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钟粹宫的惊魂一幕与那神秘男子留下的一个“慎”字,如同冰水浇头,让朱婉清连日来因太后赏赐和潜在侍寝风波而有些浮动的心,彻底沉静下来。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宫廷的莫测与自身的渺小,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巩固自身、低调观察之中,行事愈发谨慎,几乎到了足不出户的地步。
而,有些关注,并不会因她的沉寂而消失,反而会因这份沉寂,酝酿出更深的好奇。
这日午后,朱婉清正坐在窗下,临摹一幅前朝名家的《秋山问道图》。
画中山峦叠嶂,林木幽深,意境高远,正合她此刻需要沉潜的心境。
秋月在旁细细研墨,瑞珠则整理着近日收到的各方消息,殿内只闻纸笔沙沙与偶尔翻动书页的声响。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规整的脚步声,随即是守门小太监带着惊慌的禀报声:“才人小主,御前的福海公公来了!”
福海?
皇帝身边最得用的副总管太监?
朱婉清心中猛地一跳,手中的笔险些掉落。
难道是夜探之事败露?
她强自镇定,放下笔,整理了一下并无需整理的衣襟,深吸一口气,稳步迎出殿外。
只见福海一身绛紫色总管太监服色,面带恰到好处的笑容,身后跟着两个手捧锦盒的小太监。
他见到朱婉清,并没有摆出御前红人的架子,反而先行了半礼,态度颇为客气:“奴才给才人小主请安。”
“福公公快快请起,不知公公前来,所为何事?”朱婉清声音平稳,心中却已经转过无数念头。
福海笑容可掬,侧身示意小太监将锦盒呈上:“才人小主,陛下有赏。”
赏?
朱婉清微微一怔。
不是问罪,是赏赐?
福海打开第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套上好的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文房四宝俱全,质地精良,绝非宫中寻常份例可比。“陛下听闻才人平日喜读书习字,今日批阅奏章时,见江南贡上新制的文房用具,便想起才人,特命奴才取一套送来,望才人闲暇时,能怡情养性,精进学业。”
他又打开第二个稍小的锦盒,里面是一卷用明黄绫子束着的画轴。“这是陛下私藏的一幅前朝花鸟大家李迪的《枫鹰雉鸡图》摹本,笔力精湛,神韵十足。陛下说,才人于画道既有天分,或可观摩临习,以作参考。”
赏赐文房四宝,还赐下御藏画作摹本以供临习?
这绝非寻常的恩赏!这分明是皇帝在肯定她的才情与爱好,是一种超越了美色吸引的、基于精神层面与个人素养的认可与鼓励!他没有召她侍寝,却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的关注与欣赏。
朱婉清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连忙敛衽深深下拜:“嫔妾谢陛下隆恩!陛下日理万机,竟还惦念嫔妾些许微末喜好,嫔妾。。。嫔妾感激涕零,定当勤勉用心,不负陛下期望!” 她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与受宠若惊。
福海笑眯眯地虚扶一把:“才人小主快快请起。陛下还让奴才带句话,”他顿了顿,模仿着皇帝那平和却威严的语气,“‘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望尔莫负韶光。’”
“嫔妾谨记陛下教诲!”朱婉清再次叩首。
送走了福海,东配殿内一时寂静无声。秋月看着那套价值不菲的文房四宝和那卷御赐画轴,激动得脸颊泛红:“小姐!陛下。。。陛下这是真的把您放在心上了!”
瑞珠虽也目露欣喜,但是更为冷静:“小主,此乃殊荣,但亦是。。。烈火烹油。”
朱婉清何尝不明白。
皇帝此举,无异于向整个后宫宣告:他对这位朱才人,并非只是一时兴起的肉体欲望,而是对其才情品性的欣赏。这种“特别的关注”,比一次简单的侍寝,更能彰显她在帝王心中的分量,也更能引来致命的嫉妒。
果然,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六宫。
最先坐不住的,自然是宜妃。
“好一个朱才人!本宫倒真是小瞧了她!”钟粹宫内,宜妃一把将手中的茶盏掼在地上,碎瓷四溅,她娇艳的面容因愤怒而扭曲,“不能侍寝,便使出这等狐媚手段,靠着几笔字画来勾引陛下!真是下作!”
安阳公主在一旁煽风点火:“母妃,那朱婉清惯会装模作样!父皇定是被她那副清高的样子骗了!咱们绝不能让她得意!”
其他高位妃嫔,虽未如宜妃般失态,但心中也各自警铃大作。贵妃抚着腕上的玉镯,眼神幽深;贤妃捻着佛珠,诵经的速度却慢了下来。皇帝对朱婉清的这种“文雅”的赏赐,让她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争宠模式的新威胁。
而中低位的妃嫔们,更是议论纷纷,酸气冲天。
“啧啧,真是好手段,侍寝不成,反倒更得圣心了?”
“可不是嘛,陛下何曾这般赏过哪位姐妹?还特意叮嘱‘莫负韶光’……”
“往后啊,咱们这些只会梳妆打扮的,怕是更要靠边站喽!”
流言蜚语如同无形的毒针,从四面八方射向棠梨宫。甚至连朱婉清去坤宁宫请安时,都能感觉到那些投射在她身上的目光,比以往更加冰冷刺骨,充满了审视与嫉恨。
孙才人孙玉娆更是寻了个机会,在御花园“偶遇”朱婉清,语带讥讽:“朱才人如今可是陛下眼前的红人了,连文房四宝和御画都赏了下来,真是让我们这些姐妹羡慕得紧。只是不知,这才女的名头,能护得了你几时平安?”
朱婉清只是淡淡瞥了她一眼,连话都懒得回,径直从她身边走过。这种程度的挑衅,已激不起她心中多少波澜。
她知道,从福海踏入棠梨宫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被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皇帝这份“并非侍寝”的殊荣,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抬高了她的身份,也让她成为了更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面对汹涌而来的嫉妒与暗流,朱婉清的选择依旧是沉潜。
她将皇帝赏赐的文房四宝郑重收好,每日依旧雷打不动地读书习字,临摹那幅《枫鹰雉鸡图》,仿佛外界的纷扰与她无关。她甚至以此为借口,更加减少了外出走动,除了必要的请安,几乎闭门不出。
她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份“圣心”带来的影响,也需要让那些嫉恨的目光,在找不到攻击目标后,慢慢淡化,或者……转向他处。
同时,她暗中嘱咐瑞珠和秋月,加强对棠梨宫内部的掌控,对所有送入东配殿的饮食、物品检查得更加仔细,对宫人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她知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尤其是在她如此“炙手可热”的时候。
夜深人静时,朱婉清铺开宣纸,用皇帝新赏的湖笔蘸墨,落笔写下四个字:韬光养晦。
墨迹淋漓,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