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农氏尝百草、定医药,姜姓部落及其周边人族聚居地,疾病之苦大为缓解,人口愈发繁盛。农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各部落的粮仓渐渐充实起来。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一日,神农氏巡视部落,发现几位老者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几张鞣制好的兽皮、几件新制的陶罐、还有一些晒干的鱼干和黍米,正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老丈,你们这是做什么?”神农氏上前询问。
一位老者抬起头,脸上带着几分无奈:“神农大人,您来得正好。我们想用这几张皮子,换些老李家的黍米回去熬粥。可老李家说皮子够了,想要陶罐。我拿皮子去找制陶的阿山,阿山又说想要鱼干… … 转了一圈,谁家也不正好缺别人手里的东西,这… … 这可怎么换才好?”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是啊!我家织了些麻布,想换点盐石,可产盐石的部落离得远,一来一回要好几天,还不一定换得到。大家手里都有点东西,可就是换不到自己急需的,唉!”
神农氏闻言,眉头微蹙。他意识到,这已不是个别现象。随着物产丰富,族人不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交换的需求日益强烈。但以物易物的方式,实在太不方便了。需求的双重巧合(我正好有你想要的,你正好有我想换的)难以实现,交换效率低下,阻碍了物资的流通和部落间的交流。
他走到部落边缘的小型“集市”(自发形成的交换点),看到的情景更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带着各自的物品,相互比划、争论,往往半天也达不成一笔交易。有人因为急需某种物品,不得不接受不公平的交换比例;有人则因为换不到所需之物,只好将多余的产品闲置甚至任其腐烂。
“必须找到一种办法,”神农氏沉思,“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东西,用来衡量所有物品的价值,方便交换。”
这个念头困扰着他。他尝试与多宝道人探讨。
“老师,万物皆有价值,可否找到一种东西,能像尺子量布、斗斛量米一样,来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
多宝道人抚须微笑:“善问。天地有度,万物有衡。价值虽无形,然亦可寻一物以载之。此物需得稀有难求,不易损坏,便于携带,易于分割,更需得到众人公认其价值。”
多宝道人的话如同醍醐灌顶。神农氏立刻开始思索:什么物品符合这些条件?
他首先想到的是食物,如黍米。但粮食会腐烂,且产量年年不同,价值不稳。
又想到兽皮。但兽皮品质不一,难以标准化,且也不耐储存。
陶器?易碎,且大小形状各异。
工具?同样存在标准化问题。
他苦苦思索,走访了许多部落,询问长者们以往交换的经验。一次,他来到一个靠近大河的部落,发现那里的人在进行交换时,有时会使用一种从大河深处捞上来的、光滑润泽、带有美丽花纹的贝壳作为交换的媒介。拥有这种漂亮贝壳越多的人,似乎就越容易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种贝壳有什么特别?”神农氏好奇地问。
部落长老解释道:“神农大人,这种贝生长在深水,捞取不易,数量有限。它色泽美丽,不会腐烂,大小也差不多,大家都喜欢,愿意用自己的东西来换它。久而久之,用它来换东西就方便多了,不用再扛着兽皮陶罐到处跑。”
神农氏拿起一枚贝壳,仔细端详。它确实符合多宝老师所说的许多特点:相对稀有、坚固耐用、大小均匀、便于携带和计数。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已经获得了一定范围内的认可。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他决定推广这种“贝”,使其成为大家公认的交换媒介——也就是最初的货币。
然而,推广并非易事。首先要解决贝的来源和公信力问题。他组织人手,与沿海和沿河的部落建立稳定的交换关系,获取足够的贝。他规定,贝由部落联盟(以其公信力背书)统一管理,与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盐)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兑换比例。例如,“一朋贝(可能是一串)可换粟米一斛”。
其次,要让大家接受“贝”可以换到任何东西的观念。神农氏以身作则。他在部落联盟的公共交换中,率先使用贝来支付报酬、购买物资。联盟收取的赋税(可能以实物或劳役形式),也允许部分用贝来抵偿。
他还制定了简单的规则,防止伪造和劣币驱逐良币。只有特定种类、经过认证的贝才能作为货币使用。联盟定期检查,确保贝的信誉。
起初,族人们感到疑惑和不习惯。“这小小的贝壳,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真的能当东西用吗?”但渐渐地,他们发现了使用贝的好处。
一位猎人打到一头大鹿,肉太多吃不完,又容易坏。以前他只能急着找人换,往往换不到好价钱。现在,他可以把肉卖给联盟仓库或需要的人,换取贝。然后,他可以用这些贝,在任何时候、向任何人换取自己需要的盐、陶器、甚至是一件新工具。贝不会腐烂,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一位擅长编织的女子,可以安心地多织一些麻布,换成贝存起来,而不必担心布匹积压或换不到即时所需的东西。
部落之间的交换也变得简单了。远道的商人带来稀有的盐石、玉石,可以轻松地带走轻便的贝,而不是笨重的货物。
“市”的规模因此扩大了。交换不再局限于熟人之间或者急需之时,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物资流通起来,刺激了人们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用于交换。擅长制陶的部落可以专心制陶,擅长纺织的部落可以专心纺织,然后通过“贝”这种货币,换回自己需要的其他物品。社会分工的雏形开始出现。
望着集市上人们不再为交换而烦恼,而是熟练地使用着贝进行交易,物资流通明显顺畅,部落经济愈发活跃,神农氏感到由衷的欣慰。他或许并未意识到,他推行的“贝币”,不仅仅是方便了交换,更是为人族社会注入了经济的活力,推动了分工和专业化,为人族文明的复杂化和社会结构的演进,埋下了一颗重要的种子。
多宝道人站在不远处,看着弟子又一次解决了困扰族人的大问题,眼中满是赞赏。地皇之功,在于洞悉人性,顺应规律,创造便利。这货币之制,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文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