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我们每天刷视频、发消息、用AI工具,背后都离不开“数据在快速流动”。而让数据能像“光速”一样传输的关键硬件,就是光模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它却是从日常上网到AI大模型运行的“隐形功臣”。接下来,我们就用大白话拆解光模块——它到底是啥、有哪些核心类型、在不同场景里怎么用,尤其是在AI时代为啥变得越来越重要,还会结合中际旭创这样的行业代表举例,让大家彻底搞懂这个“数据传输神器”。
一、先搞基础:光模块到底是个啥?为啥不能没有它?
要理解光模块,得先从“数据怎么传”说起。我们平时用的手机、电脑,处理数据时用的是“电信号”——就像家里的电线传电一样,数据靠电流的强弱变化来携带。但电信号有个大问题:传不远、速度慢,还容易受干扰。比如用普通网线传数据,最多几百米就会“信号衰减”,数据变得断断续续;要是想传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电信号根本撑不住。
这时候就需要光模块来“救场”。光模块的核心作用,就是做“信号转换器”和“传输器”:先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靠激光或LEd发光来携带数据,就像用手电筒的光传递信息),再通过光纤(类似特制的“光导管”)把光信号传出去;等传到目的地后,再把光信号转回电信号,让手机、电脑、服务器能识别。
打个比方:如果把数据比作“快递包裹”,光纤就是“高速公路”,那光模块就是“快递员”——不仅负责把包裹(数据)从“电信号包装”换成“光信号包装”,让它能在高速路上(光纤)快速跑,还负责到了目的地后拆包,把包裹变回能直接用的样子。没有光模块,数据就只能在“小范围慢走”,没法实现远距离、高速的传输。
光模块的结构其实不复杂,主要由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 光源:比如激光器或LEd,负责把电信号变成光信号,相当于“发光的手电筒”;
- 探测器:负责接收光信号,再把它变回电信号,相当于“接收光的眼睛”;
- 光学组件:比如透镜、光纤接口,负责把光信号精准地传入光纤,减少信号损耗,相当于“瞄准器”;
- 电路芯片:负责控制信号转换的速度和稳定性,相当于“大脑”,确保转换过程不出错。
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能让数据“光速传输”的光模块。而且它体积不大,常见的光模块也就一个打火机或一盒香烟大小,能轻松装在服务器、路由器里,不占地方还高效。
二、按“速度”分:光模块的核心型号,数字越大越厉害?
光模块最核心的区分标准就是“传输速度”,就像汽车有10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的时速一样,光模块的速度用“G”来表示,比如10G、25G、100G、400G、800G,现在甚至有了1.6t的型号。数字越大,意味着每秒能传输的数据量越多,速度越快。不同速度的光模块,用在不同的场景里,不是“越贵越快就越好”,而是“按需选择”。
1. 低速光模块(10G及以下):日常上网的“基础款”
10G及以下的光模块,比如1G、10G,主要用在我们身边的“短途传输”场景,比如家庭宽带、企业办公网络、小区的通信机房。
举个例子:你家里装的100m、1000m宽带,小区机房里就会用到10G光模块。它负责把运营商的信号传到小区,再通过网线分到你家——因为距离近(一般几公里内),10G的速度完全够用,而且成本低,性价比高。现在很多老旧小区的宽带升级,其实就是把原来的1G光模块换成10G,让上网速度从100m提升到1000m,刷视频不卡顿。
这类光模块技术成熟,价格也相对便宜,市面上很多厂商都能做,主要满足“基础联网需求”,就像汽车里的“家用经济型轿车”,够用、实惠。
2. 中速光模块(25G-100G):企业和电信的“主力款”
25G、40G、100G的光模块,是目前企业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的“主力军”,用在“中距离、中大数据量”的传输场景。
先说企业数据中心:比如阿里、腾讯的机房里,有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之间需要互相传数据(比如你在淘宝下单,订单数据要从“下单服务器”传到“支付服务器”,再传到“物流服务器”),这就需要25G或40G光模块。25G光模块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数据中心需求,比如一家连锁超市的总部,用25G光模块连接全国门店的销售数据,每秒能传几十万条交易记录,足够实时统计销量;40G则适合大型企业,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的办公网络,用40G光模块连接不同部门的服务器,员工传大型设计文件、视频素材时,几分钟就能传完,不用等半天。
再看电信运营商:我们用的5G网络,背后也离不开100G光模块。5G的基站需要把信号传回运营商的核心机房,这个“回传”过程就需要100G光模块——因为5G基站的信号量比4G大很多,每秒要传大量的语音、视频数据,100G的速度能保证信号不拥堵。比如你在演唱会现场用5G发直播,基站收集到你的直播数据后,通过100G光模块快速传到机房,再推送给看直播的人,不会出现“直播卡顿、画面延迟”的情况。
中速光模块现在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品类,就像汽车里的“家用SUV”,兼顾性能和实用性,能满足大多数企业和运营商的需求。
3. 高速光模块(400G及以上):AI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顶配款”
400G、800G、1.6t的高速光模块,是近几年的“明星产品”,主要用在超大型数据中心(比如谷歌、亚马逊的全球机房)和AI领域,负责“远距离、超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先看400G光模块:它是目前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标配”。比如谷歌的机房里,不同区域的服务器集群之间(比如北京机房和上海机房)需要传数据,距离可能有几千公里,而且每秒要传上亿条数据(比如全球用户的搜索记录、视频观看数据),400G光模块能轻松应对——不仅传得快,而且信号损耗小,几千公里传下来,数据准确率还能保持在99.99%以上。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比如阿里、腾讯,也在大规模替换400G光模块,为后续的AI业务和海量用户数据传输做准备。
再看800G和1.6t光模块:这两款是专门为AI时代设计的“顶配”。AI大模型的训练和运行,需要多台GpU服务器协同工作,这些服务器之间要实时传大量数据(比如训练chatGpt时,几万台GpU要交换计算结果),普通的400G光模块已经不够用了,必须用800G甚至1.6t。
这里可以举中际旭创的例子:中际旭创是全球做高速光模块的头部企业,它的800G光模块在2024年占据了全球超过40%的市场份额,很多AI数据中心都在用。比如英伟达的AI服务器集群,就用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连接GpU——每台GpU每秒能产生几十Gb的数据,800G光模块能保证这些数据在服务器之间“零延迟传输”,让AI训练速度提升30%以上。而它的1.6t光模块,已经通过了英伟达的认证,2025年下半年开始小批量交付,未来会用在更大型的AI集群里,比如谷歌计划搭建的400万卡tpU-v6集群,就会用1.6t光模块做核心传输硬件。
高速光模块就像汽车里的“超跑”,速度快、性能强,虽然成本高,但却是AI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
三、按“场景”分:光模块不是“一刀切”,不同地方用不同款
除了按速度分,光模块还会根据“使用场景”做定制,比如数据中心、电信网络、工业场景,对光模块的要求不一样,需要“量身定制”。
1. 数据中心光模块:追求“快、稳、密”
数据中心是光模块最大的应用场景,占了全球光模块需求的60%以上。数据中心里的光模块,核心要求是“速度快、运行稳、密度高”。
“速度快”我们已经讲过,400G、800G是主流;“运行稳”指的是光模块要能长时间工作,不能出故障——数据中心的服务器24小时不关机,光模块要是坏了,会导致整个服务器集群断连,影响很多App的使用。所以数据中心光模块的“故障率”要求特别低,通常是“百万小时故障一次”(mtbF值超100万小时),相当于连续工作100多年才可能坏一次。
“密度高”是个很重要的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机架空间有限,希望在同一个机架里装更多的光模块,所以光模块要做得“小而密”。比如中际旭创为数据中心设计的800G光模块,采用了“oSFp封装”,体积比传统的光模块小30%,一个机架能装的光模块数量增加了50%,大大节省了数据中心的空间成本。
另外,数据中心光模块还要求“低功耗”——成千上万的光模块同时工作,要是每个都很耗电,数据中心的电费会是一笔天文数字。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功耗只有12瓦左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用它,每年能省几百万的电费。
2. 电信光模块:追求“远、强、耐”
电信领域的光模块,主要用在基站回传、城域网、骨干网,核心要求是“传得远、抗干扰、耐环境”。
“传得远”:骨干网是连接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通信网络,比如从北京到上海的骨干网,距离有1300多公里,需要光模块能支持长距离传输。这类光模块会采用“相干技术”,就像给光信号加了“放大镜”和“稳定器”,能让光信号传几千公里都不衰减。比如中际旭创为电信骨干网做的100G相干光模块,能支持4000公里以上的传输,不用中途加“信号放大器”,大大降低了电信运营商的建设成本。
“抗干扰”:电信光模块大多装在户外的基站或机房里,会遇到电磁干扰(比如附近有高压电线)、温度变化(夏天高温、冬天低温),所以需要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比如中际旭创的电信光模块,采用了“屏蔽外壳”,能挡住99%的电磁干扰;还能在-40c到85c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不管是东北的寒冬还是海南的酷暑,都不会出故障。
“耐环境”:户外的基站可能会遇到下雨、刮风、灰尘,所以光模块的外壳要“防水、防尘”。中际旭创的电信光模块,外壳防护等级达到了Ip67(最高级别的防护之一),即使被雨水淋到、被灰尘覆盖,也不会影响内部元件的工作。
3. 工业光模块:追求“硬、准、灵”
工业场景的光模块,比如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电网、矿山监控,核心要求是“抗冲击、传得准、灵活适配”。
“抗冲击”:工厂里的机器会震动,矿山的环境也很恶劣,光模块要能承受冲击和震动。比如中际旭创为工业场景做的25G光模块,能承受1000G的冲击(相当于从1米高的地方掉到水泥地上),还能在500hz的震动环境下工作,不会因为震动导致元件松动。
“传得准”:工业场景里的数据传输不能出错,比如智能电网的电流、电压数据,要是传输时出错,可能会导致电网故障;工厂生产线的传感器数据要是错了,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所以工业光模块的“数据准确率”要求极高,通常是“误码率低于10的-12次方”(相当于传1万亿条数据,最多错1条)。
“灵活适配”:不同工业场景的接口、电压不一样,光模块要能灵活适配。比如中际旭创的工业光模块,支持多种接口(比如SFp+、qSFp28),还能适配12V、24V、48V等不同电压,不用为不同场景单独设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四、AI时代:光模块为啥从“配角”变成“核心基建”?
在AI没火起来之前,光模块只是“数据传输的工具”,很多人没关注它;但AI时代到来后,光模块一下子变成了“核心基建”,甚至被称为“AI算力的血管”,这是为啥?
1. AI训练:需要光模块“喂饱”GpU
AI大模型的训练,本质上是“让几万台GpU一起算数据”。比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要把海量数据(比如几亿篇文章、几千万张图片)分到不同的GpU上,每个GpU算一部分,然后再把计算结果汇总、交换,反复迭代几十万次,才能训练出能用的模型。
这个过程中,GpU之间的数据交换完全依赖光模块:如果光模块速度慢,GpU就会“等数据”——比如GpU算完了自己的部分,却要等半小时才能收到其他GpU的结果,训练效率会极低;如果光模块速度快,比如用800G光模块,GpU之间的结果交换能在几秒内完成,训练时间会大幅缩短。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AI公司用400G光模块训练一个百亿参数的模型,花了30天;换成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后,训练时间缩短到了18天,效率提升了40%。而且模型越大,对光模块速度的要求越高——训练万亿参数的模型,必须用1.6t光模块,否则根本没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训练。
另外,AI训练的数据量还在指数级增长:2020年训练一个大模型需要几十tb的数据,2024年需要几百tb甚至几pb(1pb=1000tb)的数据,这就要求光模块的“容量”也要跟着涨,从400G到800G,再到1.6t,甚至未来的3.2t,只有这样才能“喂饱”GpU。
2. AI推理:需要光模块“不卡顿”
AI训练完后,要用来“干活”,比如你用AI写文案、生成图片、做语音翻译,这个过程叫“推理”。推理虽然不需要像训练那样多的GpU,但需要“实时响应”——你发出一个请求,希望几秒钟内就能收到AI的回复,这就需要光模块“快速传数据”。
比如你用AI生成一张“未来城市”的图片:你在手机上点击“生成”,请求会先传到AI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服务器里的GpU算出图片后,再通过光模块把图片数据传回到你的手机。如果光模块速度慢,比如用100G光模块,这个过程可能要5秒;用800G光模块,1秒内就能完成,你感觉不到任何延迟。
而且现在AI推理的“并发量”越来越大——比如某AI绘画工具,同时有10万人在用,每秒要处理几十万次请求,这就需要光模块能“同时传很多数据”,不能堵车。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支持“8通道并行传输”,就像一条8车道的高速路,能同时走8路数据,不会因为并发量高而卡顿。
3. AI集群:需要光模块“连得密”
AI数据中心里的GpU不是零散分布的,而是组成“集群”——比如一个集群有1024台GpU,这些GpU要通过光模块连接成一个“网络”,才能协同工作。这个网络的“密度”(每台GpU连接的光模块数量)直接影响AI的算力。
以前的GpU集群,每台GpU可能只连1个光模块,能和几十台其他GpU通信;现在的AI集群,每台GpU要连4个甚至8个光模块,能和几千台其他GpU通信,这样才能处理更复杂的模型。比如英伟达的dGx h100集群,每台服务器装8块GpU,每块GpU连2个800G光模块,整个集群能支持几千台GpU协同工作,这背后就是光模块的“高密度连接”在支撑。
中际旭创为AI集群设计的“光模块阵列”,能把多个800G光模块集成到一个“盒子”里,每台GpU只需要插一个“盒子”,就能实现和几千台GpU的连接,大大简化了集群的布线,还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五、光模块的“技术升级”:从传统到cpo,未来还能怎么进化?
光模块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跟上数据量和AI算力的增长,它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从早期的“可插拔光模块”到现在热门的“cpo技术”,每一次升级都在解决“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功耗更小”的问题。
1.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灵活但有瓶颈
我们之前讲的100G、400G、800G光模块,大多是“可插拔式”的——就像U盘一样,能插进服务器或交换机的接口,坏了可以直接拔下来换,灵活性很高。
这种模块的优点很明显:安装方便、维护简单,比如数据中心里某个光模块坏了,工程师不用拆服务器,直接换个新的就行,不影响其他设备工作。但随着速度提升到800G、1.6t,它的瓶颈也越来越明显:
- 功耗高:可插拔模块需要独立的电源和信号接口,速度越快,功耗越高。比如800G可插拔模块的功耗约12-15瓦,1.6t可能达到20瓦以上,成千上万的模块一起工作,总功耗会非常惊人。
- 延迟略高:信号要从服务器芯片传到可插拔模块的接口,再转换成光信号,这个过程会有微小的延迟。对普通数据传输来说没问题,但AI训练需要“零延迟”,这点延迟就可能影响效率。
- 成本高:高速可插拔模块的芯片和光学组件成本高,比如1.6t可插拔模块的价格目前还是800G的2倍多,对中小企业来说负担较重。
2. cpo技术:把光模块“焊”在芯片上,突破瓶颈
为了解决传统可插拔模块的瓶颈,行业里出现了“cpo技术”(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简单说就是“把光模块和服务器\/交换机的芯片直接封装在一起”,不用再做可插拔的接口。
你可以理解为:传统可插拔模块是“外置的快递站”,数据要先从服务器(家里)送到快递站,再发出去;cpo就是“把快递站搬进家里”,数据直接从服务器芯片传到光模块,不用绕路。
cpo技术的优势很突出:
- 功耗大幅降低:没有了可插拔接口的信号损耗和独立供电,cpo的功耗能比传统模块低30%-50%。比如1.6t cpo模块的功耗可能只有10瓦左右,比传统可插拔模块省一半电,对AI数据中心来说,每年能省上亿的电费。
- 延迟几乎为零:光模块和芯片直接连接,信号传输距离缩短到几毫米,延迟能从传统模块的几十纳秒(1纳秒=10的-9次方秒)降到几纳秒,完全满足AI训练的“零延迟”需求。
- 成本更低:去掉了可插拔接口的组件,cpo的硬件成本能降低20%以上,而且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目前,cpo技术已经进入“试点验证”阶段,很多头部企业都在推进。比如中际旭创的cpo原型机已经通过了英伟达quantum-x平台的认证,和英伟达联合开发的cpo交换机预计2026年量产;谷歌、亚马逊也计划在2025-2026年的AI数据中心里试点cpo技术,未来3-5年,cpo可能会成为800G以上高速光模块的主流方案。
3. 硅光技术:用“做芯片的方法”做光模块,降本又提效
除了cpo,“硅光技术”也是光模块的重要升级方向。传统光模块的光学组件(比如激光器、探测器)大多用“化合物半导体”(比如铟磷化物)做的,成本高、生产难度大;硅光技术则是“用做计算机芯片的硅材料来做光学组件”,把光学元件和电路芯片集成在一块硅片上。
这种技术的好处很直接:
- 成本低:硅材料是半导体行业最常见的材料,价格便宜,而且能像做计算机芯片一样“批量生产”,大幅降低光模块的成本。比如中际旭创把硅光技术用在800G光模块上,成本比传统方案降低了20%以上。
- 集成度高:能在一块硅片上集成更多的光学元件,比如把多个激光器、探测器和电路芯片整合在一起,让光模块体积更小、速度更快。比如硅光技术能做出“8通道同时传输”的800G模块,体积和传统400G模块一样大。
- 可靠性强:硅材料的稳定性比化合物半导体好,能适应更恶劣的环境(比如高温、高湿度),光模块的故障率会更低。
现在硅光技术已经在400G、800G光模块上批量应用,未来随着1.6t、3.2t模块的普及,硅光技术会成为主流,进一步推动光模块的“降本提效”。
六、光模块的“市场格局”:谁在做?竞争激烈吗?
光模块是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是谁都能做,目前全球市场主要被几家头部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1. 全球市场:中国企业“领跑”高速光模块
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很大,2024年约150亿美元,预计2025年因为AI需求爆发,会增长到200亿美元以上。主要玩家分两类:
- 中国企业:以中际旭创、华为、海信宽带、新易盛为代表,尤其是在高速光模块(400G及以上)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60%。比如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全球市场份额超40%,是全球最大的800G光模块供应商;华为的400G光模块在电信领域占据优势,全球份额约25%。
- 国外企业:以美国的coherent、Finisar(已被II-VI收购)、日本的Sumitomo为代表,它们在传统低速光模块(10G、25G)和电信相干光模块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在高速光模块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更明显。
中国企业能领跑高速光模块,主要有两个原因:
- 技术研发快:中国企业在800G、1.6t模块和cpo、硅光技术上的研发进度和国外企业同步,甚至更快。比如中际旭创2022年就推出了800G光模块,比国外部分企业早半年;1.6t模块也和英伟达同步完成认证,2025年就能量产。
- 成本控制好:中国有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都能自主完成,光模块的生产制造成本比国外企业低15%-20%,在价格竞争中更有优势。
2. 竞争焦点:高速光模块和cpo技术
目前光模块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 800G\/1.6t高速模块:2024-2025年是800G模块的“放量期”,AI数据中心的需求爆发,谁能产能大、交付快,谁就能抢占市场。比如中际旭创2024年800G模块的产能达到100万只,能满足全球40%的需求;新易盛、海信宽带也在扩产,争取更多份额。
- cpo技术:2025-2026年是cpo技术的“试点期”,谁能先推出成熟的cpo产品、通过头部客户(比如英伟达、谷歌)的认证,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目前中际旭创、华为、coherent都在加速推进,预计2026年cpo模块会开始批量出货。
七、总结:光模块——数字时代和AI时代的“隐形基石”
可能很多人没听过光模块,但它其实是我们每天上网、用AI工具的“隐形功臣”:没有它,数据传不远、速度慢,刷视频会卡顿,AI大模型也练不出来、用不了。
从技术发展来看,光模块会朝着“更快、更省、更密”的方向进化:速度从400G到800G、1.6t,未来还会到3.2t;功耗从12瓦降到10瓦、5瓦;体积从“打火机大小”变成“指甲盖大小”,甚至和芯片封装在一起。
从市场价值来看,AI时代的光模块不再是“普通的硬件配件”,而是“AI算力的血管”,需求会持续爆发。比如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对光模块的需求约50亿美元,预计2027年能增长到150亿美元,3年增长3倍,是整个光模块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
简单说,光模块就像“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路修得越宽、越快,数据和AI就能跑得越顺畅。而像中际旭创这样的企业,就是“修这条路的核心施工队”,在背后支撑着我们的数字生活和AI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