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明确一个事儿:“消费级AI终端”就是给咱们普通人日常用的、带人工智能的设备。之前咱们聊过,手机、智能音箱都算这类,但这一章要聚焦三个“明星选手”——智能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手环)、智能家居终端(比如智能灯、智能冰箱)、智能车载终端(比如车载导航、车机系统)。
这几年你肯定能感觉到,这些设备越来越“懂你”了:手表不光能看时间,还能提醒你“心率太高了,歇会儿”;家里的灯能跟着你进门自动亮,还能根据你看电影的场景调暗;开车时不用手碰手机,说一句“导航到公司”,车机就帮你搞定。这些变化不是随便来的,而是“创新”和“体验升级”的结果——简单说就是“设备更聪明,用着更舒服”。接下来咱们就一个一个拆解开,用最通俗的话讲透它们到底怎么创新、体验怎么变好的。
一、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与个性化服务的深化
先想想你身边有没有人戴智能手表或手环?可能你自己就戴了。以前这玩意儿顶多算“电子表升级版”,能记步、看消息;现在不一样了,它更像一个“戴在手上的健康小管家”,还能给你搞“专属服务”——这就是“健康监测深化”和“个性化服务深化”,也是它最核心的创新点。
1. 先搞懂:智能穿戴设备到底是啥?
简单说,就是“能穿在身上、戴在手上,还带AI功能的小设备”。常见的有三类:
- 智能手表:长得像普通手表,屏幕大一点,功能全,能打电话、测健康、连蓝牙听歌;
- 智能手环:更轻巧,一般是触摸屏+腕带,主打记步、测睡眠、看消息,价格也便宜;
- 其他小众款:比如智能眼镜(能显示导航、拍照片)、智能发带(能测睡眠质量、播放音乐)、智能戒指(能测心率、解锁手机)——但目前最普及的还是手表和手环,咱们重点聊这俩。
以前大家买它,可能就是图个“新鲜”,比如记步跟朋友比谁走得多;现在不一样了,更多人是冲着“能监测健康”“用着方便”买的——这就是体验升级的核心:从“玩具”变成“实用工具”。
2. 创新点一:健康监测“越来越准、越来越全”
这是智能穿戴设备最核心的突破。以前它只能测个“大概”,比如记步可能把你手抖也算成走路;现在不一样了,靠AI技术和更灵敏的传感器,能测得又准又全,甚至能帮你“预警健康问题”。咱们分“测什么”和“怎么测准”两部分说:
(1)能测的健康数据“越来越全”:从“记步”到“全身体检小帮手”
以前的智能手环,顶多能测记步、睡眠(分“深睡眠”“浅睡眠”)、心率;现在的智能手表,能测的东西多到你可能都想不到:
- 基础数据:心率(实时测,不是以前的“定时测”)、血氧饱和度(就是血液里的氧气含量,缺氧会头晕)、睡眠(能分清“深睡眠、浅睡眠、快速眼动睡眠”,还能测你晚上醒几次、有没有打鼾)、步数(能分清“走路、跑步、爬楼梯”,不会把手抖算成走路);
- 进阶数据:血压(部分高端手表支持,不用像传统血压计那样绑胳膊,戴着手腕就能测)、心电图(EcG,能测心脏的电活动,帮你看有没有“心律不齐”这类问题)、血糖(现在有少数手表能通过皮肤传感器测,不用扎手指抽血,虽然还在优化中,但已经很方便了);
- 特殊监测:女性生理周期(输入一次经期时间,AI能自动推算下次经期、排卵期,还会提醒“该准备卫生巾了”“排卵期到了”)、压力值(通过心率变化算你当前的压力大小,比如你加班时压力值高,手表会提醒你“深呼吸,放松一下”)、呼吸质量(晚上睡觉时测你的呼吸频率,看有没有呼吸暂停的情况)。
举个真实场景:你晚上睡觉戴着手表,早上起来打开App,能看到“昨晚深睡眠2小时、浅睡眠4小时、快速眼动1小时,醒了1次,没有打鼾”,还能看到“凌晨3点心率55次\/分,血氧98%,都在正常范围”——相当于给你做了个“夜间健康记录”,比你自己记“昨晚睡得好不好”要准确多了。
还有更实用的:比如你爬山时,海拔高了容易缺氧,手表能实时测血氧,如果低于90%,会震动提醒你“血氧偏低,放慢速度,多呼吸”;你加班时,手表测到你心率持续100次\/分以上(正常成年人静息心率60-100次\/分),会提醒你“心率偏高,可能压力太大,建议休息5分钟”——这些都是以前的穿戴设备做不到的。
(2)测得“越来越准”:靠AI和传感器“纠错”“补全”
光测得多还不够,得准才行。以前的穿戴设备测心率,可能你一运动就“飘”了,显示150次\/分,实际可能只有130次\/分;现在为啥准了?主要靠两个技术:
- 传感器更灵敏:以前的传感器只能“粗略感应”,现在用的是“ppG光学传感器”(简单说就是靠光来测血液流动),能捕捉到更细微的血液变化,比如你心跳时血液流过手腕的微小波动,都能准确捕捉到;
- AI算法“纠错补全”:就算传感器偶尔有点误差,AI也能“修正”。比如你跑步时手腕晃动,传感器可能会收到“晃动干扰信号”,AI能识别出“这是晃动,不是心跳”,把干扰去掉,只保留真实的心率数据;再比如你测睡眠时,偶尔醒了但没动,传统设备可能以为你还在睡,AI能通过心率变化(醒着时心率会比睡着时高一点)判断“你醒了”,把睡眠记录补全。
举个例子:以前你测睡眠,明明凌晨2点醒了半小时,但手环没记录,显示“全程深睡眠”;现在的手表,能通过“心率升高+轻微手腕活动”判断你醒了,在睡眠报告里写“02:00-02:30 清醒,建议减少夜间醒来次数”——这就是AI和传感器升级带来的“准”。
甚至现在有些智能手表,能跟医院的设备“对标”:比如你用手表测的心电图,能导出成pdF,拿给医生看,医生能根据这个初步判断你有没有心律不齐;你测的血压,误差能控制在“±5mmhg”以内,跟家用电子血压计的准确度差不多——这已经不是“玩具级”的监测了,而是“实用级”的健康辅助。
3. 创新点二:个性化服务“越来越懂你”,不用你“手动调”
除了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大升级是“个性化服务”——它能记住你的习惯,自动给你提供你需要的服务,不用你每次都手动设置。比如你习惯早上7点看天气,手表会每天7点自动推送天气;你经常在下午3点犯困,手表会提醒你“该起来活动5分钟,提神”。
(1)“主动提醒”:不用你记,设备帮你记
以前的穿戴设备,你不主动点App,就看不到数据;现在不一样了,它会“主动找你”,根据你的习惯和健康状况给你提醒:
- 健康提醒:比如你久坐1小时(AI通过你没怎么动判断),手表会震动提醒“该站起来走两步,预防久坐危害”;你晚上11点还没睡,手表会提醒“已过最佳入睡时间,建议11点半前睡觉”;你生理期快到了,手表会提前3天提醒“预计3天后进入经期,注意保暖”;
- 生活提醒:比如你定了早上7点的闹钟,手表会在6点55分轻微震动(比手机闹钟更温和,不会吵醒家人);你手机收到微信消息,手表会显示“xx给你发了一条消息:晚上一起吃饭?”,不用你掏手机就能看;你在超市买东西,手机放在包里,付款时手表能显示“支付宝付款码”,直接扫码付钱,不用找手机。
举个场景:你上班时专注工作,忘了时间,久坐了1小时,手表震动提醒你“久坐1小时啦,起来活动一下”;你站起来走了5分钟,手表又提醒“活动时间够啦,回到座位继续工作吧”——这种“主动提醒”比你自己记时间要方便多了,也更能坚持健康习惯。
(2)“定制化推荐”:根据你的习惯,推你喜欢的
除了提醒,AI还能根据你的习惯给你“定制推荐”,不是“千篇一律”的内容:
- 运动推荐:如果你每周一、三、五晚上跑步,AI会记住这个规律,每周一早上提醒你“今晚有跑步计划,记得穿运动鞋”;如果你跑步时心率经常超过160次\/分,AI会推荐“下次跑步可以放慢速度,把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更适合你的体能”;
- 内容推荐:如果你喜欢在通勤时听新闻,手表会在早上8点(你上班的时间)自动推送“今日早间新闻:xx市今天气温25度,地铁3号线临时停运”;如果你喜欢听轻音乐,手表会在你午休时推送“适合午休的轻音乐歌单,点击播放”;
- 健康建议:如果你连续3天睡眠不足6小时,AI会推荐“今晚建议23点前入睡,可设置22点30分的睡眠提醒,帮助你早睡”;如果你测出血氧偶尔偏低,AI会建议“最近可以多去户外散步,增加氧气摄入,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空间”。
比如你是个上班族,每天8点上班,12点午休,18点下班,手表会根据这个作息给你定制服务:早上7点推天气和新闻,12点提醒“该午休了,建议睡20分钟”,18点提醒“下班路上注意安全,今晚有小雨,记得带伞”——就像一个“专属小助理”,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
4. 体验升级:从“需要手动操作”到“无感使用”
以前用智能穿戴设备,你得经常“手动弄”:比如手动同步数据到手机App,手动设置闹钟,手动切换运动模式;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功能都是“自动的”,你几乎不用管它,就能享受服务——这就是“无感使用”,体验上的大飞跃。
比如你跑步时,不用手动点“跑步模式”,手表能通过“心率升高+步伐加快+GpS定位移动”自动判断“你在跑步”,自动切换到跑步模式,开始记录配速、距离、消耗的卡路里;你跑完步停下来,它又会自动切换回普通模式,不用你动手。
再比如你测睡眠,以前得手动点“开始睡眠监测”,现在只要你晚上戴着手表睡觉,它会自动根据“心率变慢+身体不动+时间在22点到6点之间”判断“你要睡觉了”,自动开始监测睡眠,早上你起床后,它又自动停止监测,把睡眠报告推给你——全程不用你操作,特别省心。
还有“数据同步”:以前你得打开手机App,手动点“同步”,才能看到手表上的数据;现在只要手机和手表连在同一个wi-Fi或蓝牙下,数据会自动同步,你打开App就能看到最新的健康数据,不用再等“同步中”。
这种“无感使用”的好处是:你不用花精力去“琢磨怎么用设备”,而是设备主动适应你的生活——就像你家里的灯,不用你每次都按开关,它会自动亮,你只用享受“灯亮了”的便利就行。
总结:智能穿戴设备——从“电子表”变成“手上的健康管家”
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能记步的玩具”了。它的核心创新是“健康监测更准更全”和“个性化服务更懂你”,体验升级是“从手动操作到无感使用”。以后它还会更厉害:比如能更精准地测血糖,不用扎手指;能跟医院的系统联动,你测的心电图能直接发给医生,让医生远程给你看;能根据你的健康数据推荐“个性化饮食”,比如你血压有点高,它会提醒你“今天少吃盐,推荐吃芹菜、菠菜”——总之,它会越来越像一个“戴在手上的健康小管家”,帮你盯着身体状况,让你更方便地管理健康。
二、智能家居终端:全屋智能联动与场景化控制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场景:下班回家,走到门口,门锁自动识别你的指纹打开,进门后客厅的灯自动亮,空调自动调到你喜欢的26度,智能音箱还会跟你说“欢迎回家,今天晚上想吃点什么?我可以帮你推荐菜谱”;晚上睡觉前,你说一句“我要睡觉了”,卧室的灯自动调暗,客厅的灯关掉,窗帘自动拉上,空调切换到睡眠模式——这些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现在智能家居终端能做到的“全屋智能联动”。
以前的智能家居,是“单个设备各自为战”:智能灯要手动开,智能空调要手动调,智能音箱要手动喊——现在不一样了,靠AI技术,它们能“互相配合”,还能根据你的“场景需求”自动干活,这就是“全屋智能联动”和“场景化控制”,也是智能家居终端最核心的创新和体验升级。
1. 先搞懂:智能家居终端到底包含哪些?
简单说,就是“家里能用的、带AI的智能设备”,主要分四大类:
- 控制类:智能音箱(比如小爱同学、天猫精灵,能当“控制中心”,喊一声就能控制其他设备)、智能网关(相当于“翻译官”,让不同品牌的设备能互相沟通)、智能开关(能把普通灯变成智能灯,不用换灯,只换开关);
- 环境类:智能灯(能调亮度、颜色,比如调成“阅读模式”“电影模式”)、智能空调(能自动调温、联网控制)、智能窗帘(能自动开关,比如早上7点自动拉开,让阳光叫你起床)、智能空气净化器(能自动检测pm2.5,超标了自动开);
- 生活类:智能冰箱(能识别里面的食材,提醒“鸡蛋快没了”,推荐菜谱)、智能洗衣机(能根据衣服材质自动选洗衣模式,比如“羊毛模式”“棉麻模式”)、智能电饭煲(能联网控制,你下班前用手机远程启动,到家就能吃米饭);
- 安全类:智能门锁(能指纹解锁、密码解锁、手机远程解锁,还能提醒“有人撬锁”)、智能摄像头(能实时监控家里,有人闯入会报警,还能跟手机联动,让你远程看家里的情况)、智能烟雾报警器(能检测烟雾,着火了会报警,还能联动手机给你发消息)。
以前大家买智能家居,可能就是“买个智能音箱试试”“买个智能灯玩玩”,现在更多人是“整套买”,让它们互相联动——这就是从“单个智能”到“全屋智能”的升级。
2. 创新点一:全屋智能联动——设备之间“互相帮忙”,不用你“一个个喊”
这是智能家居最核心的突破。以前的智能设备,就像“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你要开空调得喊“小爱同学,开空调”,要开灯得喊“小爱同学,开灯”,特别麻烦;现在不一样了,它们能“互相沟通”,你一个指令,多个设备一起干活——这就是“联动”。
(1)“指令联动”:一个指令,多个设备一起动
最常见的联动方式就是“一个语音指令,多个设备响应”。比如你说“小爱同学,我回来了”,家里的设备会一起做这些事:
- 智能门锁:如果你还在门口,会自动识别你的指纹解锁;
- 智能灯:客厅的灯自动打开,亮度调到50%(不刺眼);
- 智能空调:自动打开,调到你平时喜欢的温度(比如26度);
- 智能窗帘:如果是傍晚,会自动拉开一点,让光线进来;
- 智能音箱:跟你说“欢迎回家,今天天气有点热,已经帮你把空调打开了,要不要听首歌放松一下?”。
再比如你说“小爱同学,我要做饭了”,设备会联动:
- 厨房的灯自动打开;
- 抽油烟机自动打开(预防炒菜时忘了开);
- 智能冰箱:在厨房的屏幕上显示“冰箱里有番茄、鸡蛋、青椒,推荐菜谱:番茄炒蛋、青椒炒蛋”;
- 智能音箱:播放你喜欢的做饭背景音乐。
这种联动的好处是:你不用“一个个喊设备”,说一句话就能搞定多个事,特别省时间。比如你以前回家,要掏钥匙开门,进门后摸开关开灯,再找遥控器开空调,得花好几分钟;现在只要说一句话,所有事都自动搞定,进门就能享受到舒服的环境。
(2)“条件联动”:满足某个条件,设备自动联动
比如你设置了“条件联动规则”:“每天早上7点,如果卧室光线低于500lux(勒克斯,衡量光线亮度的单位),就自动拉开窗帘、打开卧室灯10%亮度”——到了早上7点,AI会自动检测卧室光线,如果光线暗(比如阴天),就会让窗帘和灯一起行动,用自然光线或柔和的灯光叫你起床,不用你定闹钟,也不会被突然的强光晃醒。
再举几个实用的“条件联动”场景:
- 安全联动:“如果智能摄像头检测到家里有人闯入(条件),就自动触发智能门锁反锁、智能音箱发出警报声、手机收到报警消息”——就算你不在家,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家里有异常,还能通过手机远程看摄像头画面,判断情况;
- 环境联动:“如果智能空气净化器检测到pm2.5超过100(条件),就自动打开客厅窗户(如果外面pm2.5低)、关闭卧室门(防止污染扩散)、调高净化器风速”——不用你盯着pm2.5数据,设备会自动处理,帮你保持室内空气干净;
- 生活联动:“如果智能洗衣机检测到洗衣完成(条件),就自动通知智能音箱提醒你‘衣服洗好啦,记得晾衣服’、打开阳台灯(如果是晚上)”——你不用时不时去看洗衣机有没有洗完,设备会主动提醒你,还能帮你照亮阳台,方便晾衣服。
这种“条件联动”才是“全屋智能”的核心——设备不再是“被动等你指挥”,而是“主动观察环境、判断需求”,帮你提前搞定事。就像家里有个“隐形管家”,不用你说,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拉窗帘、什么时候该开净化器。
(3)“跨品牌联动”:不同牌子的设备也能一起干活,不用“绑定一个品牌”
以前的智能家居有个大麻烦:“同品牌才认,不同品牌不搭理”。比如你买了小米的智能音箱,想控制美的的智能空调,根本连不上;你用华为的手机,想让格力的智能灯和小米的智能窗帘一起联动,更是不可能——得下载好几个App,分别控制,特别麻烦。
但现在不一样了,“跨品牌联动”成了趋势。比如国内的“鸿蒙智联”“米家生态链”“美的美居”这些平台,开始互相开放;国际上有“matter协议”(一种统一的智能设备连接标准),苹果、谷歌、亚马逊都支持。这就像大家都学会了“通用语言”,不管是哪个品牌的设备,都能互相“沟通”。
举个例子:你家里有小米的智能音箱、美的的智能空调、格力的智能灯、华为的智能手表——以前这些设备“互不认识”,现在通过“matter协议”,它们能在同一个App里管理:
- 你说“小爱同学,我要睡觉了”,小米音箱会同时指挥格力的灯关掉、美的的空调调到睡眠模式;
- 你的华为手表检测到你睡着了,会把“已入睡”的信号发给小米音箱,音箱再指挥智能窗帘拉严、智能摄像头关闭(避免打扰你休息)。
这种跨品牌联动的好处是:你不用为了“设备能联动”,硬着头皮买一整套同品牌的东西。比如你觉得小米的音箱音质好,就买小米的;觉得美的的空调制冷快,就买美的的;觉得格力的灯颜值高,就买格力的——它们能一起干活,不用你在多个App之间来回切换。
3. 创新点二:场景化控制——“到什么场景,设备自动做什么事”
除了“设备互相联动”,智能家居的另一个大创新是“场景化控制”——它能根据你的“生活场景”(比如“回家、做饭、睡觉、离家”),自动调整设备状态,不用你每次都手动设置。简单说就是“你不用管设备该怎么调,只要告诉它你要进入哪个场景,它就帮你搞定”。
(1)常见的“预设场景”:覆盖你一天的生活
现在的智能家居App里,都会预设一些常见场景,你不用自己设置,直接用就行,比如:
- “离家场景”:你出门时点击这个场景,设备会自动做:关闭所有灯、关闭空调\/净化器\/洗衣机(如果没在工作)、智能门锁反锁、智能摄像头打开(监控家里)、智能窗帘拉严(防止灰尘进来);
- “回家场景”:你进门时触发,设备会做:打开客厅灯(亮度50%)、打开空调(26度)、打开窗帘(如果是白天)、关闭摄像头(保护隐私);
- “观影场景”:你想看电影时触发,设备会做:关闭客厅主灯、打开氛围灯(暗黄色,不刺眼)、拉严窗帘(让画面更清晰)、调高智能电视音量、关闭空调风速(避免噪音);
- “睡眠场景”:你睡觉时触发,设备会做:关闭所有灯(除了卧室小夜灯,亮度10%)、空调调到睡眠模式(比如27度,后半夜自动升温1度)、窗帘拉严、智能音箱静音(避免消息提醒吵醒你);
- “阅读场景”:你看书时触发,设备会做:打开书桌灯(亮度80%,白光)、关闭客厅其他灯、空调调至25度、降低智能音箱音量(如果在播放音乐)。
这些预设场景就像“现成的模板”,你不用花时间琢磨“灯该开多少亮度、空调该调多少度”,直接用就行。比如你想看电影,不用手动关主灯、开氛围灯、拉窗帘,点一下“观影场景”,所有设备都会自动调整,你直接坐下看就行。
(2)“自定义场景”:根据你的习惯,打造“专属场景”
预设场景可能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比如你喜欢“睡前听半小时白噪音”,预设场景里没有——这时候就能“自定义场景”,自己设置“触发条件”和“设备动作”。
举个例子,你想设置“睡前白噪音场景”,可以这么弄:
- 触发条件:每天晚上10点,或者你说“小爱同学,睡前模式”;
- 设备动作:卧室灯调到10%亮度(暖光)、空调调到26度(睡眠模式)、智能音箱播放白噪音(雨声)、30分钟后自动关闭白噪音和卧室灯。
再比如你是个宝妈,想设置“宝宝喂奶场景”,可以这么弄:
- 触发条件:你点击手机App里的“喂奶场景”按钮;
- 设备动作:卧室灯调到5%亮度(避免晃醒宝宝)、智能音箱播放轻柔的摇篮曲(音量最小)、空调调到27度(避免宝宝着凉)、1小时后自动提醒“喂奶时间快到了,记得拍嗝”。
这种自定义场景的好处是:完全贴合你的生活习惯,不管你有什么特殊需求,都能满足。比如你喜欢熬夜工作,能设置“熬夜工作场景”:打开书桌灯、关闭其他灯、空调调至24度、音箱播放轻音乐;你家有老人,能设置“老人起夜场景”:晚上老人下床时,智能地垫检测到压力,自动打开卧室到卫生间的小夜灯(亮度5%),避免老人摔倒。
(3)“无感场景触发”:不用你点按钮、说指令,设备自动判断场景
比“手动触发场景”更智能的是“无感触发”——设备能通过传感器和AI,自动判断你当前处于哪个场景,然后自动触发对应的控制,不用你做任何操作。
比如:
- 你下班回家,走到门口,智能门锁通过指纹识别“是主人回来了”,自动触发“回家场景”——开门、开灯、开空调,不用你说“我回来了”,也不用点按钮;
- 你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智能摄像头通过“人体姿态识别”判断你“在看电视”,自动触发“观影场景”——关主灯、开氛围灯、调电视音量,不用你手动设置;
- 你晚上躺在床上,智能床垫通过“压力感应”判断你“准备睡觉了”,自动触发“睡眠场景”——关灯、开空调睡眠模式、播放白噪音,不用你点App。
这种“无感触发”才是智能家居的“终极体验”——你不用再“跟设备互动”,设备会主动“理解你的行为”,提前帮你调整好环境。就像你家里有个“特别懂你的管家”,不用你说,就知道你现在想做什么,然后把一切都准备好。
4. 体验升级:从“控制设备”到“享受生活”
以前用智能家居,你得花时间“研究怎么控制设备”:怎么连蓝牙、怎么设置联动、怎么调场景——体验更像“玩技术”;现在不一样了,操作越来越简单,甚至不用操作,设备会主动适应你,你只用“享受生活”就行。
比如以前你想让灯和空调联动,得打开App,一步步设置“如果灯开了,就开空调”;现在你只要说“小爱同学,帮我设置回家场景,进门开灯开空调”,AI就会自动帮你完成设置,不用你手动点;以前你得记着“出门要关灯、关空调、反锁门”,现在只要触发“离家场景”,所有事都自动搞定,不用你反复检查。
还有“老人和小孩也能用”:以前的智能家居操作复杂,老人不会连蓝牙、不会设置场景;现在不一样了,老人只要说“小爱同学,开客厅灯”“小爱同学,我要睡觉了”,就能控制所有设备,不用学复杂的操作;小孩也能通过语音控制音箱放儿歌、开台灯,不用麻烦大人。
简单说,智能家居的体验升级,就是“把复杂的技术藏在后面,把简单的享受留给用户”——你不用懂AI怎么工作、设备怎么联动,只要知道“我想回家”“我想看电影”“我想睡觉”,设备就会帮你搞定一切。
三、智能车载终端:自动驾驶与车载交互系统的演进
你开车时有没有过这些麻烦:找路时要低头看手机导航,特别危险;想换首歌,得手忙脚乱地摸手机;堵车时盯着前方,累得眼睛发酸——现在的智能车载终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
“智能车载终端”简单说就是“装在汽车上的AI设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自动驾驶系统”(帮你开车,比如自动跟车、自动刹车),二是“车载交互系统”(帮你操作汽车功能,比如语音控制导航、音乐)。这几年它的创新特别快,从“只能听音乐、看导航”,变成了“能帮你开车、能跟你聊天”,体验升级不是一点半点。
1. 先搞懂:智能车载终端到底有哪些?
以前的车载设备,就是“收音机+cd机”,最多加个“车载导航”(还得手动输入地址,地图还经常过期);现在的智能车载终端,功能要丰富得多,主要分两类:
- 车载交互系统:比如特斯拉的“车载大屏”、比亚迪的“diLink系统”、华为的“鸿蒙车机”——它们像“汽车的大脑”,能控制导航、音乐、空调、车窗,还能跟手机联动,比如把手机上的歌同步到车机上;
- 自动驾驶相关设备:比如摄像头(装在车头、车尾、侧面,帮汽车“看”周围环境)、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帮汽车“测”距离,比如前面有车,能测离多远)、自动驾驶芯片(处理摄像头和雷达收集的数据,判断该加速还是刹车)。
简单说,车载交互系统负责“让你用着方便”,自动驾驶设备负责“让你开着安全、省心”——两者结合,就是现在的智能车载终端。
2. 创新点一:自动驾驶——从“辅助开车”到“帮你开一段”
这是智能车载终端最受关注的创新。以前开车全靠你自己,踩油门、刹车、打方向都得手动;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帮你做一部分工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帮你开一段”,让开车更安全、更轻松。
咱们得先明确:目前的自动驾驶还没到“完全不用人管”的地步(比如你坐上车,说“去公司”,汽车就自己开过去),大部分是“辅助驾驶”,也就是“帮你做一些简单的事,你还得盯着路况”。主要分三个级别,咱们用大白话解释:
(1)L2级辅助驾驶:“帮你踩油门、刹车、打方向,但你得盯着”
这是目前最普及的级别,很多15万以上的车都有,比如特斯拉的“Autopilot”、比亚迪的“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它能帮你做两件核心事:
- Acc自适应巡航:你设置好速度(比如100km\/h)和跟车距离(比如“远、中、近”),汽车会自动保持这个速度,前面有车时,会自动减速,跟前面的车保持你设置的距离;前面的车加速,它也会跟着加速,不用你一直踩油门和刹车——特别适合在高速上用,不用脚一直累着。
- 车道保持辅助:汽车通过车头的摄像头“看”路上的车道线(白色或黄色的线),如果发现你快开出车道了(比如你没打转向灯就偏离方向),会自动轻微打方向,把车拉回车道中间,不用你一直紧绷着方向盘——避免你走神时车跑偏。
除了这两个核心功能,很多L2级辅助驾驶还有“自动刹车”(比如前面突然出现行人,你没反应过来,汽车会自动刹车)、“自动泊车”(你找到车位后,汽车会自动打方向、调整位置,帮你把车停进车位,不用你手动倒)。
举个高速场景:你开着车,打开L2级辅助驾驶,设置速度120km\/h、跟车距离“中”——汽车会自动保持120km\/h,前面有车时,会自动减速到跟前面车一样的速度,保持30米左右的距离;如果前面的车变道走了,它会自动加速回120km\/h;如果你不小心打了点方向盘,快压到车道线了,它会自动把方向拉回来——你不用踩油门刹车,也不用一直用力握方向盘,只要盯着路况就行,比手动开车轻松多了。
但一定要注意:L2级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你还得集中注意力,不能玩手机、不能睡觉——如果汽车检测到你长时间没握方向盘(比如你把手放开超过10秒),会发出警报,甚至自动减速,直到你重新握方向盘。
(2)L2+级辅助驾驶:“能帮你变道、上下高速,更智能一点”
比L2级更高级一点的是L2+级,比如特斯拉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小鹏的“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它在L2级的基础上,多了“自动变道”和“自动上下高速”的功能:
- 自动变道:你打开导航,设置好目的地,汽车会根据导航路线自动变道。比如导航提示“前方500米靠右变道下高速”,汽车会先观察右边车道有没有车,如果没车,会自动打转向灯、变道到右车道,不用你手动打方向;如果右边车道有车,会等车过去后再变道。
- 自动上下高速:你从收费站上高速后,打开L2+级辅助驾驶,汽车会自动驶入主车道,跟车行驶;到了下高速的出口,会自动变道到出口车道,然后减速驶出高速,不用你手动操作变道——特别适合跑长途,不用一直盯着导航看什么时候该变道。
举个长途场景:你从北京开车去上海,打开小鹏NGp——上高速后,汽车会自动保持在车道中间,跟前面的车保持距离;导航提示“前方2公里靠左变道,超越慢车”,汽车会观察左车道,没车的话自动变道超车,超完后再变回原车道;快到上海收费站时,汽车会自动变道到出口车道,减速到40km\/h,帮你驶出高速——整个过程中,你只用偶尔握一下方向盘,不用频繁变道、踩油门刹车,长途开车没那么累了。
但还是要提醒:L2+级也不是“完全自动驾驶”,遇到复杂路况(比如高速上有施工、有突发事故),汽车会提醒你“请接管车辆”,你得立刻手动开车,不能依赖设备。
(3)L3级自动驾驶:“特定场景下,你可以不用盯着,但得随时准备接管”
目前L3级自动驾驶还没大规模普及,只有少数车型(比如奔驰dRIVE pILot)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比如德国、中国部分城市)能用,而且只能在“高速拥堵场景”下用——简单说就是“在高速上堵车时,汽车能自己开,你可以不用盯着,但如果堵车缓解了,得立刻接管”。
比如你在高速上遇到堵车,车速只有20km\/h,打开L3级自动驾驶——汽车会自动跟前面的车走,前面的车停它也停,前面的车走它也走,还能自动打方向保持在车道中间;这时候你可以不用握方向盘,甚至可以看一下手机(但不能睡觉),汽车会实时监测路况;如果堵车缓解,车速超过60km\/h,汽车会提醒你“请接管车辆”,你得立刻握方向盘,手动开车。
L3级的核心是“汽车在特定场景下负责安全”,但目前因为法规、技术还没完全成熟,所以普及得慢——估计再过几年,会有更多车型支持L3级,到时候堵车时你就能更轻松了。
3. 创新点二:车载交互系统——从“手动操作”到“语音控制、手机联动”,开车更安全方便
以前开车想调个空调、换首歌,都得低头找按钮、摸屏幕,眼睛离开路面哪怕1秒,都可能有危险;现在的车载交互系统完全不一样了——靠语音就能控制大部分功能,还能跟手机无缝联动,手不用离开方向盘、眼睛不用离开路面,开车时操作设备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这部分咱们重点聊“语音控制升级”和“手机车机联动”,这两个是最影响开车体验的创新。
(1)语音控制:从“喊半天没反应”到“像跟人聊天一样顺畅”
以前的车载语音,简直是“鸡肋”——你得说固定的指令,比如必须说“打开空调”,说“把空调开一下”它就听不懂;识别还慢,喊完得等好几秒才有反应;稍微有噪音(比如开窗、听歌),它就“听不清”了。现在的车载语音,靠AI技术的升级,已经变成了“开车时的好帮手”,主要有三个大变化:
- 指令不用“死板”,怎么说都能懂:以前得记“标准答案”,现在能“理解你的意思”。比如你想调空调,说“有点热”“把温度降两度”“空调开低一点”,它都能听懂,不用非得说“打开空调制冷模式,温度调低至24度”;你想导航,说“去最近的咖啡店”“找个能停车的川菜馆”“导航到xx商场,避开拥堵”,它也能精准响应,不用你手动输入地址。
举个例子:你开车时觉得冷,随口说“怎么有点冷啊”,车载语音会回应“已将空调温度调高至26度,需要再调高吗?”,不用你说固定指令,像跟副驾聊天一样自然;你想换歌,说“换首周杰伦的歌”“这首不好听,下一首”“放首适合开车的歌”,它都能准确执行,不会因为你说法不一样就“罢工”。
- 能“连续对话”,不用反复喊“唤醒词”:以前每次发指令都得先喊唤醒词(比如“你好,xx”),想调空调又想导航,得说“你好,xx,打开空调”“你好,xx,导航到公司”,特别麻烦;现在支持“连续对话”,喊一次唤醒词就能说多个指令。
比如你喊“你好,小迪”(比亚迪的车载唤醒词),然后说“打开空调25度,再导航到人民广场,顺便放首歌”,它会依次执行:先调空调,再设置导航,最后播放音乐,中间不用你再喊唤醒词;甚至你还能跟它“聊两句”,比如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它回答后,你接着问“那用不用带伞”,它也能继续回应,不用重新唤醒。
- “抗噪音能力”变强,再吵也能听清:以前开车开窗、听歌、或者车上人多说话,车载语音就“听不清”指令了;现在的AI语音能“过滤噪音”,只认你的指令。比如你开着窗,车速100km\/h,风噪很大,你喊“你好,小p(小鹏的车载唤醒词),关闭车窗”,它照样能准确识别,不会被风噪干扰;车上朋友聊天时,你说“导航到下一个服务区”,它也能区分出“这是指令”和“朋友的聊天内容”,不会误操作。
现在的车载语音,核心是“让你开车时不用动手动眼”,所有跟车机相关的操作,靠嘴说就行——这不仅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能减少因为手动操作导致的交通事故。
(2)手机车机联动:手机上的东西,车机上直接用,不用“重复操作”
以前手机和车机是“两个独立的设备”:你在手机上设好的导航,得在车机上重新输入一次;手机上下载的歌,得用蓝牙连车机才能放;手机收到微信消息,想在车机上看,还得手动连数据线——特别麻烦。现在的“手机车机联动”,能让手机和车机“共享数据”,手机上的东西直接同步到车机上,不用反复操作,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联动方式:
- “投屏联动”:手机屏幕“投”到车机上,操作车机就像操作手机:最常见的是苹果的“carplay”和安卓的“carlife”,还有国产车企自己做的联动(比如华为的“hicar”、小米的“carwith”)。你用数据线或无线连接手机和车机后,车机屏幕上会显示手机的界面,你在车机上就能操作手机里的App。
比如你手机上用高德地图设好了“回家”的导航,连接carplay后,车机屏幕会直接显示这个导航路线,不用你在车机上重新搜;你手机上的微信收到消息,车机会自动读给你听,你说“回复‘马上到’”,车机就会帮你在微信上发消息,不用你看手机;你手机上下载的网易云音乐歌单,在车机上也能直接播放,不用重新登录账号。
这种联动的好处是“不用适应新界面”:如果你平时习惯用手机上的导航和音乐App,连上车机后不用学怎么用车机版App,直接用熟悉的手机App就行,上手特别快。
- “账号联动”:手机和车机用同一个账号,数据自动同步:现在很多车企的车机系统,支持跟手机App用同一个账号登录,登录后,手机上的设置、数据会自动同步到车机上,不用手动传输。
比如你在手机上的“比亚迪汽车App”里,设置了“常用地址”(公司、家、父母家),登录车机的比亚迪系统后,车机导航里会自动出现这些地址,你直接点“去公司”就能导航,不用重新输入;你在手机App里预约了“车辆保养”,车机会提醒你“距离保养还有500公里,已为你预约xx4S店,需要修改时间吗?”;甚至你手机上的联系人,也会同步到车机上,你在车机上直接说“打电话给妈妈”,就能拨通,不用手动存号码。
更方便的是“远程控制”:你不用在车里,也能通过手机App控制车机和汽车功能。比如你早上出门前,在手机上点“远程启动空调”,车机会控制空调打开,调到你喜欢的温度,等你上车时,车里已经不冷不热了;你忘了车停在哪,在手机App上点“寻车”,车机会控制汽车鸣笛、闪灯,帮你找到车;甚至你忘了锁车,在手机上点“远程锁车”,车机就会控制门锁锁上,不用你跑回停车场检查。
(3)车机屏幕和操作:从“小屏幕、难操作”到“大屏幕、像用平板一样顺手”
除了语音和联动,车机的“硬件”也在升级,最明显的是屏幕和操作体验:以前的车机屏幕很小(大多是7-8英寸),分辨率低,字看不清楚;操作起来很卡顿,点一下要等半天才有反应;界面设计混乱,想找个功能得翻好几页。现在的车机屏幕,完全是“平板级”的体验:
- 屏幕更大、更清晰:现在很多车型的车机屏幕都是10英寸以上,甚至有“双联屏”(仪表盘和车机屏连在一起,比如奔驰、比亚迪)、“三联屏”(仪表盘+中控屏+副驾娱乐屏,比如理想、小鹏),屏幕大了,看导航、看歌词更清楚,不用眯着眼。分辨率也高,像手机屏幕一样细腻,不会有“颗粒感”。
- 操作更流畅:以前的车机芯片性能差,操作卡顿,现在用的是跟手机一样的高性能芯片(比如高通骁龙8155芯片),打开导航、切换音乐、打开App,都是“秒开”,不会卡顿;支持“触屏手势操作”,比如滑动调音量、捏合缩放导航地图,跟用手机、平板一样顺手,不用再按物理按钮。
- 功能更丰富:现在的车机不只是“导航+音乐”,还能像平板一样装App,比如你能在车机上装“爱奇艺”“腾讯视频”,停车时副驾能看电影;能装“抖音”,休息时刷短视频;甚至能装“美团”,在车机上点外卖,设置“送到停车场”,不用拿手机操作。部分车机还支持“车机游戏”,比如连接手柄玩赛车游戏,停车时能打发时间。
4. 智能车载终端的体验升级:从“工具”到“移动的智能空间”
以前的车载设备,只是“开车时的辅助工具”,能导航、能听歌就行;现在的智能车载终端,已经变成了“移动的智能空间”——它不只是帮你开车、操作功能,还能满足你在车里的各种需求,让开车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舒适的体验”。
比如你堵车时,车载语音会跟你聊天解闷,说“前方拥堵预计20分钟,要不要听个笑话?”;你饿了,它会推荐“前方3公里有你常去的汉堡店,需要导航过去吗?”;你带孩子出门,副驾屏幕能放动画片,孩子不吵闹,你能专心开车;甚至你在车里等人时,能用车机刷视频、玩游戏、处理工作消息,不用一直拿着手机。
更重要的是“安全体验”的升级:自动驾驶辅助能帮你避免因为走神、反应慢导致的事故;语音控制让你不用低头操作,眼睛一直盯着路面;手机远程控制让你不用操心“没锁车、没开空调”的问题——这些升级,让开车变得更安全、更轻松。
总结:消费级AI终端——让“智能”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本文聊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终端、智能车载终端,都是咱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消费级AI终端。它们的创新和体验升级,核心都是“更懂你、更方便、更安全”:
智能穿戴设备从“电子表”变成了“手上的健康管家”,能精准监测你的健康数据,还能根据你的习惯主动提醒,让你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智能家居终端从“单个智能设备”变成了“全屋联动的智能空间”,设备之间互相配合,能根据你的生活场景自动调整,让你不用再“跟设备较劲”,只用享受生活;
智能车载终端从“简单的导航音乐工具”变成了“移动的智能助手”,能帮你开车、用语音控制一切,还能跟手机无缝联动,让开车变得更安全、更轻松。
以后的消费级AI终端,会越来越“无感融入”我们的生活——可能智能穿戴设备能直接测血糖,不用扎手指;智能家居能根据你的心情调整环境,你开心时开亮灯、放欢快的歌,你难过时调暗灯、放舒缓的音乐;智能车载终端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你上车后只要说目的地,就能躺着休息、看电影。
说到底,消费级AI终端的发展,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智能服务于人”——不管是监测健康、管理家庭,还是开车出行,都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