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瓦窑堡兵工厂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林烽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厂区,手里拿着一份刚刚整理完的年度生产报表。
好家伙!这一年可真够充实的!他自言自语着,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王老铁的大嗓门老远就能听见:厂长!厂长!听说你要开年终总结会?
话音未落,王老铁已经推门进来,身后跟着唐忠祥、沈泉、老周等一干骨干。个个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色。
林烽笑着扬了扬手中的报表:来得正好!都坐,咱们好好盘算盘算这一年的成绩,再规划规划明年怎么干!
众人围着火炉坐下,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老铁,你先说说咱们这一年的成绩。林烽把报表递给王老铁。
王老铁接过报表,眼睛顿时瞪得溜圆:我的乖乖!这一年咱们造了六十门105榴弹炮,十五门122加农炮,还有...哎哟,这迫击炮都造了一百八十五门!
唐忠祥推推眼镜,严谨地补充:确切地说,是105毫米榴弹炮60门,122毫米加农炮15门,82毫米改良迫击炮185门,各类炮弹2.1万发。此外,我们还成功研制了37毫米双联防空炮,首批5门已经运往前线。
沈泉一拍大腿:怪不得前线捷报频传!咱们这火力,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老周慢悠悠地掏出烟袋:要我说,最难得的是原料自给率100%。这可是实打实的本事!
林烽接过话头:成绩确实可喜,但是...
他故意顿了顿,等大家都安静下来,才继续说:小鬼子也在进步。据情报,日军正在研制新型坦克和装甲车。咱们的重火力虽然厉害,但机动性不足,对付装甲目标效果有限。
王老铁急了:那怎么办?总不能看着鬼子的铁王八耀武扬威吧?
所以,林烽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明年的生产规划要双线并进!
他拿起粉笔,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大圈:第一条线,继续扩大重火力优势。第二条线,发展反坦克能力!
具体怎么说?唐忠祥已经掏出小本本准备记录。
林烽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醒目的数字:核心目标:105毫米榴弹炮月产15门,122毫米加农炮月产10门!
多少?王老铁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厂长,这可比现在翻了一番还多啊!
怎么?怕了?林烽挑眉看他。
怕?老子字典里就没这个字!王老铁梗着脖子,就是...这任务是不是太重了点?
沈泉插话道:厂长,要是真能月产这么多炮,我敢保证,明年这个时候,咱们能把小鬼子赶出华北!
老周吐了个烟圈,不紧不慢地说:产量翻番,光靠现在的生产线肯定不够。
说得对!林烽赞许地点头,所以我们要新增三个卫星加工点!
卫星加工点?众人都愣住了。
林烽解释道,就在周边县区,建立三个专门加工零部件的分厂。这样既能扩大产能,又能分散风险。
唐忠祥立即明白了:就像星星围着月亮转!妙啊!
可是,王老铁挠头,这分厂的负责人和技术工人从哪来?咱们现在的人手已经够紧张了。
林烽神秘地一笑: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好了。你们还记得咱们的军工夜校吗?
记得啊!沈泉说,不是培养了好几批学员吗?
没错!林烽从抽屉里取出三份档案,刘伟、韩军、汪运海,这三个人是夜校最优秀的毕业生。我准备让他们各带三十个校友,分别负责三个卫星加工点!
唐忠祥扶了扶眼镜:刘伟?是不是那个能把车床玩出花来的小伙子?
对!就是他!林烽笑道,韩军擅长热处理,汪运海精通精密加工。这三个卫星加工点,设备都是现成的,不用从零开始。
王老铁这才松了口气:要是这样,倒是有可能。不过厂长,这三个小子能行吗?
怎么不行?林烽正色道,要相信年轻人!再说了,不是还有你们这些老师傅在后面指导吗?
老周点头表示赞同:年轻人有闯劲,是好事。
还有,林烽继续说,军工夜校要再次扩招,增加到两百人!而且要增设重炮制造班,专门为大型装备研发储备人才!
这个主意好!唐忠祥兴奋地说,我可以去讲课!把弹道学、材料学都教给他们!
沈泉打趣道:老唐,你可别把学生们都讲睡着了!
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待笑声稍歇,正色道:同志们,明年的任务很重,但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八路军就将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王老铁一拍桌子:干!老子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完成任务!
光有拼命的精神还不够。林烽说,要讲科学,讲方法。我建议,从明天开始,各车间都要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兵工厂都沉浸在制定来年计划的氛围中。
王老铁整天泡在炼钢车间,和工人们研究如何提高钢材产量和质量。
明年要月产十五门榴弹炮,光炮管用钢就得翻一番!他对着炉火喃喃自语。
老周则带着重炮车间的骨干,仔细研究生产流程。
这里可以优化,他指着装配线上的一个环节,如果改成流水作业,效率能提高三成。
唐忠祥更忙,既要准备夜校的课程,又要研究新型反坦克武器的设计方案。
根据前线反馈,日军的新式坦克正面装甲厚度可能达到50毫米,他在实验室里对助手们说,我们的反坦克炮必须能击穿这个厚度!
沈泉也没闲着,带着部队在厂区周边勘察,为三个卫星加工点选址。
这里位置隐蔽,交通便利,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很适合建分厂。
最让人感动的是夜校的学员们。听说要建立卫星加工点,还要扩招,学员们个个摩拳擦掌。
刘伟、韩军、汪运海这三个被点将的年轻人,更是激动得几夜没睡好。
厂长这么信任我们,咱们说啥也不能掉链子!刘伟对另外两人说。
韩军握紧拳头,一定要把分厂办好!
元旦过后,兵工厂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能容纳千人的大车间里坐满了人,连过道都站满了。
林烽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声音洪亮: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创造了奇迹!明年,我们要创造更大的奇迹!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们的目标是:105榴弹炮月产15门,122加农炮月产10门!
工人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能完成吗?林烽大声问。
震天的回应在车间里回荡。
王老铁跳上台:我代表炼钢车间表态:就是不吃不睡,也要保证钢材供应!
老周也上台说:重炮车间保证完成任务!
最让人感动的是刘伟、韩军、汪运海这三个年轻人代表的发言。
刘伟激动地说:感谢厂里的信任!我们卫星加工点保证提供最优质的零部件!
大会结束后,整个兵工厂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全力运转起来。
扩建车间、安装新设备、培训新工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林烽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各个车间巡视指导,晚上还要审阅各车间报上来的计划。
这天深夜,他还在办公室研究卫星加工点的布局图,王老铁端着一碗热汤面进来。
厂长,该休息了。王老铁把面放在桌上,你这几天都瘦了。
林烽接过面,笑道:你不也一样?听说你昨天在炼钢车间待到凌晨?
王老铁憨厚地笑笑:我这不是着急嘛。新的炼钢炉老是出问题。
遇到什么困难了?林烽关切地问。
主要是温度控制不好,王老铁说,不过今天唐工帮我们改进了控制系统,应该没问题了。
正说着,唐忠祥也来了,手里拿着厚厚一叠图纸。
厂长,反坦克炮的初步设计方案出来了!他兴奋地说。
林烽立即放下碗:快给我看看!
三人围着图纸讨论到深夜...
一个月后,三个卫星加工点相继建成投产。刘伟、韩军、汪运海果然不负众望,把分厂管理得井井有条。
军工夜校的扩招也顺利完成,新设的重炮制造班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
看着这一切,林烽心中充满希望。他相信,用不了多久,瓦窑堡兵工厂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军工基地,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良武器。
然而,他深知,这只是开始。随着产能的扩大,原材料供应、技术工人培养、质量管理等等,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但林烽毫不畏惧。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有这么多勤劳智慧的工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忙碌的厂区,林烽轻声自语:1942年,看我们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