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奖的光环与伯纳乌的顶礼膜拜,为龙西隆披上了一层无形的铠甲。当他重返中国国家队,备战2030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最终阶段时,他仿佛一位载誉归来的王者,准备带领他的臣民去开拓新的疆土。国内舆论早已沸腾,媒体将“龙之队”的称号喊得震天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有龙在,稳出线”的乐观论调,仿佛拥有龙西隆的中国队,横扫亚洲已是理所当然。
然而,现实的冰冷,很快刺痛了这虚幻的炽热。
预选赛伊始,中国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首战对阵小组最弱的马来西亚,龙西隆如同天神下凡,独中四元并送出两次助攻,率领球队7:0狂胜。那场比赛,成了他个人的技巧秀,也进一步推高了民众的期待值。
但隐患在第二场客战阿曼时便已显现。西亚的闷热天气和对手强硬的身体对抗,让中国队极不适应。除了龙西隆依然能凭借超强个人能力制造威胁,其他球员仿佛与他不处在同一个节奏。传跑失误增多,防守注意力不集中,最终仅依靠龙西隆在第89分钟的直接任意球绝杀,才勉强2:1取胜。胜利掩盖了问题,但教练组和龙西隆本人,都已嗅到了一丝不安。
真正的风暴在第三轮降临。中国队远赴德黑兰,挑战强大的伊朗队。阿扎迪体育场山呼海啸的助威声,让一些年轻国脚未战先怯。伊朗队战术明确,用两名防守型中场如影随形地贴身缠斗龙西隆,不惜以犯规为代价切断他与全队的联系。在中国队失去唯一爆点后,中场彻底失控,防线在波斯铁骑的反复冲击下摇摇欲坠。
0:3。一场彻头彻尾的完败。
比分牌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醒了所有沉浸在幻想中的人。国内舆论瞬间反转,“龙西隆依赖症”、“一人球队走不远”、“除了龙西隆,其他人会不会踢球?”的质疑声铺天盖地。更让人心痛的是,部分极端球迷将失利的怒火迁至龙西隆本人,质疑他“归化球员”的忠诚度,认为他未能融入球队体系。
龙西隆感受到了比在欧冠决赛罚点球时更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源于血脉,沉重而窒息。他在更衣室里沉默地看着一些队友——他们或许努力,却因能力或心态问题无法给予有效支持;他们或许麻木,早已习惯了失利后的舆论风暴。一种“独木难支”的悲凉感,从未如此清晰。
屋漏偏逢连夜雨。紧接着主场对阵快速崛起的泰国队,中国队在全场占优的情况下,因前锋屡失良机,加上后卫一次低级失误送礼,被对手1:1逼平。积分榜上,中国队已被伊朗甩开,甚至落后于乌兹别克斯坦,出线形势骤然严峻。
“龙西隆也带不动!”成了网络流行语,嘲讽与失望弥漫在每一个足球论坛。
危急存亡之秋,龙西隆在一次队内会议上站了出来。他没有指责,而是坦诚分享了自己在皇马初期的困境:“在伯纳乌,我也曾被嘘,被质疑。我明白独自承担的感觉。但足球是团队运动。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互相埋怨,是彼此信任,是每个人在场上多跑一步,多喊一声!”
他的话,点燃了队内尚有血性的老将和渴望证明的年轻人。以老队长吴曦(假设他仍在队中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首的本土核心率先响应,球队氛围开始转变。
主教练(假设为一位经验丰富、善于心理调适的外教)也果断变阵,摒弃不切实际的控球打法,转而采用更务实的防守反击。战术核心明确:稳固防守,将球权更多交给龙西隆,由他凭借个人能力吸引防守后,为插上的队友或两翼空档创造机会。
自我救赎之战在沈阳奥体中心上演,对手是宿敌韩国队。背水一战的中国队众志成城,全场奔跑不息,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龙西隆不再执着于单干,他频繁回撤拿球,用精准的长传和直塞调度进攻。第77分钟,他在中场拿球吸引四人包夹后,巧妙分边,随后自己插入禁区,接应边路传中,一记强有力的头槌破门!
1:0!绝杀!
进球后的龙西隆没有独自庆祝,他冲向场边,与所有队友、教练紧紧拥抱!那一刻,他们真正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这股气势得以延续。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中国队稳扎稳打,客场力擒乌兹别克斯坦,主场小胜伊拉克,最后一轮客场挑战已无欲无求的卡塔尔,凭借团队协作和龙西隆的一锤定音,2:0锁定胜局。
当终场哨响,球员们在多哈的夜空中相拥而泣。这不是狂喜,而是历经磨难、终于抵达彼岸后的疲惫与释放。他们以小组第二的艰难身份,挤进了通往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世界杯的末班车。
龙西隆站在场边,汗水浸透了他的球衣。他望着欢呼的队友,心中没有太多喜悦,只有无尽的沉重。这次预选赛,如同走过威尼斯那座着名的叹息桥——桥的一端是荣耀与期望,另一端是现实与挣扎。他们走过了,但桥下的阴影依旧存在。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队的结构性问题——青训断层、联赛水平、球员心理……绝非他一人之力能够解决。世界杯的舞台更大,对手更强,聚光灯更刺眼。这支依靠顽强意志和核心球星勉强拼凑起来的队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走多远?
荆棘王冠已被鲜血染红,而前路,依旧漫漫。通往2030年世界杯的道路,是由叹息与汗水铺就,真正的考验,还在那伊比利亚的烈日和北非的风沙之中。龙西隆深吸一口气,目光越过庆祝的人群,投向未知的远方。国家队的救赎,才刚刚写完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