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密谋”,恰好被行军路过附近的刘备军核心将领们看在眼里。
关羽丹凤眼微眯,张飞豹眼圆睁,许褚粗眉微蹙,赵云目光沉凝。
几人的耳力都远超常人,即便隔着一段距离和嘈杂的行军声,也将鲍氏兄弟的对话听了个七七八八。
当晚,联军大营篝火点点。
刘备的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关羽、张飞、许褚、赵云侍立两侧,江浩、郭嘉、田豫、简雍、糜竺也都在座。
关羽率先将白日所见所闻,向刘备和江浩等人详细禀报。
“竟有此事?”
刘备闻言,眉头紧锁,他对鲍信此举颇感不齿,更担忧因此坏了联军大事。
江浩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和惋惜:
“不出所料。那鲍忠此去……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哦?惟清何以如此断言?”
刘备虽然也觉不妥,但仍想听听江浩更深入的分析。
他想起江浩之前力阻他去争先锋。
江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目光扫过帐中几位大将,尤其在关羽、张飞、赵云身上停留片刻,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看向郭嘉:
“奉孝,且先莫言。诸位将军,不妨都来推演一番,说说看,为何鲍忠此行必败?权当战前推演,集思广益。”
这是后世着名的头脑风暴法,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案例或者情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方法,各种设想会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关羽捻着长髯,沉吟片刻,丹凤眼中精光闪烁,沉声道:
“某白日观鲍信军容,其士卒虽众,然队列松散,甲胄兵器新旧不一,保养亦差,显然是训练不足,军纪松弛。
反观西凉军,乃百战精锐,装备精良,士气凶悍。以疲弱之卒攻精锐之师,必败。”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直指军队素质的根本差距。
张飞性子急,瓮声瓮气地接道:
“二哥说得对。那鲍忠,俺看他走路下盘虚浮,眼神飘忽,一看就不是能打的料。俺老张觉得,他打不过那什么西凉华雄。”
许褚在一旁抱着大刀,用力点头,深表赞同:“嗯,打不过。”
江浩的目光转向沉思中的赵云:
“子龙,你有何见解?”
赵云略一思索,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云以为,关将军所言兵员素质差距是根本。其次,鲍将军此行,犯了兵家大忌:轻敌冒进,且失之过急。
此地距汜水关一百五十里之遥。孙太守为先锋,稳扎稳打,预计三日抵达。鲍将军欲抢头功,必日夜兼程,两日内便要赶到。
这意味着其军一日需强行军近百里。士卒身披甲胄,携带辎重,如此强行军,抵达关下时必定人困马乏,筋疲力尽,战力十不存三。
而华雄坐拥雄关,以逸待劳,只需派出小股精锐趁其立足未稳、喘息之机,居高临下发起突袭,鲍将军这三千疲敝之师,如何能挡?”
他的分析不仅考虑到了客观条件(距离、时间、体力),更揣摩了敌将可能的应对(以逸待劳、趁势突袭),展现出了超越武勇的战术素养。
“我赞成赵将军所言”
不知道为什么,田豫对这位白袍将军很有好感。
“善。”
江浩抚掌赞道。
“子龙思虑周全,切中要害。正是如此。”
刘备看向赵云的目光,已然是异彩连连,充满了发现瑰宝的欣喜。
此子不仅勇冠三军,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通晓兵事。
他才二十岁啊。
假以时日,熟读兵书战策,再经历战阵磨砺,必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帅才。
关羽、张飞、许褚也听得连连点头,他们虽勇猛,但在这种全局分析和战术预判上,确实不如赵云想得深远,心中对这位新来的小兄弟更多了几分敬佩。
郭嘉苍白的脸上也露出会心的微笑,他早已看穿江浩的用意:“惟清兄此举,大有深意啊。”
江浩笑着对郭嘉点点头,然后环视帐中诸将,语气变得郑重:
“奉孝懂我。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诸位皆是我军栋梁,未来更要统率千军万马,战场瞬息万变,胜负往往决于战前筹谋与临机决断。
平日里多观察,多思考,多像今日这般推演讨论,彼此印证,求索其中道理。
积累多了,见识广了,思虑自然周全,临阵方能从容不迫,料敌机先。
所谓‘常胜将军’,并非天生神算,不过是比敌人准备得更充分,考虑得更周全,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做到极致罢了。”
他这番话,既是总结,更是对众将的期许和培养。
最后,江浩看向刘备,语气带着一丝冷嘲:
“至于那鲍忠,轻敌冒进,不听盟主统一号令,擅自行动,此乃取死之道。
若他真能悄无声息,趁夜发动奇袭,或许还有一线渺茫之机。
可惜,华雄绝非有勇无谋的莽夫,其人身经百战,武艺超群,更兼坐拥坚城,以逸待劳。
鲍忠此去,无异于驱疲敝之羊入凶虎之口,必败无疑。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那惟清,依你之见,那江东猛虎能旗开得胜吗?”
关羽抚着长须,有些疑惑道。
“这个嘛,不好说,若是孙坚能正确处理好与袁术的关系,则能小胜;若是袁术使绊子,那就难说了。等结果吧,应该这两天就会有结果。”
江浩有些模糊的回答,让众人满头雾水,不过江浩说等结果,那便等结果。
唯有郭嘉,略有思索,袁术使绊子,粮草,只能是粮草。
难道说,袁术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断孙坚的粮,这胆子也太大了吧。
“不提孙坚,我们继续讨论,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董卓,面对联军来袭,应当怎么样是好。”
江浩抛出的问题,让帐中诸人,无论是刘备、郭嘉、简雍,还是关羽、张飞、许褚、赵云、田豫,都陷入了沉思。
“来,还是关羽张飞先来回答”
“军师,俺不会,若是换了俺,杀退联军。”
张飞有些郁闷道,让他调配董卓三十万人马,他确实不会。
“翼德,没事,俺和你想的一样。”
许褚拍了拍张飞肩膀,宽慰道。
江浩不禁白了许褚这个胖子一眼。
许褚就算了,张飞也有名将之资,虽然成为不了帅才,但足以成为带兵勇将,怎么和许褚这个傻大个天天相处的,智商也降低了。
下次他得把这俩货分开,他对许褚的定位就是保镖,忠心不误事就行,但对张飞还是有所期待。
“惟清,依关某之见,其一扼守雄关,挫敌锐气。
当以猛将分守虎牢、汜水,依托坚城,消耗联军锐气。西凉铁骑甲天下,步卒亦悍勇,据城而守,一可当十。待联军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士气必然低落。”
“其二,分化瓦解,以静制动。可广布细作,或重金收买,或挑拨离间,令其自生嫌隙,不战自溃。彼时,只需静观其变,坐收渔利。”
“其三,寻隙反击,雷霆一击。待联军疲敝,内部生乱之时,董卓可亲率精锐骑兵主力,择其薄弱一路,或趁夜劫营,或断其粮道,以雷霆之势击溃一部,则联军必惊惶失措,全线动摇!此乃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之道。”
关羽凤目微睁,捻着长髯的手势沉稳有力,看着帐中舆图说道。
不错不错,江浩点了点头,觉得关羽的分析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从战略防御到心理战再到致命反击,展现了一名统帅的大局观和气度。
就连刘备郭嘉等人也不禁点头认可,面带笑意。
赵云看着江浩看向自己,沉思了片刻,说道
“关将军所言深合兵法。云以为,董卓若行此策,尚需注意两点:其一,洛阳乃根本,需留重兵宿卫,以防联军奇兵绕道偷袭;
其二,西凉军虽悍勇,但久居洛阳,恐生骄惰,需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方能持久。
再者,分兵守关,调度协同至关重要,若虎牢、汜水两处不能互为犄角,反易被联军分割击破。”
“子龙言之有理。”
刘备开口道。
“豫以为,当率一支万余骑兵,抢先突破牢笼,游走于诸侯后方,灵活变通,或袭粮草,或假装袭营,或攻击薄弱城池。总之,让诸侯联军有后方之虑,除却北方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外,兖州冀州青徐大地,无人能挡铁骑锋芒。”
田豫从小生活在北方,说出了游牧民族的游击打法。
“国让,有名将之资。”
江浩听完后,赞同道。
这一招,可以说绝绝子,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要把会盟地点设置在酸枣的原因,锁住董卓的骑兵,不让他到处乱跑。
要知道,后面吕布率领的并州狼骑,破坏力有多强,曹操、刘备、袁术都被其毒打过。
“关将军统揽全局,子龙兄思虑周详,国让兄游击之术,皆有其理。若我是董卓,当以退为进,行险一搏。
其一,挟持天子与百官,火速迁都长安。洛阳富庶,付之一炬,留给联军的只是一片焦土。联军本为利聚,见无利可图,必生退意。
其二,迁都途中,以天子名义大肆封赏联军诸侯,明升暗降,或令其互相攻伐,此乃驱虎吞狼之策。
其三,征服雍凉二地,破解马腾韩遂后患,全取河内并州,之后待天下有变,十万骑兵出虎牢,天下莫能当之”
郭嘉轻咳一声,给出了一个剑走偏锋的奇谋。
其思路之大胆狠绝,令帐中诸人无不侧目,连江浩眼中也闪过一丝赞赏。
“妙,奉孝此策,真乃釜底抽薪,直指要害。董卓若真能行此策,确能暂解燃眉之急。
然其暴虐昏聩,刚愎自用,身边又无奉孝这般经天纬地之才,恐怕……终究难逃败亡之局。”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眼中异彩连连,不禁感慨道。
江浩心道,不愧为鬼才,直接就看穿了李儒之后的布局。
至于为什么李儒非要打一场虎牢关战群雄,恐怕无非是想借此机会唤醒纸醉金迷的岳父。
当年刘备也曾经沉醉在江东的纸醉金迷之中,诸葛亮用一个荆州危矣,就将刘备唤醒了。
危机,能让人快速清醒过来。
但是董卓后面在长安的一系列行为,估摸着弄的李儒心凉凉,直接摆烂了。
毕竟美人连环计是彻头彻底的阳谋,无论谁来了,面对这个局面,能自保性命就已经不错了。
“云长、子龙、国让、奉孝说的都有理,但无论董卓选择什么道路,败亡之相已显,无非是早几年晚几年罢了。我等只需全力以赴,积蓄力量,造福一方百姓……”
江浩简要的点评了一下,没有戳破历史的脉络,董卓这一波肯定死不了,只能死于内乱,还是等王允发力吧。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若有所思,经过一番讨论,每个人都发言,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对战局的推演预测,集思广益的讨论,居然能加强对战场全局的洞察、对细节的把握、对兵法的理解。
之后战例讨论座谈会,逐渐在刘备军中形成习惯,为刘备麾下诸如关羽、赵云等将领埋下了“帅才”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