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小时成书不是噱头!维也纳公司让出版速度翻300倍
咱们先从最颠覆认知的事儿说起——一本书从刚开始琢磨写什么,到最后排好版能直接印刷,最快要多久?以前可能得按年算,慢的话两三年都正常,就算快的,从写完稿子到排版校对完,也得好几个月。但现在,奥地利维也纳有家叫Storyone的新公司,直接把这个时间压缩到了1小时!
你没听错,就是1小时。这家公司搞出了一个新工具,专门帮人做“非虚构类图书”的出版,而且是AI辅助的。他们说,用这个工具出书,速度比传统方式快300倍。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以前你煮一碗面得等30分钟,现在1分钟不到就能好,效率直接拉满。
可能有人会问,这工具到底能帮哪些人?用处可太多了。比如科学家,平时写的研究论文都特别专业,满篇都是术语,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但用这个工具,一天就能把论文改成通俗的书,让更多人能明白他们的研究成果。再比如医生,遇到罕见病的时候,需要整理指南给同行或者患者看,以前整理起来又费时间又怕出错,现在能快速整理好,还能核实内容真假,保证指南靠谱。还有那些百岁老人,他们脑子里藏着一辈子的故事,想写成传记但可能没精力或者不会写,用这个工具,把想说的话录下来,直接就能生成传记,再也不用怕珍贵的记忆被遗忘。
不过大家别担心,这家公司说了,这个AI工具不是来抢作者饭碗的,不是让AI替人写东西,而是当作者的“帮手”——一会儿当编辑,帮着梳理内容逻辑,让文字更通顺;一会儿当事实核查员,帮着查资料、验真假,确保书里的内容没问题。简单说,就是让创作者把更多精力放在“想写什么”上,不用在排版、校对这些琐事上浪费时间,更快地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别人。
二、翻译一本书24小时搞定!英国公司解决出版业“老大难”
除了出书慢,出版行业还有两个特别头疼的问题:翻译成本太高,还有翻译速度太慢。咱们想一下,一本外文书要引进到国内,首先得找翻译,靠谱的翻译收费不便宜,而且翻译一本厚书可能得一两个月,等翻译完、校对完,再排版出版,半年都过去了。这时候,市场上可能已经有类似的书了,错失了最好的推广时机。
不过现在,英国有家叫GlobeScribe的公司,用AI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搞了个AI驱动的文学翻译系统,跟普通的翻译软件不一样,这个系统是专门针对“讲故事的书”(比如小说、传记这些叙事性作品)训练的。咱们都知道,好的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作者语言幽默,有的作者文字细腻,要是翻译的时候把这种风格丢了,书就没那味儿了。而这个AI系统的厉害之处,就是能保留作者的独特“声音”,不会让翻译出来的文字变得干巴巴、没特色。
而且速度特别快,公司说大部分书稿24小时内就能翻译完交付。这意味着什么?比如一本英文小说,今天拿到稿子,明天就能出中文版的翻译稿,再快马加鞭排版校对,一周内就能出样书,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同时,AI翻译也比请人工翻译便宜不少,能帮出版社省一大笔成本。对于读者来说,也能更快读到国外的好书,不用等大半年;对于作者来说,自己的书能更快被其他国家的人看到,扩大影响力,简直是双赢。
三、印度公司盯准“幕后环节”,AI让出版社不用换系统也能提速
前面说的两家公司,一个解决了“成书快”,一个解决了“翻译快”,而印度的克拉维斯科技公司,把目光放在了出版的“幕后环节”——就是那些读者看不到,但出版社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打交道的事儿,比如校对、改格式、优化元数据、排版这些。
咱们都知道,出版社有自己常用的工作系统,要是突然换个新工具,员工得重新学怎么用,还得担心新工具跟旧系统不兼容,反而耽误工作。但克拉维斯科技公司的“AI出版流程模块”就没这个问题,它能跟出版社现有的系统无缝衔接,不用换平台,拿来就能用。
具体能做哪些事呢?首先是自动校对,以前校对稿子得靠人工逐字逐句看,很容易看漏错别字或者标点错误,AI能快速找出这些问题,还能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大大减少校对的工作量。然后是格式转换,比如作者交的稿子是word文档,出版社需要转换成适合排版的pdF格式,或者不同平台需要不同的格式,AI能自动完成,不用人工一遍遍地调整。还有元数据优化,元数据就是书的“身份信息”,比如书名、作者、分类、内容简介这些,好的元数据能让读者更快找到这本书,AI能帮忙优化这些信息,让书的曝光率更高。最后是智能排版,AI能根据书的类型(比如小说、教材、画册)自动调整字体、行距、页边距,排出美观又规范的版式,不用设计师一点点抠细节。
在书展上,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这个工具,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效率确实高。对于出版社来说,不用投入大成本换系统,就能让出版的幕后工作实现自动化,速度提上去了,出错率也降下来了,工作人员也能从繁琐的重复工作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儿,比如策划新书、挖掘好作者这些。
四、AI不是“取代者”,而是出版行业的“加速器”
从维也纳的Storyone,到英国的GlobeScribe,再到印度的克拉维斯科技,这三家公司的做法虽然不一样,但核心都是用AI给出版行业“提速”。可能有人会担心,AI这么厉害,会不会让编辑、翻译、校对这些岗位消失?其实不然,从这几家公司的理念就能看出来,AI的角色是“助手”,不是“取代者”。
Storyone明确说AI是编辑和事实核查助手,帮作者梳理思路、核实内容,让作者的想法更好地呈现;GlobeScribe的AI翻译保留作者的“声音”,是帮翻译者提高效率,而不是完全替代人工翻译——毕竟AI翻译完之后,还是需要人工进行最后的校对和调整,确保没有遗漏文化背景或者特殊含义;克拉维斯科技的AI模块是帮出版社工作人员处理重复、繁琐的工作,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做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深度策划、跟作者沟通、挖掘优质内容。
以前,出版一本书是个“慢功夫”,从构思到成书,要经过好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得花不少时间。但现在,有了AI的帮助,出版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1小时成书、24小时翻译、幕后环节自动化,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这不仅对出版社有好处,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作者也有好处,能更快地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对读者来说,更是能更快读到更多优质的书,不管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医生的罕见病指南,还是百岁老人的传记,都能以更快的速度走进大家的生活。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可能还会有更多颠覆式的变化,但核心永远是“让好内容更快地遇见读者”。AI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它让出版行业告别了“慢节奏”,进入了“快时代”,但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AI能帮我们更快地传递内容,而内容本身的质量,依然需要靠创作者的用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