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午后,阳光透过培训室的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晓梦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和笔在桌面上摆放整齐。这是公安部门组织的专项技能培训,据说是因为近期出现了新型违禁品,需要提升安检员的识别能力。
培训室里的气氛与往常的公司会议截然不同。没有 motivational 的标语,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甚至连空调的温度都调得比平时低了几度,让人不由自主地保持清醒。
李警官站在讲台前,身着笔挺的警服,肩章上的徽章在灯光下闪着冷硬的光泽。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全场,每一个与他视线相接的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背脊。“上周,城南地铁站漏检了一个伪装成充电宝的爆炸装置模型。”李警官的开场白直接而震撼,“如果不是模型,后果不堪设想。”
培训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晓梦感到自己的手心渗出了细汗,她想起自己那次漏检经历,后怕之余更多了几分专注。李警官点开ppt,屏幕上出现各种新型违禁品的x光图像:“传统的识别方法已经不够用了。现在的违禁品伪装得越来越精巧,有的藏在食品包装里,有的伪装成日常用品,有的甚至拆分成零件分散携带。”
晓梦翻开笔记本,聚精会神地开始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食叶,又像是她渴望汲取知识的心声。“注意看这个,”李警官放大一张图像,“看起来像普通充电宝,但在x光下可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异常。这里,”他用激光笔指着一个细微的阴影,“是引爆装置的典型特征。”
晓梦仔细描摹着屏幕上的图像,在旁边标注重点。她发现公安部门的培训与公司的完全不同——没有空泛的口号,没有形式主义的要求,每一个知识点都实实在在,关乎生死。培训进行到一半,李警官突然停下:“现在做个随堂测试。十分钟内,识别出这些图像中的违禁品。”
屏幕上快速闪过二十张x光图像,每张只停留三十秒。晓梦紧张地盯着屏幕,大脑高速运转。大部分物品她都能准确识别,但有三张图像让她犹豫不决。测试结果出来,全班平均正确率只有65%。晓梦答对了17题,但这个成绩并没有让她感到欣慰——那三道错题像三根刺,扎在她的心上。
“这就是现状。”李警官的表情严峻,“很多人自以为经验丰富,实际上连基本的识别能力都不达标。一旦遇到新型违禁品,根本无从分辨。”午休时间,晓梦没有去食堂,而是留在培训室复习笔记。她将那些难以辨别的图像反复描摹,比较它们的异同,寻找规律。“很用功啊。”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晓梦回头,看见李警官站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份盒饭。“李警官。”晓梦慌忙起身。“给你的。”李警官将盒饭放在桌上,“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
晓梦受宠若惊地接过盒饭,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李警官拿起她的笔记本,仔细翻看:“笔记记得很详细。这个分类方法很好,但不妨试试按材质和结构特征来归类。”
他拿起笔,在晓梦的本子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分类表:“金属制品、液体、粉末、电子设备...每种材质在x光下的成像特征都不同。记住这些基本特征,再复杂的伪装也难不倒你。”
晓梦茅塞顿开。之前的培训总是强调死记硬背,从没人教过她这种系统化的分析方法。下午的培训更加深入。李警官带来了几种最新的伪装样本,让大家传看实物。晓梦小心地观察着一个伪装成化妆品的易燃液体罐,惊叹于其工艺的精巧——无论是重量、手感还是外观,都与正品无异。
“这就是你们可能遇到的对手。”李警官的声音沉重,“犯罪分子的创意永远超出你们的想象。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比他们更专业,更细心。”
培训结束时,李警官宣布了一个消息:“从下周开始,每周都会有随机的技能测试。连续三次不达标者,建议调离安检岗位。”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人群中引起骚动。晓梦看到几个老员工的脸色变得难看,就连一向自信的李哥也皱起了眉头。
回地铁站的路上,同事们议论纷纷: “这不是为难人吗?天天站着已经够累了,还要考试!” “就是,又不是公安学校的,要求这么高干嘛?” “我看就是走个形式,到时候肯定松得很。”
晓梦沉默地走着,手中紧紧抱着记满的笔记本。与其他人的抱怨不同,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这是她入职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如此专业和系统的培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分量和价值。下班后,晓梦没有直接回出租屋,而是去了地铁站附近的图书馆。她借了几本关于x光成像原理和安检专业的书籍,决定利用周末时间系统学习。
夜幕降临时,晓梦的小桌上已经堆满了书和笔记。台灯下,她仔细比对不同材质在x光下的成像特征,做着详细的笔记。那些曾经模糊难辨的图像,渐渐变得清晰而有规律。
手机响起,是张磊发来的消息:“听说今天培训很严格?没事吧?”晓梦拍了一张笔记的照片发过去:“受益匪浅。原来安检工作有这么多学问。”
张磊很快回复:“佩服你的认真劲!不过也别太累着自己。”晓梦笑了笑,回复道:“不会的。忽然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是的,她终于明白,安检不是简单的查包查票,而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问。每一个图像背后,都有其科学的成像原理;每一个判断,都需要系统的知识支撑。
夜深了,晓梦仍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她发现,原来金属制品在x光下呈现深蓝色,有机物呈现橙色,混合材料呈现绿色;原来不同密度的物质会有不同的灰度表现;原来通过阴影的形状和边界特征,可以判断物体的内部结构...
这些新知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这份工作的新认知。她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个“看包的”,而是一个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守护安全的专业人员。临睡前,晓梦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终于明白,专业是最好的铠甲。只有足够专业,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守护安全。”
是的,她依然面临着公司的“和稀泥”,依然要面对乘客的不理解,依然要承受工作的压力。但她已经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不是抱怨,不是逃避,而是用专业武装自己。
成长的道路上,有些领悟来得突然却深刻。今天的培训,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方向。
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而她会带着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继续在岗位上学习、成长。因为她知道,只有变得足够专业,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