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松冈洋佑率领的代表团抵达华盛顿,迎接他们的并非正式的外交礼节,而是一场蓄谋已久、充满敌意的舆论风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报系忠实地执行了霍华德·修斯的指令,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对松冈洋佑和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下马威”式攻击。
报纸头版充斥着极具煽动性的标题:
* 《廉价劳动力入侵?日本工人正在抢走美国人的饭碗!》
* 《警惕经济掠夺!日本商品背后的血汗工厂》
* 《松冈洋佑来访意在何为?要求美国放弃亚洲利益?》
这些文章巧妙地将美国当时因经济周期波动而产生的局部失业问题,归咎于“日本廉价商品的倾销”和“不公平竞争”,并暗示日本试图通过这次谈判,迫使美国承认其在亚洲的侵略成果,从而进一步损害美国工人的利益。
这种宣传精准地煽动起了底层民众和劳工组织的不满。当松冈洋佑的车队经过市区时,路边甚至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抗议人群,举着“日本滚出中国!”“保护美国工作岗位!”的标语牌。
下榻酒店后,松冈洋佑看着助手整理来的报纸,气极反笑,对随行人员说:“荒谬!无耻之尤!美国这些报棍,简直是指鹿为马!明明是他们的资本家为了追逐最大利润,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或雇佣移民工人),导致本国工人失业,现在却把脏水泼到我们日本头上?这简直是贼喊捉贼!”
他越说越气愤:“更何况,到底是谁在挤压谁的市场?美国的石油、汽车、钢铁像潮水一样涌入全球,包括亚洲!他们的农产品享受补贴,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倾销!尤其是他们的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之后,我们日本赖以生存的生丝产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多少丝绸企业破产,多少蚕农失业?!他们怎么不提这些?只会在那里扮演受害者!”
然而,尽管松冈洋佑洞察到美国宣传的虚伪,但他此行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外交谈判,而非打舆论战。他急于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进行实质性会谈,探明美方底线。
与此同时,在白宫,气氛却截然不同。罗斯福总统正在听取海军情报部门的紧急汇报。
“总统先生,”情报官员低声道,“日本外务省的高级密码(紫密码),我们的破译小组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完全破解并建立稳定的监听,至少还需要七十二小时,也就是整整三天时间。”
罗斯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看向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科德尔,听到了吗?七十二小时!在这七十二小时里,我要你运用一切外交手腕,把松冈洋佑牢牢地‘粘’在华盛顿。不能让他接触实质性问题,不能让他摸清我们的底牌,更不能让他失去耐心一走了之。我要你给他安排满满的、冗长的、毫无实质内容的‘礼节性拜会’、‘工作午餐’、‘非正式茶叙’。总之,拖住他!三天后,等我们能够破译他们的密电,洞悉东京给他的真实指令和底线,就是我们掌握主动、发起真正攻击的时刻!”
“我明白,总统先生。”赫尔国务卿面色凝重地点点头,“这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松冈洋佑是个极其精明且难缠的角色,他会很快识破单纯的拖延。我们必须设计一套组合拳。”
接下来的三天,松冈洋佑经历了他外交生涯中最诡异也最焦躁的一次访问。
* 第一天: 赫尔国务卿为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晚宴,但席间交谈仅限于泛泛的国际形势和日美友谊,一旦松冈试图将话题引向中国问题或贸易摩擦,赫尔就会巧妙地用祝酒词或介绍其他宾客岔开。
* 第二天: 按照日程,松冈被安排与美国副总统、一些重要的参议员进行“友好会见”。这些会见气氛友好,但美方官员口径一致,均表示“具体事务需由赫尔国务卿与总统定夺”,自己不便深入讨论。
* 第三天: 赫尔邀请松冈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工作午餐”,餐桌上摆满了精美的食物,但会谈内容却让松松冈几乎吐血。赫尔滔滔不绝地谈论着美洲国家的合作、国际法的原则、甚至聊起了哲学和历史,就是绝口不提松冈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当松冈忍无可忍,直接询问美国对“调停中日冲突”的具体方案时,赫尔又会摆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表示“此事关系重大,需总统亲自拍板,而总统近日日程繁忙,还需稍等几日”。
松冈洋佑是何等人物,他很快就意识到,美国人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但他猜不透美国人拖延的目的。是为了内部协调立场?是为了等待欧洲战局的变化?还是有什么其他阴谋?这种陷入迷雾、有力使不出的感觉让他焦躁不安。他发给东京的密电中,充满了对美方缺乏诚意、故意怠慢的抱怨和警惕。
而就在松冈洋佑在华盛顿的社交泥潭中挣扎时,在白宫地下的情报部门里,技术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最后的冲刺。决定这场关键外交博弈胜负的天平,正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向掌握了信息优势的美国一方倾斜。罗斯福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里,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当三天期限一到,密码被破译,美国就将撕下友好的面具,在这场心理战中,给予焦头烂额的日本外相致命的一击。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总统先生!成功了!我们破译了!”海军情报部门负责人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冲进罗斯福的办公室,将一份刚刚翻译出来的密电译文放在总统的办公桌上。
罗斯福总统迫不及待地拿起文件,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他的眼睛越来越亮,嘴角逐渐上扬,最终化为一个胜券在握的、冷酷的笑容。他放下文件,对身旁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说:
“科德尔,看吧!东京的底牌,我们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
赫尔国务卿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脸上也露出了震惊和了然的神情。密电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日本高层的焦虑和底线:
1. 核心诉求: 首相近卫文麿指示松冈洋佑,谈判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美国继续向日本出口石油、废钢铁、有色金属等关键战略物资,为可能的长期冲突进行储备。
2. 策略: 对于最敏感的中国问题,指示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尽量搁置或模糊处理,避免直接冲突,将谈判焦点转向贸易问题。
3. 底线: 甚至暗示可以在贸易利益上做出较大让步(如多购买美国商品、开放部分市场),以换取美国对日本在华行动事实上的“默认”。
“上帝啊…”赫尔惊叹道,“他们…他们最害怕的竟然是我们的禁运!他们的战争机器,严重依赖我们的石油和钢铁!”
“没错!”罗斯福用力拍了一下轮椅的扶手,眼中闪烁着战略家发现敌人致命弱点时的锐利光芒,“他们的血管,掐在我们手里!松冈洋佑这次来,所有的花言巧语、所有的外交辞令,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战略物资的供应不断绝!他们想用一些小恩小惠,来换取我们对他们侵略行径的纵容!真是打得好算盘!”
他推动轮椅,靠近赫尔,语气变得斩钉截铁,充满了进攻性:“科德尔,现在轮到我们出牌了!情报的优势转瞬即逝,我们必须利用好这宝贵的窗口期,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你立刻去约见松冈洋佑,”罗斯福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和他进行一场‘开诚布公’的会谈。彻底撕掉之前那些虚伪的客套和拖延战术!”
他具体部署道:“在会谈中,你要直接抛出我们的条件,态度要强硬:
第一,明确要求日本必须立即停止在中国的一切军事进攻行动,并从关键地区(比如华南、华中)进行有意义的撤军。这是谈判的前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二,严厉警告他,如果日本拒绝停止侵略,美国政府将不得不考虑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对石油、废钢铁、航空燃油等关键战略物资实施全面禁运的严厉制裁措施!
罗斯福的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弧度:“你要让松冈洋佑清清楚楚地明白,他们最恐惧的噩梦——物资禁运——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悬在头顶的、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他们想谈贸易?可以!但必须在政治和军事问题上先满足我们的要求!”
赫尔心领神会,他明白总统的意图:利用情报优势,直接攻击对方最脆弱、最恐惧的环节,迫使对方在巨大的压力下露出破绽,甚至可能引发其内部决策混乱。“我明白了,总统先生。我会让松冈洋佑深刻地体会到,在华盛顿,没有什么秘密能长久保守。他会带着最大的震惊和压力离开谈判桌。”
很快,赫尔国务卿在白宫庄严的会议室里召见了日本外相松冈洋佑。与之前几天的敷衍和回避截然不同,赫尔一改常态,面色严肃,措辞极其强硬。他几乎原封不动地抛出了罗斯福的最终通牒式条件,并特别强调了“禁运”这个关键词。
可以想象,当松冈洋佑听到赫尔如此精准地直击日本最核心的弱点,并且提出的条件如此苛刻、毫无转圜余地时,内心是何等的惊骇与愤怒。他立刻意识到,美方此前几天的拖延绝非无意,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其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时间破译密电,摸清底牌。此刻,他手中所有的谈判筹码都已暴露,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地。
这次会谈,注定不欢而散。松冈洋佑带着极大的屈辱感和紧迫感返回使馆,立刻向东京发回了紧急密电,报告美方态度巨变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已方密码被破译的严重怀疑),并警告局势已极度恶化。
罗斯福在办公室里,听着赫尔的汇报,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成功地将他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优势,转化为了外交场上强大的“心理威慑”和“战略压迫”。他不仅拒绝了日本“以贸易换默许”的企图,反而将了日本一军,将是否爆发更严重冲突的皮球,一脚踢回了东京。美国的对日政策,从此走向了以“经济制裁”为武器的、步步紧逼的强硬轨道。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正是那看似不起眼的、来自海军情报部门的密码破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