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朝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搜狐创始人”“互联网老兵”,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另一个身份——物理学博士。这种“技术+商业”的双重背景,让他谈AI时既不像纯学者那样晦涩难懂,也不似普通商人那般只盯风口。2024到2025年AI技术大爆发的当下,张朝阳在多个论坛和演讲里分享了对AI的看法,从技术原理到社会影响,从中国机遇到人类未来,内容实在又深刻。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他的核心观点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一、先搞懂:张朝阳眼里的AI到底是个啥?
要聊AI,先得说清“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觉得AI是“会思考的机器”,要么神化它能统治人类,要么贬低它只是“高级搜索引擎”。张朝阳作为懂物理、懂技术的创业者,给出了更实在的解释。
1. AI的爆发不是“突然开挂”,是“攒了20年的大招”
在张朝阳看来,chatGpt这类AI模型的出现,根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黑科技”,而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就像咱们打游戏攒经验值,攒够了自然升级,AI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主要靠三样东西攒了20年“经验”。
第一是算力,就是电脑的“计算力气”。20年前的电脑算个复杂方程都得等半天,现在的超级计算机一秒能算几亿次,这就好比以前用自行车送货,现在用火箭送货,效率差了十万八千里。没有这么强的算力,AI根本处理不了海量数据。
第二是算法,相当于AI的“思考套路”。早期的AI只能做简单的加减乘除和数据分类,后来出现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些新套路,就像给AI装了更聪明的“大脑回路”。张朝阳打比方说,以前的算法是“顺着一条路走到底”,现在的算法能“像人一样找捷径、试错路”,比如卷积网络能让AI看懂图片,循环网络能让AI理解语言。
第三是数据,就是AI的“课本和习题集”。20年来互联网攒下的信息太多了,从网页文章到图片视频,从学术论文到日常对话,这些数据就像给AI准备了“全世界的课本”。张朝阳举了个例子,早期Google搜索能超越雅虎,就是因为它用了网上所有能找到的信息,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小数据库。AI能变聪明,本质是把这些海量数据“嚼碎了消化”,找出里面的规律。
这三样东西凑齐了,AI自然就从“笨机器”变成了“会聊天、能干活的帮手”。张朝阳特别提醒,那些没攒够这三样“家底”的公司,别盲目跟风AI风口,不然就是“烧钱买热闹,最后啥也捞不着”。
2. AI的“聪明”有局限:会“找规律”但不会“真理解”
很多人用AI时都会被震惊:“它连量子物理都懂,比我还聪明!”但张朝阳作为物理学博士,戳破了一个关键问题:AI其实不懂物理,也不懂世界,它只是“擅长找规律”。
他举了个物理学的例子:物理研究里很多理论都是“自洽”的,就是自己能圆上逻辑,比如牛顿定律能解释苹果落地,也能算行星轨道。AI能做的,是用海量计算找出这些“自洽”的规律,比如给它一堆物理实验数据,它能算出符合规律的公式,但它不会真的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式成立”[__LINK_IcoN]。就像我们教鹦鹉说“1+1=2”,鹦鹉能答对,但它不懂加法的本质。
猎豹移动的傅盛跟他有过争论,傅盛说“只要输入问题能得到正确答案,就算理解”,还拿AlphaGo举例,说AI下围棋的“神之一手”跟人类直觉一样。但张朝阳反驳说,这根本不是一回事:AlphaGo的“创造性落子”是基于几百万盘棋的概率计算,是“算出来的最优解”;而人类的直觉是“突然冒出来的新思路”,可能完全跳出了已有的规律,这就是“自洽性之外的东西”[__LINK_IcoN]。
简单说,AI是“超级学霸”,背了全世界的课本,能算出所有标准答案,但它成不了“科学家”,因为它不会突然冒出一个没人想过的新理论。这一点很关键,能帮我们看懂AI的真实能力边界。
3. 现在的AI不是“终结者”,只是“智能放大器”
关于“AI会不会取代人类”的争论,张朝阳的观点很明确:AI就是人类的“工具”,跟蒸汽机、电一样,是帮人变强的,不是来取代人的。
他跟张亚勤、傅盛的看法一致:蒸汽机放大了人类的体力,AI则放大了人类的智力。比如以前医生看ct片要花半小时,AI能帮着快速定位病灶,医生再仔细判断,效率翻好几倍;以前科学家算“三体问题”(三个天体的运动轨迹),算几年都算不准,AI能快速算出数值解,帮科学家节省时间。
但AI有个致命弱点:没有“起心动念”。张朝阳说,AI不会像人一样对世界好奇,不会主动想去“搞明白黑洞是什么”,也没有梦想和欲望,它做的一切都是人类设定的目标。就像你用计算器算账,计算器不会主动帮你理财,更不会想“我要变成财务总监”。所以担心AI统治人类,其实是想多了。
二、聊现状:AI正处在“风暴眼”,惊喜和麻烦一样多
张朝阳说,2024到2025年的AI发展,就像“处在风暴的中心”,所有变化都来得又快又猛。这种变化带来的不只是好处,还有一堆让人头疼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惊喜和挑战并存”。
1. 最实在的惊喜:AI真的能帮人“解决难题”
张朝阳不是只说空话的人,他举了好几个AI落地的例子,每一个都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个是帮残疾人重获“能力”。他去杭州见过一个失去双臂的男孩,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吃饭、写字。这背后其实就是AI在起作用:AI把大脑发出的微弱电信号翻译成“抬臂”“抓握”的指令,让机械臂精准动作。张朝阳说,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是真真切切能改善人生活的技术。
第二个是加速科学研究,甚至能治病。作为物理学博士,他对AI在科学领域的作用感受很深。很多科学问题比如“蛋白质结构”“量子化学计算”,因为变量太多,人类根本算不出精确结果。但AI的超强算力能快速算出这些“数值解”,帮科学家搞懂物质原理。更进一步,AI还能帮着研发新药,比如通过计算dNA突变规律,找出治疗疑难杂症的靶点,以后很多绝症可能真的能被治好。他甚至开玩笑说“大家要好好活,以后看病可能都不是事儿”。
第三个是让日常办事更方便。现在银行客服、电商售后很多都是AI在处理,不用排队等人工,问问题秒回,还能准确解决问题。张朝阳说,这就是AI替代“重复性劳动”的好处,把人从繁琐的工作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
这些例子都指向一个结论:AI的“好”不是喊口号,是已经能摸到、感受到的实在好处。
2. 最头疼的挑战:AI是把“双刃剑”,藏着不少坑
但张朝阳没回避AI的问题,反而反复强调“要时刻保持清醒”。他列出的几个挑战,都是咱们现在已经遇到或者很快会遇到的麻烦。
第一个是真假难辨,容易被骗。AI生成内容(AIGc)太逼真了:能模仿真人写文章,普通人根本分不清是机器攒的还是人写的;能合成视频,比如用张朝阳的脸说他没说过的话,外人看着跟真的一样。这就给诈骗留下了空子——比如合成你家人的视频说“出事了要打钱”,或者合成专家的声音推荐假理财,很容易让人上当。张朝阳说,这不是“未来的风险”,是现在就得警惕的事。
第二个是隐私泄露的风险。你跟AI聊的每句话、问的每个问题,其实都在“暴露自己”。比如你问AI“得了某种病怎么治”“家里有什么矛盾”,这些私密信息如果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张朝阳提醒,AI就像个“什么都知道的耳朵”,但你不知道这只耳朵会不会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隐私保护是AI发展绕不开的坎。
第三个是就业和教育的冲击。AI会取代不少工作,比如流水线工人、基础客服、数据录入员,这些岗位可能会慢慢消失。虽然AI也会创造新工作,但对那些只会做重复性劳动的人来说,转型很难。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棘手:现在的孩子写作业、写作文都能靠AI,万一养成“不动脑”的习惯,以后怎么培养创造力?张朝阳说,这不是“AI的错”,而是我们得想明白“怎么跟AI共处”——比如教育要更注重培养AI没有的直觉和创造力。
这些挑战不是“技术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所有人一起想办法解决。
3. 一个关键判断:具身智能是下一个大方向
聊到AI的未来趋势,张朝阳反复提到一个词——“具身智能”。可能有人听不懂,其实用大白话讲,就是“有身体的AI”,比如人形机器人、能干活的机械臂,而不是现在只存在于手机、电脑里的“虚拟助手”。
他说,2024年之后“具身智能百花齐放”,很多公司都在做能跑、能跳、能干活的机器人。为什么这个方向重要?因为只有“有身体”,AI才能真正融入物理世界。比如虚拟AI能告诉你“怎么修水管”,但具身智能机器人能直接帮你把水管修好;虚拟AI能分析农业数据,具身智能机器人能直接下地种菜、施肥。
张朝阳甚至说,如果自己晚生30年,肯定会去做具身智能和脑科学。在他看来,现在是“比特(数字世界)和原子(物理世界)结合”的时代,AI不再是“飘在天上的技术”,而是要“落地到物理世界干活”的工具。这个判断很重要,看懂了具身智能,就看懂了AI下一个10年的发展方向。
三、看中国:我们不是“跟跑者”,有机会“换道超车”
提到中美AI差距,很多人会觉得“美国技术强,我们赶不上”。但张朝阳作为深耕科技行业几十年的创业者,给出了更乐观也更实在的看法:中国不仅在追赶,还可能在很多领域实现反超。
1. 先承认差距:但差距在缩小,不是“遥不可及”
张朝阳不否认美国在AI领域的领先,比如顶级AI模型的研发、核心芯片的制造,美国确实有优势。但他强调,这种差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在快速缩小”。
清华大学的张亚勤也补充说,人才是关键,现在中国培养的AI相关人才是美国的5倍左右,而且年轻人创新速度快。张朝阳说,中国人本来就聪明、勤奋,加上人口多、竞争激烈,“逼得大家必须创新”,这种动力是很多国家没有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解决短板”上很下功夫。比如大家担心的算力问题、芯片问题,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攻关,虽然不是一天能解决,但“一直在进步”。他甚至很有信心地说,中国在AI和整个科技领域,都是“全方位在追赶甚至超越”。
2. 中国的优势:不是“硬拼技术”,而是“用得好”
如果说美国的优势是“从0到1”的基础创新,那中国的优势就是“从1到100”的应用落地。张朝阳和傅盛都提到,中国在AI应用上的务实路线,可能是“反超的关键”。
举个例子:美国很多公司在追“通用人工智能(AGI)”,就是能像人一样什么都能干的AI,相当于“想造一个万能机器人”,投入大、周期长,还不一定能落地。而中国更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工厂里用AI做质量检测,比人工快10倍还准;城市里用AI调度警力,能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农村里用AI给农民推荐种什么庄稼、什么时候施肥,直接提高收成。
张朝阳说,这种“应用为王”的路线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快速看到效果,比如AI在医院帮医生看病,马上就能救更多人;二是能在应用中改进技术,比如AI在工厂用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优化算法更符合实际需求。就像咱们学开车,不是先研究汽车原理,而是先开起来,开得多了自然就成高手。
他特别看好“智能体(Agent)”这个领域,就是能在特定场景下自主干活的AI,比如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这些场景中国最多,应用需求最迫切,很可能先做出比美国更好的产品。
3. 对年轻人的建议:现在入局AI,正当时
很多年轻人问“现在学AI晚不晚”,张朝阳的答案很明确:不仅不晚,还正是好时候。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要是晚生30年,肯定卷进AI领域”。
他给年轻人指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具身智能,比如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这些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的核心,未来需求巨大;另一个是AI+科学,比如用AI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帮人类解决科学难题,这是“能做一辈子的事”。
但他也提醒,追风口不能盲目。AI不是“随便学学就能赚钱”的行业,得有扎实的基础,比如数学、物理、编程,这些“基本功”练好了,才能在AI领域走得远。年轻时可以多试错,找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就像他自己研究广义相对论一样,靠热爱和积累才能出成果。
四、想未来:人类不用怕AI,关键是“守住自己的优势”
聊到AI的终极未来,比如“通用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实现”“人类会不会被AI淘汰”,张朝阳的看法既理性又乐观。
1. 通用人工智能(AGI):还得等15-20年,别着急
很多人盼着AGI早日到来,觉得能让AI帮自己干所有活。但张朝阳引用张亚勤的观点说,AGI没那么快,至少还得15-20年。
为什么这么久?因为要实现AGI,得解决三个大难题:一是信息智能,就是现在AI擅长的“处理数据、找规律”;二是物理智能,就是能在物理世界里行动,比如机器人走路、抓东西,这需要具身智能的突破;三是生物智能,就是能理解生命规律,比如像人一样有情感、有直觉,这得搞懂脑科学,现在人类对自己的大脑都没研究明白,更别说教给AI了[__LINK_IcoN]。
这三个难题得一起解决,而且要相辅相成。比如机器人(物理智能)得靠AI(信息智能)做决策,而AI的决策得符合人类的情感需求(生物智能)。张朝阳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对世界认知的问题”,急不来。
2. 人类的核心优势:直觉和创造力,AI学不会
不管AI多聪明,张朝阳认为有一样东西是人类独有的,那就是“直觉”。他说,人总能“心生一计”,突然冒出一个完全跳出既有规律的想法,这是AI永远学不会的。
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不是靠算海量数据,而是靠“想象自己跟着光跑会怎么样”;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是靠分析苹果落地的记录,而是靠“突然想到月亮和苹果可能受同一个力”。这些都是“自洽性之外的东西”,是人类直觉的伟大之处。
AI能做的,是把这些直觉变成具体的理论和产品。比如爱因斯坦有了相对论的想法,AI能帮着算验证数据;牛顿有了万有引力的猜想,AI能帮着算行星轨道。但没有人类的直觉,AI连“算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张朝阳说,人类不用怕AI,只要守住“直觉和创造力”这个核心优势,就能永远是AI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3. 未来的相处之道:不是“对抗AI”,而是“学会用AI”
最后,张朝阳给出了一个很实在的结论:未来不是“AI vs 人类”,而是“AI + 人类”。真正的赢家,不是“比AI更聪明的人”,而是“最会用AI的人”。
对普通人来说,要做的不是“害怕AI抢工作”,而是“学会用AI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做文案的,不用怕AI写稿,而是用AI找素材、改初稿,自己专注于想创意;做会计的,不用怕AI算账,而是用AI做报表,自己专注于做分析和决策。
对社会来说,要做的不是“禁止AI发展”,而是“立好规矩”。比如防止AI造假、保护隐私、帮助被替代的人转型,这些问题解决好了,AI才能真正“帮人”而不是“害人”。
张朝阳说,科技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AI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看到的惊喜和挑战,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只要保持清醒,守住人类的优势,学会和AI共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总结:张朝阳的AI观,其实是“实在人说实在话”
把张朝阳的观点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他谈AI没有空话、没有噱头,全是“实在人说实在话”。作为物理学博士,他懂技术本质,所以能讲清AI的能力边界;作为创业者,他懂落地难点,所以能举出让人信服的例子;作为中国人,他懂我们的优势和短板,所以能给出务实的判断。
最后咱们用三句话总结他的核心观点:
1. AI是“攒了20年经验的学霸”,会找规律但不会真理解,是工具不是敌人;
2. AI现在处在“风暴眼”,惊喜和麻烦一样多,关键是用好它、管好它;
3. 中国AI的机会在“应用落地”,年轻人入局要练基本功,守住创造力优势。
希望这些大白话解读,能帮你看懂张朝阳眼里的AI,也能帮你更清醒地面对这个“AI时代”。就像张朝阳说的,我们正处在AI革命的中心,与其害怕,不如拥抱——毕竟能亲眼见证并参与这样的技术变革,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