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中华料理 宫廷料理
联队食戟的赛事进程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每一轮对决都牵动着远月学院所有人的心。当塔克米与雷军凭借中华刀功与意式调味的融合晋级下一轮的消息传遍校园时,实验厨房的灯光却比往常亮得更早——两人凌晨五点便已抵达,案板上整齐码放着刚从食材库调取的新鲜原料,玄铁刀与意大利面筛并排摆放,像是两种料理文化的无声对话。
“下一轮对手是‘御膳双绝’兄妹,”雷军将一份皱巴巴的情报单摊在料理台上,上面贴着两张模糊的照片,“哥哥林墨擅长复刻清朝宫廷御膳,据说能仅凭古籍记载还原‘满汉全席’中的‘百鸟朝凤’;妹妹林溪则专攻分子宫廷料理,去年曾用液氮冻制的‘水晶虾饺’惊艳过评委,他们的核心理念是‘料理即皇权,奢华即真理’。”
塔克米指尖划过情报单上“宫廷料理”四个字,眉头微蹙:“我们一直坚持‘食材本真’,如果用珍稀食材堆砌,反而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但完全忽视宫廷料理的特点,又会显得我们不懂规矩,这中间的平衡很难把握。”
“或许不用纠结于‘珍稀’,而是要抓住宫廷料理的‘精髓’。”雷军突然想起图书馆古籍区的那排中华食谱,“我上周翻到一本《随园食单》,里面提到宫廷料理的‘吊汤’技法——用普通的鸡、鸭、骨、贝慢炖,就能熬出比山珍海味更醇厚的汤底。这种技法既符合宫廷料理的讲究,又不偏离我们的理念。”
两人当天便扎进了图书馆古籍区。阳光透过高大的彩色玻璃窗,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雷军从书架深处翻出一本线装的《中华宫廷御膳谱》,封皮上“光绪二十三年”的字样已有些模糊,书页间还夹着干枯的桂花。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其中一页对塔克米说:“你看这道‘八珍羹’,虽然名字里有‘八珍’,但核心是用老鸡、老鸭、猪肘、干贝、火腿、香菇、冬笋、莲子吊汤,食材都是常见的,关键在火候——‘大火沸,小火煨,六时不停,勺不碰锅’。”
塔克米凑过去,看着书页上细密的批注,突然眼前一亮:“意式烩饭的灵魂也是汤底!如果用中式吊汤代替传统的意式鸡汤,既能保留烩饭的醇厚,又能融入宫廷料理的技法,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突破点。”
第二天清晨,实验厨房的大铜锅便冒出了袅袅热气。雷军将提前浸泡好的老母鸡、老鸭剁成大块,冷水下锅,加入姜片和料酒焯水——他特意控制火候,让水温缓慢升高,这样能更彻底地逼出食材中的血沫。塔克米则守在一旁,将干贝用温水泡发,火腿切成薄片,还特意将香菇的蒂部剪下单独存放:“我妈妈做汤时总说,香菇蒂的鲜味比伞盖更浓,用来吊汤最合适。”
铜锅上架起木质蒸笼,雷军将处理好的鸡、鸭、猪肘放入下层,上层铺上火腿、干贝、香菇蒂,再倒入足量的矿泉水——“古籍里说‘汤要清,水要净’,用矿泉水能减少杂质,让汤更透亮。”他将火调到最大,待水沸腾后,又换成最小的文火,“接下来六个小时,不能让汤翻滚,只能让表面微微冒泡,这样熬出的汤才会清澈如茶。”
六个小时里,两人几乎没离开过厨房。塔克米每隔半小时就会用长勺轻轻撇去汤面的浮油,雷军则不时调整火候,确保温度稳定在85c左右。当最后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厨房时,雷军终于揭开锅盖——一股浓郁却不腻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汤色呈淡金黄色,清澈得能看到锅底的食材,用勺子舀起,竟看不到一丝杂质。
“尝尝看。”雷军给塔克米盛了一小碗。塔克米吹凉后抿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先是鸡肉的鲜,接着是干贝的甜,然后是火腿的咸香,最后还有香菇的醇厚,四层味道慢慢在嘴里散开,却一点都不杂乱。用这个汤做烩饭,肯定能让米粒吸满鲜味。”
就在两人准备测试烩饭时,实验厨房的门被推开。一色慧提着一个竹篮走进来,田所惠和刘晓燕跟在后面,竹篮里装着新鲜的豌豆、甜玉米和胡萝卜。“听说你们在研究宫廷吊汤,我们来当‘试吃员’了。”一色慧笑着掀开锅盖,深吸一口气,“这汤的香气,比我在京都老字号喝到的宫廷汤还要正宗。”
田所惠拿起勺子尝了一口,立刻给出建议:“汤很鲜,但如果用来做烩饭,可能会有点淡。或许可以加入当季的蔬菜,既能增加口感,又能提升鲜味。”刘晓燕则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组数据:“我查了近五年宫廷料理比赛的评分标准,‘视觉呈现’占比高达30%。你们看这组摆盘案例,宫廷料理讲究‘对称、留白、寓意’,比如用青花瓷盘,中间放一根芦笋象征‘挺拔’,两边对称摆放食材,既符合规矩,又不会显得刻意。”
他们很快制定出详细的计划:烩饭用中式吊汤煮制,加入当季豌豆、甜玉米和切细的胡萝卜丝;芝士粉中混入少量松露油,增加香气却不抢味;摆盘用定制的青花瓷盘,盘沿印有缠枝莲纹,中间插一根焯水后的芦笋,烩饭分成两堆对称摆放,上面撒上芝士松露粉,再点缀三颗对半切开的圣女果,象征“三星高照”——既符合宫廷料理的寓意,又不失自然。
为了让摆盘更精准,刘晓燕还特意邀请了艺术系的佐藤教授。佐藤教授带来了一把游标卡尺和几张设计图纸,耐心指导他们:“芦笋的长度要刚好是盘子直径的三分之二,烩饭的高度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圣女果的摆放角度要呈120度对称,这样从任何角度看都美观。”雷军甚至用橡皮泥模拟烩饭的形状,反复调整直到满意。
而此时,“御膳双绝”兄妹正在自己的专属厨房准备。林墨将一块长白山人参泡在米酒中,旁边的银盆里装着刚从云南空运来的野生松茸;林溪则用液氮冷冻着虾仁,准备制作“水晶虾饺”——她将虾饺皮换成透明的胶原蛋白膜,里面包裹着用分子技术处理过的虾泥,咬开后会爆出高汤珠,“我们要让评委看到,真正的宫廷料理,就该如此奢华精致。”
比赛前一天,塔克米与雷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完整试做。吊汤熬好后,塔克米将意大利米倒入锅中,用黄油翻炒至半透明,再慢慢加入吊汤,每加一次都要搅拌到米粒完全吸收汤汁。“传统意式烩饭要‘夹生’,但我们的吊汤更浓郁,煮到八分熟刚好,既能保留米粒的嚼劲,又能吸满汤汁。”他一边说,一边加入豌豆、玉米和胡萝卜丝,最后撒上芝士松露粉。
雷军则负责摆盘,他用勺子将烩饭塑成两个对称的小山丘,中间插上芦笋,圣女果按120度角摆放,甚至用镊子调整每一颗芝士粉的位置。当成品端上桌时,青花瓷盘的素雅、芦笋的翠绿、烩饭的金黄、圣女果的鲜红完美搭配,既像一件宫廷艺术品,又透着食材的自然气息。
“明天,我们要让评委知道,宫廷料理不只有奢华,还有对食材的尊重。”塔克米看着盘中的烩饭,眼中满是坚定。雷军握紧了玄铁刀,刀柄的温度仿佛传递着力量:“没错,我们的料理,既有中华宫廷的技法,又有意式料理的热情,更有对‘食材本真’的坚守。”
比赛当天,赛场的灯光格外明亮。当塔克米与雷军推着餐车走上台时,对面的林墨与林溪已经摆好了食材——银盘里的人参、松茸、鲍鱼散发着昂贵的气息,林溪手中的液氮罐还冒着白雾。但两人没有丝毫畏惧,他们将青花瓷盘放在评委面前,轻轻揭开盖子——吊汤的香气瞬间散开,混合着芝士和松露的味道,让评委们忍不住眼前一亮。
这场关于“奢华”与“本真”的宫廷料理对决,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