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现在主流浏览器有哪些”,多数人可能会脱口而出chrome、Edge、Safari,甚至国内的360、qq浏览器,但很少有人会提到opera。可要是说“标签页浏览、鼠标手势、快速拨号这些常用功能是谁先搞出来的”,答案恰恰是opera。
这款来自挪威的浏览器“老炮”,如今是昆仑万维旗下的核心业务之一,全球有近2.9亿人每月都在用到它。很多人觉得它“早就凉了”,但实际上它一直在默默更新黑科技,从省流量神器到AI办公助手,再到能跳过广告的“神功能”,早就不是当年大家印象里的小众工具了。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一下:opera到底是个啥?为啥被昆仑万维看中?现在又藏着哪些实用的“小心机”?
一、先搞懂:opera不是“新玩家”,是浏览器界的“发明先锋”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opera,可能以为是近几年冒出来的新浏览器,其实它的资历比很多人的上网史都长。1995年4月,opera 1.0就正式发布了,那会儿互联网还没普及,大多数人连“浏览器”是啥都不知道。
更牛的是,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浏览器功能,好多都是opera先“发明”的。比如1995年它就搞出了“单窗口多文档阅读”,这就是现在所有浏览器都在用的“标签页浏览”的前身——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个功能,看几个网页就得开一堆窗口,电脑屏幕早就被占满了。2001年它首创的“鼠标手势”,按住右键划一下就能前进、后退、关闭页面,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党最爱用的功能之一 。
还有2007年推出的“快速拨号”,把常用网站做成缩略图,打开浏览器一点就能进,不用再手动输网址;2009年的“opera turbo”技术,能把网页压缩后再传输,在网速慢的地方打开网页速度能快8倍,还能省94%的流量——这在当年流量按mb收费的时代,简直是“省钱神器” 。
不过早期的opera有点“叫好不叫座”。一方面是它早年搞过收费模式,虽然后来免费了,但错过了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是国内用户接触它比较晚,2011年才推出中文品牌“欧朋”,那会儿chrome和国内浏览器已经站稳了脚跟。直到2016年,昆仑万维和奇虎360联手把它收购了,这才有了后来的“逆袭剧本”。
现在的opera早不是单纯的浏览器公司了,昆仑万维给它注入了AI和全球化基因,让它变成了“海外信息分发+元宇宙”的平台,在全球浏览器市场能排到第五,市占率有4.51%。可能你身边用的人不多,但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东南亚这些地方,它的人气特别高。
二、昆仑万维为啥要“接盘”opera?这是笔“流量生意”的好买卖
很多人不理解,昆仑万维明明是做AI和游戏出身的,为啥要花大价钱收购一个浏览器?其实这背后是笔“一箭双雕”的好买卖,核心就两个字:流量。
首先,opera手里握着“现成的用户池”。现在它有2.89亿月活用户,而且这些用户大多在海外,正好契合昆仑万维“全球化”的战略——昆仑万维92%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市场,opera刚好能当它的“流量入口”。打个比方,昆仑万维搞出了AI大模型、AI音乐生成工具,不用再费劲巴力地找渠道推广,直接在opera浏览器里内置,上亿用户就能直接用上,这比花钱打广告划算多了。
其次,浏览器是“离用户最近的场景”。我们上网查资料、看视频、聊工作,几乎都要通过浏览器,它就像一个“数字入口”,能收集用户的使用习惯(当然是合规的),比如喜欢看什么内容、常用哪些功能。这些数据能反过来帮昆仑万维优化AI产品,比如知道用户爱用AI写文案,就强化浏览器里的AI写作功能;知道用户常看视频,就搞出“视频跳过”黑科技,形成“功能吸引用户→用户数据优化产品→产品再吸引更多用户”的循环。
而且opera本身就有“创新基因”,和昆仑万维的AI技术能完美配合。比如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能做文本、图像、视频生成,opera就把它集成到浏览器里,搞出了AI聊天、图像搜索这些功能。可以说,opera给昆仑万维的AI技术提供了“落地场景”,昆仑万维的技术又让opera变得更能打,两者是“互相成就”。
三、现在的opera到底好用在哪?这些黑科技比你想的更贴心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浏览器功能都差不多,opera有啥非用不可的理由?”其实只要你用过就知道,它的很多功能都精准踩中了用户的“痛点”,尤其是这几年加的AI和实用功能,简直是“效率党”和“细节控”的福音。
(一)历史记录“大升级”:找网页再也不用“翻半天”
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周看的一篇文章、昨天打开的购物链接,今天想找却找不到了,在历史记录里翻几十页都没结果,气得想砸电脑。opera最新的历史记录功能,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它的历史记录能“按时间智能分类”,不是简单地按年月日堆在一起,而是更贴合人的记忆习惯。比如你记得是“上周三晚上看的科技新闻”,直接点对应的时间分类,就能快速缩小范围,不用再一条一条扒。更方便的是,你还能一次性选多个历史网页,把它们变成“标签岛”——就是把相关的标签页归成一组,比如把“工作文档”和“摸鱼视频”分成两个岛,切换起来一目了然,再也不会因为开了几十个标签页而眼花缭乱。
还有个“狠活”:能一键删除整个域名的记录。比如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逛过某购物网站,不用一个个删历史,只要把鼠标挪到该网站的任意一条记录上,点“删除整个域名”,这个网站的所有浏览痕迹就全没了,比“清除历史记录”精准多了。
(二)图像搜索“不绕弯”:看啥搜啥,不用打字描述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张图,想知道“这衣服在哪买”“这风景是哪个景点”,但不知道名字,打字根本没法搜,只能干着急。opera直接把Google Lens图像搜索嵌进了浏览器里,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法特别简单:对着网页上的任意图片点右键,选“使用Google Lens搜索图像”,立马就能出结果。比如看到一张好看的穿搭图,搜一下就能找到同款链接;看到一张美食图,能查出做法和餐厅地址;甚至看到一张看不懂的图表,它还能帮你分析数据。对那些“词穷”或者懒得打字的人来说,这功能简直是“救星”。
而且它还能和浏览器内置的AI配合,比如你搜完图片想了解更多背景,直接把图片发给Aria AI(opera自己的AI助手),它就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不用再跳转到其他软件。
(三)主题“会动还带声”:浏览器也能玩出“仪式感”
现在的年轻人用软件,不光要好用,还得“好看”“有个性”。opera的主题设计,把“仪式感”拉满了,最近新出的“黑曜石”和“赛博城”两款动态主题,简直是视觉盛宴。
“黑曜石”主题走的是“极简高级风”,背景是深邃的黑色纹理,像凝固的熔岩一样慢慢流动,看起来丝滑又平静。晚上加班或者看小说的时候用,眼睛不刺眼,还能让人静下心来,特别适合喜欢“低调质感”的人。
“赛博城”主题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走的是“科幻路线”:背景是动画版的未来都市,霓虹灯照着高楼,还有数字迷雾在飘,连浏览器的按键音和背景音乐都是配套的,听起来像在玩科幻游戏。这主题是opera和着名3d艺术家mitch myers合作的,这位大佬给很多知名游戏做过视觉设计,难怪质感这么好。
除了这两款,它还有上百种主题可以选,从可爱萌系到复古怀旧,甚至能自己上传图片做定制。对追求“个性化”的人来说,浏览器不再是单调的工具,反而成了彰显品味的“小细节”。
(四)视频“跳过黑科技”:广告和废话都能一键快进
“看视频先等30秒广告”“片头片尾太长不想看”,这大概是所有网友的共同烦恼。opera的实验性“视频跳过”功能,把“掌控权”还给了用户,堪称“追剧摸鱼神器”。
只要你把鼠标挪到正在看的视频上,顶部就会弹出“视频跳过”按钮,点一下就能直接跳到视频结尾。不管是片头广告、片尾彩蛋,还是视频中间的无聊片段,都能一键跳过,不用再手动拖进度条。更贴心的是,这个功能和广告拦截器不冲突——就算你没开广告拦截,也能跳过广告;想开着广告支持创作者,也能跳过自己不想看的部分,灵活性特别高。
为啥opera这么重视视频功能?因为数据预测2025年超过82%的互联网流量都来自视频,看视频已经成了上网的主要场景。除了“视频跳过”,它还有“Lucid模式”(能让模糊的视频变清晰)、“视频弹出功能”(把视频窗口单独拖出来,边看边刷网页),简直是为视频党量身定做的。
(五)AI“藏在侧边栏”:办公摸鱼都能“抄近路”
现在AI特别火,但很多人觉得“AI离自己很远”,要么不知道在哪用,要么觉得操作复杂。opera直接把AI“塞进”了浏览器侧边栏,不用下载额外软件,打开网页就能用,堪称“最接地气的AI工具”。
它的侧边栏集成了chatGpt、chatSonic这些主流AI,点一下就能弹出聊天窗口。写文案、改简历、查资料,直接问它就行。比如你看到一篇英文报道看不懂,复制粘贴给AI,一秒就能翻译成中文;想写个请假条,告诉AI你的需求,它分分钟就能生成模板。
更实用的是“AI-prompts”功能,能把网页文本变成各种形式。比如把工作汇报改成“肥皂剧对话”,摸鱼的时候看更轻松;把长篇文章提炼成“问答题”,复习的时候直接刷题;甚至能把产品介绍改成“朋友圈文案”,省得自己费脑子想。对打工人来说,这简直是“摸鱼办公两不耽误”的神器。
(六)老用户才知道的“隐藏技能”:轻量又高效
除了这些新功能,opera的“老本行”也没丢——轻量、快速、省资源,这些特点到现在还是它的核心优势。
它的安装包特别小,比chrome小一半还多,老旧电脑装了也不卡,打开速度能快5-10倍。要是你家网速慢或者流量少,开一下“opera turbo”功能,网页会自动压缩,加载速度能提升8倍,流量能省94%——这在农村或者户外没wiFi的地方,简直是“救命稻草” 。
还有些“祖传技能”现在依然好用:“鼠标手势”能少点很多次鼠标,按住右键划一下“→”前进、“←”后退、“↓”关闭页面;“opera Link”能同步书签、密码和设置,换电脑的时候不用重新配置;“wand密码管理”能自动保存和填充密码,不用再记一堆复杂密码。
对了,它还有个特别“人性化”的功能,是游戏专属浏览器opera Gx里的——“清白来世”模式。要是你担心自己突然“嘎了”,浏览记录被别人看到尴尬,开这个功能就能自动把浏览记录换成“三好学生版”,比如“如何拯救受伤的小鸟”“志愿者招募网站”,简直是社恐的“遮羞布”。
四、opera的“短板”:这些坑你得提前知道
虽然opera优点不少,但它也不是“完美神作”,有几个短板确实得说说,避免你用的时候踩坑。
第一个是“插件资源少”。和chrome比起来,opera的插件商店里的工具数量差远了。比如一些小众的办公插件、学习插件,在opera上可能找不到,得靠第三方插件来凑,用起来没那么方便。不过常用的插件比如微信、钉钉、翻译工具还是有的,普通用户基本够用,重度插件用户可能得忍忍。
第二个是“网页兼容性偶尔拉胯”。虽然它现在用的是chromium内核(和chrome一样),大多数网页都能正常打开,但有些国内的小众网站或者政务系统,可能会出现“排版错乱”“按钮点不动”的情况。这不是opera的错,主要是这些网站没针对opera做适配,遇到这种情况换个浏览器就行。
第三个是“国内认知度低”。很多人觉得“opera早就没人用了”,遇到问题想找个攻略都难,不像chrome、360浏览器,随便搜搜就有一堆教程。要是你是“技术小白”,用的时候遇到问题可能得自己琢磨半天,或者去opera的官方论坛找答案。
不过这些短板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影响不大:普通用户用不到那么多小众插件,常用网站的兼容性也没问题,而且opera的功能设计很“傻瓜式”,上手基本不用教。要是你觉得chrome太卡、国内浏览器广告太多,opera绝对值得一试。
五、总结:opera适合谁用?它的“未来牌”在哪打?
说了这么多,到底哪些人适合用opera?总结下来就三类:
第一类是“效率党”。不管是按时间分类的历史记录、能分组的标签岛,还是鼠标手势、AI助手,每一个功能都在帮你“省时间”,开几十个网页也能有条不紊,办公摸鱼都高效。
第二类是“视频\/图片爱好者”。图像搜索能帮你“看图找物”,视频跳过能帮你“避开广告”,动态主题能让你“看得开心”,这些功能精准踩中了影音爱好者的需求。
第三类是“老旧电脑用户”。它体积小、占资源少,老旧电脑装了也不卡顿,再加上opera turbo加速功能,网速慢也能流畅上网,堪称“旧电脑救星”。
至于opera的未来,核心就看“AI+全球化”这两张牌。昆仑万维已经把它当成了AI产品的“分发平台”,接下来可能会加更多AI功能,比如“AI生成网页”“AI整理浏览记录”;而它的2.9亿海外用户,会成为昆仑万维全球化的“跳板”,把AI音乐、AI短剧这些产品推向更多国家。
可能有人会问:“opera能打败chrome吗?”大概率不能,毕竟chrome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它没必要打败chrome,只要能抓住“追求效率、喜欢个性、需要AI辅助”的细分人群,就已经很成功了。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建议:要是你觉得现在用的浏览器“不好用但懒得换”,不妨试试opera,用一周就能感受到它的“贴心”——历史记录好找了,广告能跳过了,连浏览器都变得好看了。这款被低估的“老炮”浏览器,说不定能给你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