
沈屿果然拿出了一笔不小的资金,作为项目启动款,用于支付前期租金、设计费和部分材料定金。方婉秋也拿出了自己最后的积蓄,投入其中。
他们注册了一个简单的“湄羽湖畔文旅合作社”,沈屿占股稍多,方婉秋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并约定了未来的分红方式。
整个湄羽村,因为这两个“外来者”的举动,悄然泛起了一丝波澜。村民们好奇地观望着,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做什么大生意。但看到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动工准备,也开始有了一些期待。
方婉秋忙碌起来,暂时忘却了家族的烦恼,整个人重新焕发出光彩。她白天跑现场,晚上画图纸,和沈屿讨论细节,虽然辛苦,但眼神明亮,充满了干劲。
沈屿则依旧是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处理着各种对外协调和资金问题,偶尔会消失一两个小时去钓鱼,美其名曰“寻找灵感”。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方婉秋心里,始终有个最大的问号:沈屿那个神秘的、“吸引人气”的计划,到底是什么?他到底有什么底气,认为能让这个偏远的湖心村火起来?
她问过几次,沈屿总是笑而不答,或者说“快了,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这种神秘感,反而让方婉秋对未来的期待中,掺杂了一丝好奇与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