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灯光昏黄如旧,林晓梦蜷在床角,腿上摊开的是陈默推荐的《变革管理的艺术》。书页已经翻过了大半,密密麻麻的批注像蚂蚁般爬满了页边空白。夜深了,同屋的王姐早已熟睡,规律的鼾声与墙上挂钟的滴答声交织,成了这静夜里唯一的伴奏。
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目光却舍不得离开书页。这段关于“组织变革阻力”的论述简直像是为她的现状量身定制的——
“变革的阻力往往并非源于变革本身,而是源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变革推行者的不信任...”
林晓梦拿起笔,在这段话下面划了一道重重的线。这不正是李哥和同事们对她建议的反应吗?李哥维护自己的权威,同事们恐惧新的考核制度,而大家对她这个倡议者的不信任,则让一切雪上加霜。
她翻到前一页,那里记录着今天试点工作的观察:
· 小李与小王的争执,表面是判定标准不一,实则是长期积怨的爆发;
· 张姐故意放慢复核速度,变相抵制新规;
· 就连平时支持她的小赵,今天也显得疏远...
笔尖停顿,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太专注于制度的完善,却忽略了人心这座大山。
继续往下读,一段话抓住了她的视线:“成功的变革领导者,往往不是那些提出最完美方案的人,而是那些最懂得倾听、最能凝聚共识的人。”
林晓梦若有所思地合上书,从床头柜上拿起那个已经用了大半的笔记本。本子的封面略显磨损,里面记录着她入职以来遇到的各类案例和思考。她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标题:“交叉复核试行的困境与出路”。
然后,她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左边列出现行制度的问题,右边写下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写着写着,她停了下来——这些解决方案,不还是她一厢情愿的想法吗?如果同事们不认同,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
她想起陈默短信里的话:“真正的领导者不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而是那些在规则中为他人创造空间的人。”
什么是“为他人创造空间”?
夜更深了,窗外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在水泥地上投下模糊的光斑。林晓梦轻轻起身,怕吵醒王姐,只开了床头那盏小台灯,在昏黄的光圈里继续思考。
她回忆起刚入职时的自己——那个对安检工作一无所知、战战兢兢的职高毕业生。是王姐手把手教她辨认违禁品,是小李在她被乘客刁难时挺身而出,是小赵分享了他的“读人术”,教她如何识别可疑人员...
那个时候,大家多么团结啊。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是日益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微薄薪水下的生存压力?还是像李哥这样善于利用矛盾的管理者?
林晓梦忽然明白了什么。她翻开新的一页,写下:“倾听计划”。
明天,她不再急于解释新制度的好处,也不再为自己的建议辩护。她要做的,是倾听每一个同事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需求。
她列了一个名单,包括3号安检口的每一位同事,甚至在名单末尾加上了李哥的名字。在每个人名后面,她写下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 王姐:单亲妈妈,孩子上初中,最担心加班影响接孩子;
· 小李:准备结婚,经济压力大,特别在意罚款;
· 小赵:自考本科,希望有机会提升;
· 张姐:老员工,对新变化本能抵触,但重情义;
· 李哥:......
写到李哥时,她停顿了。她发现自己对这位班长的了解其实很少,只知道他在地铁工作多年,一直没能晋升,对下属严苛,但对上级恭顺。
也许,理解李哥,才是解开这个局面的关键?
林晓梦打了个哈欠,抬头看钟,已经凌晨两点。但她毫无睡意,头脑反而异常清醒。她继续翻阅《变革管理的艺术》,寻找关于“理解阻力来源”的章节。
书中提到:“变革的反对者往往有自己的合理关切,聪明的变革者会把这些关切视为完善方案的机会,而非障碍。”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回到自己的笔记本,开始重新设计明天的谈话提纲。不再是为新制度收集佐证,而是真诚地请教大家对防盗工作和团队合作的看法。
一个想法突然闪过脑海:为什么不请同事们一起参与制定更合理的方案呢?如果交叉复核制度必须试行,至少可以让大家都来讨论实施细则,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她兴奋地记录下这个想法,然后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收集意见-小组讨论-方案修订-再次试行。
完成这一切,她终于感到一丝困意。合上书本和笔记,她轻手轻脚地走向洗手间洗漱。镜中的自己眼圈泛黑,但眼睛里却有一种许久未见的亮光。
回到床上,她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纹路,思绪飘向了明天。她不知道自己的新思路能否奏效,但至少,这比孤军奋战要有希望得多。
闭上眼睛前,她突然想起陈默——那个总是适时出现,给她指引却从不越界的男人。他为何如此了解她的需要?那两张书单,那家书店,那些简短的短信,每一样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她最需要的时刻。
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
困意终于淹没了一切疑问。在进入梦乡的前一刻,她决定明天不仅要倾听同事的声音,也要找机会多了解一些关于陈默的事情。
晨光微露时,林晓梦在梦中依然皱着眉头,手中仿佛还握着那本写满笔记的本子。而枕边,《变革管理的艺术》静静地躺在那里,书页间夹着一枚精致的书签,那是昨晚陈默在书店送给她的。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带着昨夜充电获得的智慧和勇气,她将再次走进那个充满挑战的地铁世界。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