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宫外,星河倒挂,清冷的月色似被重重神威压制,万籁俱寂。
宫阙之内,气氛凝滞如寒铁。太上老君的话音犹在回荡,通天与元始虽已默然,却并未真正释怀。
元始天尊袖袍一拂,淡声冷笑:“佛门归西,倒是说得轻巧。然大道不分三六九等,何来一个西方势力插足中土?太上,你莫不是欲以佛法来削我阐教根基?”
他言语不疾不徐,却字字如剑,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通天教主也不退让,青萍剑气息骤然震动,剑鞘微颤,似有雷音。
冷哼一声:“佛门若入,必是削我截教残脉。如今弟子死伤殆尽,我截教若再遭排挤,岂非彻底灭绝?鸿钧既言佛法补缺,却未言其位高低。若佛门凌驾三教之上,贫道便第一个不服!”
元始眉峰一挑,厉声反驳:“贫道阐教弟子,辛苦立下封神功绩,今已半数归位天庭。若佛门得势,岂非功不抵过?!”
殿内剑拔弩张。
唯有太上老君神色平淡,拂尘轻轻一摆,似在抚平诸般锋芒。他的声音宛若和风,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定力:
“佛门之来,非削汝等根基,而是补天道残缺。汝等只见一时得失,却未见天地久远。三教之立,本为度化众生。然封神杀劫后,阐教门徒虽居天职,却心性多为凌厉;截教虽盛而衰,却多含怨气。此消彼长,天地必乱。唯有慈悲佛法入世,方能抚众生心,解无边怨恨。”
女娲一直未语,此刻终是微微开口,声音清冷如霜:“太上此言,倒合天机。然我不欲见再有狐媚作祸人间。昔年妲己之祸,已令我心有愧疚。佛门若入,必得约束,不得如昔日那般,搅动人世,祸乱江山。”
话音一落,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接引与准提此时才低低一笑,目光相交,眼底闪过一抹微妙的光彩。
准提合什而立,缓声道:“女娲娘娘言重。佛门若来,并非妖魅惑世,而是渡众生离苦。佛有慈悲,度化之本在于心,不在于权。佛门之道,乃是化干戈为清净,令凡尘再无滔天杀劫。”
元始冷声一哼:“说得好听。度化之心?哼,若是空言慈悲,世人岂能尽弃欲念?你们西方,莫非真能改天换地?”
接引却缓缓抬手,眉目低垂,声音沉稳如大钟:“元始道友,佛门自西而来,并非与三教争,而是与天地和。人心有苦,佛门以心渡之;仙道有争,佛门以静化之。若三教之立不能平衡天下,那便让佛法补其缺。此非夺,而是共。”
元始眉心愈发紧锁,通天的剑意也未曾散去。
一时间,紫霄宫内气机再起波澜,似要再燃圣战。
鸿钧道祖却自高坐之上,忽然睁开双眼,一道冷光如银河坠落,压得众圣心神俱颤。
“够了。”
仅仅两个字,便令殿中无数剑气、法相瞬间消弭。
鸿钧的目光冷漠如天道,不带一丝情绪:“封神量劫,原为调和天地因果。如今人间王朝已定,三教却仍执着于得失。记住,汝等皆为盘古正宗,不得以私怨坏天地。佛门必兴,天命难逆。至于其位次,尚需尔等另立规矩,不得再逾越。”
殿内所有声音在此刻消失。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人对视,眼神各异,却终于未再言语。
三教争锋的第一轮较量,在鸿钧的一声断喝之下,暂且落幕。
鸿钧之威,压得群圣无言。
然而,压下的只是表面。暗流,在殿宇深处,仍在涌动。
通天教主面色铁青,袖中青萍剑微微颤鸣,仿佛在回应主人的不甘。
他心中冷笑:“佛门补缺?呵,不过是阐教与人教为掩盖己之伤亡而引来外援罢了!我截教纵败,终不屑于寄人篱下。”
元始天尊也未真心服膺,他立于一侧,面容威严,暗暗生计:“佛门若兴,必夺我阐教之气运。即便太上与道祖护持,我阐教亦需先机,以掌主导。”
唯有太上老君神色恬淡,拂尘轻摇,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心中自有定数。
——
待鸿钧再度闭目,道韵弥散,殿中诸圣渐次退下。
元始天尊拂袖而去,目光如冰,冷冷落下一句话:“佛门归西之言,既已定于此宫,但阐教之利,岂能轻舍?尔等尽管拭目以待。”
通天冷笑一声,负手而行,身影化作青光,消散在宫门之外。
只是他离去之际,剑意划过天宇,带起一阵刺骨的寒风。
女娲默然离席,她神色冷淡,心底却依旧沉郁。
九尾狐之祸,使她肩头背负因果,如今佛门将入,她虽不反对,却始终担心再有妖孽借机而起。
最为喜色者,唯有接引、准提。
二人走在星河之下,目光交错,低声笑语:
“好一局三教争锋。天机既定,佛门入局,此后中土因果,皆有我西方一线之机。”
“阿弥陀佛,劫火已熄,因缘方生。”
二人言笑之间,似乎已将未来无数劫运看作囊中之物。
——
与此同时,人间朝歌旧址。
鹿台废墟之上,风声猎猎,曾经的辉煌只剩焦土。
殷纣自焚而亡,群臣或死或降,满城白骨,鬼哭连天。
闻太师的孤魂,徘徊在破败宫阙之间,目光遥望北斗星河,似欲归位天庭,却被一道天光拘摄,化为神位,列名封神榜。
而那九尾妖狐妲己,以及费仲、尤浑等奸佞之魂,却被烈火焚尽,形神俱灭,不得超生。
天地昭示:忠臣虽死而名存,佞臣虽权盛而祸绝。
姜子牙立于废墟,手执打神鞭,目光复杂。
封神榜上神位渐次安定,可他心底清楚:劫数未休。
——
西周王庭之内,武王、周公旦与群臣正着手重建礼乐、抚慰百姓。
表面风调雨顺,实则每一道诏令背后,都隐约带着三教的影子。
阐教弟子居于天庭职掌,明面上辅佐;截教残脉则暗自蛰伏;人教弟子散入凡尘,行走隐世。佛门的名字虽然尚未在人间传播,但三圣的态度,已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凡人不知,仙界暗流已起。
紫霄宫的一次会晤,虽定下“佛门归西”的基调,却也埋下了新一重的心机。
阐教不甘,截教不服,人教不语,佛门伺机。
这一切,终将在后世化作新的大劫。
——
这正是:
三教争锋难调和,佛门入局定因果。
忠魂已去封神位,奸佞灰飞不留痕。
表面和议暗潮动,未来风波更几重?
量劫方休非真息,仙道棋局正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