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总说“这人智商高”“那人智商120”,那你有没有想过,AI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智商”?要是有的话,又该咋算呢?能不能跟说人一样,说“这个AI智商120,比人还聪明”?其实啊,AI的“智商”跟咱们人类的智商压根不是一回事,真没法这么比。这一章就用大白话跟你掰扯掰扯,AI的“智商”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先搞懂核心疑问:AI的“智商”能跟人比吗?
生活里,咱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常常用“智商(Iq)”这个词。比如考试成绩好,大家可能会说“这孩子智商高”;遇到复杂问题能快速解决,也会觉得“这人智商在线”。而且人类的智商有统一的衡量方式,最后能得出一个具体的分数,像100左右是平均水平,120就算比较优秀了。
那AI呢?现在AI到处都是,语音助手能跟你聊天,推荐算法能给你推喜欢的视频,图像识别能认出照片里的人。这么看来,AI好像也挺“聪明”的,那它的“智商”该咋定义、咋计算?是不是也能整个分数,比如给chatGpt打个130,给计算器打个60?
答案很明确:不能。AI的“智商”和人类的智商完全是两套逻辑,根本没法放在一起比。人类的智商是一种综合能力,能应对各种不同的事儿;但AI的“智商”特别“偏科”,只在特定领域有用。所以千万别再问“AI智商多少,比人聪明吗”这种问题了,问出口就说明还没搞懂AI“智商”的本质。
二、AI“智商”咋衡量?看任务,不看分数
人类智商靠考试得分数,AI“智商”可没这一套。它的衡量标准特别实在,就看它能不能把该干的活儿干好,而且不同任务有不同的评判办法,没有统一的“AI智商分数表”。具体来说,主要看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例子,一看就懂。
(一)核心标准:能不能完成任务
对AI来说,“聪明”的第一标准就是“能把活儿干完、干明白”。不管是语音识别、推荐商品,还是识别图片,只要能顺利完成对应的任务,那它的“智商”在这个领域就算过关;要是任务都完不成,再吹得天花乱坠也没用。
例子1:语音识别AI的“智商”——看准确率
咱们平时用的语音转文字功能,比如微信发语音时的“转文字”,或者输入法里的语音输入,背后都是语音识别AI在工作。衡量这个AI“智商”高不高,不用搞复杂测试,就看它转文字的准确率。
比如你说一段话,AI能把95%的内容准确转成文字,只有个别词出错;另一个AI只能转对90%,还经常把“吃饭”转成“吃放”、“上班”转成“上斑”。那很明显,准确率95%的AI,在语音识别这件事上“智商更高”。
为啥看准确率?因为语音识别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声音变成正确的文字”,准确率越高,说明它越能理解人类的语音,越能完成核心任务。要是准确率低,你说十句话它错五句,那这个AI基本没法用,自然算不上“聪明”。
例子2:推荐算法的“智商”——看点击率
你刷短视频时,平台总给你推你喜欢的内容;逛购物App时,首页总出现你可能想买的东西,这些都是推荐算法在“发力”。衡量推荐算法的“智商”,关键就看它推荐的东西你愿不愿意点、愿不愿意买。
比如有两个推荐算法A和b。算法A给你推的视频,你十有八九会点进去看,甚至看完还想刷下一个;推的商品,你看着觉得“正好需要”,时不时就会下单。算法b呢?推的视频要么是你不感兴趣的领域,要么是画质差的内容,你划两下就跳过;推的商品要么太贵,要么根本不是你需要的,看都不想看。
这时候,算法A的“点击率”(用户点击推荐内容的比例)肯定比算法b高,那算法A的“智商”就更高。因为推荐算法的核心任务是“找到用户喜欢的内容或商品”,点击率高,说明它更懂你的需求,完成任务的能力更强。
(二)重要标准:能不能适应变化
光能完成固定任务还不够,要是遇到一点变化就“懵圈”,那AI的“智商”也不算高。真正“聪明”的AI,在任务场景变了之后,还能准确完成工作,也就是能“适应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图像识别里的“识别猫”。假设一个AI平时训练时,看的都是“正常的猫”——比如不戴任何装饰、成年的家猫,它能准确认出来。但现实里的猫千奇百怪:有的猫戴了小帽子,有的猫是刚出生的小猫崽,有的猫还穿了小衣服,还有的猫毛发颜色特别罕见。
要是这个AI遇到“戴帽子的猫”就认不出来,说“这不是猫”;看到小猫崽也犹豫,说“这可能是别的小动物”,那它的“智商”就不行。反之,要是不管猫戴不戴帽子、是大是小、穿不穿衣服,它都能准确说“这是猫”,那就说明它能适应不同场景下的变化,“智商”更高。
为啥这个标准重要?因为现实世界里没有“一成不变的任务”。比如语音识别,你平时说话可能很清楚,但感冒时声音沙哑,或者在嘈杂的菜市场说话,AI要是只能识别你清晰的声音,一遇到杂音或声音变化就出错,那它在实际生活里根本不好用。能适应变化,才说明AI的能力更“抗打”。
(三)基础标准:能不能少犯错
不管干啥活儿,犯错少的肯定比犯错多的“靠谱”,AI也一样。“少犯错”是衡量AI“智商”的基础标准,尤其是在那些对准确性要求高的任务里,比如写文章、做数据分析、识别危险品等。
就说AI写文章吧。现在有很多AI能帮人写文案、写报告、写小说。衡量这些AI“智商”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看它写出来的内容里有没有错。比如有没有错别字?“的、地、得”用得对不对?句子是不是通顺?逻辑有没有问题?
比如AI A写的文章,从头到尾没一个错别字,句子通顺,逻辑也清晰——说“夏天适合去海边”,后面能接着说“海边能吹海风、踩沙滩,还能游泳”,前后能对上。AI b写的文章,时不时出现“夏夫”“海宾”这种错别字,句子还经常不通顺,比如“夏天适合去海边,因为冬天很冷”,逻辑完全混乱。那很明显,AI A犯错少,“智商”更高。
再比如AI做数据分析。要是AI处理数据时,经常算错数字,或者把“销售额”和“利润”搞混,得出的结论都是错的,那这个AI根本没法用。少犯错,才能保证AI输出的结果有价值,这是“聪明”的基本要求。
三、为啥AI“智商”不能跟人类智商比?差在“通用”和“专用”
很多人总喜欢把AI“智商”和人类智商放一起比,觉得“AI能写文章,比小学生聪明”“AI算得快,比大人智商高”,其实这都是误解。之所以不能比,核心原因是:人类智商是“通用能力”,AI“智商”是“专用能力”,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聪明”。
(一)人类智商:啥都能干的“万能选手”
咱们人类的智商,是一种综合的、通用的能力。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既能算数,又能画画,还能聊天、做饭、修家电;就算是小学生,也能同时完成“算数学题、背语文课文、画简笔画、跟同学玩游戏”这些不同的任务。
比如你早上起来,先算一下“今天带多少钱够花”(算数能力),然后给家人留一张纸条,写清楚“中午的菜在冰箱里”(文字表达能力),出门后遇到邻居,能跟人家打招呼聊天(沟通能力),到公司后,还能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审美和设计能力)。这些完全不同的任务,你都能应对,这就是人类智商的“通用性”——不局限于某一件事,能处理各种场景。
而且人类的学习能力也很强,比如你之前不会修电脑,看了教程之后慢慢就会了;之前不会做蛋糕,跟着学几次也能上手。这种“学新东西、跨领域做事”的能力,是人类智商的关键特点。
(二)AI“智商”:只干一件事的“偏科选手”
AI就不一样了,它的“智商”特别“偏科”,只能干某一件特定的事,在这件事之外,它可能比三岁小孩还“笨”。简单说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但换个领域就“歇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hatGpt和计算器。chatGpt是现在很火的AI,能写文章、聊八卦、回答各种问题,看起来特别“聪明”。但要是让它算一道数学题,比如“x6789”,它很可能算错——要么结果差得远,要么中间步骤出错。你想啊,这么简单的乘法,小学生只要认真算都能算对,但chatGpt就不行,因为它的“智商”主要集中在“语言处理”上,算数不是它的强项。
反过来,计算器也是一种简单的AI,它算“x6789”那叫一个快、一个准,几秒钟就能出结果,而且绝对不会错。但你要是让计算器写一篇短文,比如“我的周末生活”,它根本做不到——屏幕上只能显示数字,连文字都打不出来,更别说写文章了。因为计算器的“智商”只在“算数”上,语言表达跟它没关系。
再比如语音识别AI,能准确把声音转成文字,但你让它识别图片里的动物,它就“瞎了”;推荐算法能给你推喜欢的视频,但你让它算“三角形的面积”,它也“懵了”。每个AI都只在自己的“专属领域”里有用,一旦跨领域,就成了“低能儿”。
(三)再举个例子:AI和人类处理“多任务”的区别
咱们再拿一个具体场景对比,就能更清楚两者的差别。比如让一个人和一个AI团队(包含语音识别AI、推荐算法、图像识别AI)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 把一段录音转成文字;
2. 根据转成的文字内容,推荐相关的书籍;
3. 识别文字里提到的“小狗”照片,确认是不是小狗。
人类来做:首先,认真听录音,把内容转成文字(虽然可能比AI慢,但能完成);然后,根据文字里的主题(比如文字里说“喜欢科幻故事”),推荐《三体》《星际穿越》等科幻书;最后,看一下小狗的照片,马上就能确认“这是小狗”。三个不同的任务,人类一个人就能搞定。
AI团队来做:得让三个不同的AI分别干活——语音识别AI负责转文字,推荐算法负责推书,图像识别AI负责认小狗。要是让语音识别AI去推书,它根本不知道该推啥;让推荐算法去认小狗,它也认不出来。每个AI只能干自己的活儿,没法像人类一样“一专多能”。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人类智商是“通用的、综合的”,AI“智商”是“专用的、单一的”。既然类型都不一样,那肯定没法用人类的智商标准去衡量AI,更不能说“AI智商多少,比人聪明”。
四、本文小结:别纠结分数,看AI能不能干好活儿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AI的“智商”,你只要记住一句话:别纠结它有没有“智商分数”,也别拿人类的智商标准去比,就看它能不能把该干的事做好。
比如你用语音助手,就看它能不能准确理解你的指令,比如你说“打开空调”,它能不能马上执行,而不是答非所问;你用购物App的推荐功能,就看它推的商品是不是你需要的,能不能帮你节省找东西的时间;你用AI写文案,就看它写的内容有没有错、逻辑通不通顺,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
只要AI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准确率高、能适应变化、少犯错,那它就是一个“聪明”的好AI。要是一个AI连自己该干的事都干不好,就算有人给它评个“智商150”,那也没啥用。
所以以后再聊到AI“智商”,别再问“它智商多少”,而是问“它能干好啥活儿”。这样想,你就彻底搞懂AI“智商”的本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