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平时看芒果tV的《你好星期六》《乘风破浪的姐姐》,有没有想过“这些节目里的特效是谁做的?剪辑要花多少时间?万一嘉宾出问题,镜头怎么改才看不出来?”其实背后都有“芒果大模型”在帮忙——它就像芒果tV的“超级智能助手”,从节目策划、拍剪到审核、发广告,几乎啥活儿都能干,还比人快好几倍。
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话,把芒果大模型掰开揉碎了讲:它不是啥高深莫测的“黑科技名词”,而是实实在在帮芒果tV“省时间、省成本、出好内容”的工具。不管你是普通观众,还是想了解影视科技的小白,都能听得明明白白。
一、先搞懂:芒果大模型到底是个“啥东西”?
首先得说清楚,“大模型”不是“一个机器”,而是一个“超级大脑”——它肚子里装了海量的数据(比如芒果tV过去十几年的节目、观众评论、广告数据),还学了各种技能(比如写策划、剪视频、做特效),能根据需求帮人干活。而“芒果大模型”,就是芒果tV自己研发的、专门为“做内容、搞运营”量身定制的“超级大脑”。
1. 它为啥会出现?不是“跟风凑热闹”,是真有需求
你可能会问:“芒果tV本来就会做节目,为啥还要花力气搞大模型?”答案很简单:以前做节目太“费人费时间”了。
举个例子:以前剪一档综艺节目,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拍摄时会架几十台摄像机,一天拍下来有几百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师要从这几百小时里挑有用的片段,再拼起来,一个镜头可能要剪好几天,整个节目剪完得花几个月。而且要是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某个嘉宾不能出镜了,得把他所有镜头都删掉、再补其他内容,又得返工好几天。
再比如做节目策划:以前想一个新综艺,比如“亲子露营类”,策划团队得翻几十档同类节目,分析观众喜欢啥环节,再开会讨论十几次,可能半个月才出一个方案。要是方案不符合观众口味,还得推倒重来。
芒果大模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麻烦事”来的——它能把“剪片子、写策划、做特效”这些重复又费时间的活儿,用AI自动完成,让工作人员有更多精力去想“怎么把节目做得更有意思”。
而且,现在其他平台也在搞AI,芒果tV要是不跟上,就可能“落后”。比如别人用AI一周剪完一档节目,芒果还得花一个月,那新节目就没法及时上线,观众就会跑去看别的。所以芒果大模型的出现,既是“解决自己的麻烦”,也是“跟紧行业节奏”。
2. 它的“技术底子”咋样?不是“孤军奋战”,是“抱团取暖”
可能有人会觉得:“芒果tV是做内容的,搞技术能行吗?”其实芒果大模型的技术底子很扎实,关键在于它“不自己硬扛,会找帮手”。
简单说,它的技术基础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独门秘籍”:芒果tV自己研发了很多小工具,比如之前提到的“光芒剪辑系统”“脸芒人脸合成系统”,这些工具已经用了好几年,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把这些工具整合起来,变成大模型的“小零件”,让大模型能直接用这些成熟的功能。
第二部分是“找外面的高手帮忙”:芒果大模型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接入了deepSeek、智普AI这些专门做AI技术的公司的“通用大模型”。这就好比:你想做一道大餐,自己会炒几个菜(自己的技术),但还需要好的食材(外面的通用技术),于是找专业的食材供应商合作,这样做出来的菜又快又好吃。
而且,芒果大模型还搭建了70多个“智能体”——你可以理解成70多个“小助手”,每个小助手负责一个具体任务:比如有的专门管“剪视频”,有的专门管“做特效”,有的专门管“审核内容”。这些小助手协同工作,让大模型能同时处理好几个任务,效率特别高。
最重要的是,它有“芒果tV独有的数据”:别的大模型可能懂很多领域,但不懂“做综艺、做电视剧”的门道;而芒果大模型肚子里装了芒果tV十几年的节目数据、观众数据——比如“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选秀环节”“哪个时间段的广告点击率最高”,这些数据让它做出来的东西更贴合“影视内容行业”,不会犯“外行错误”。
二、它到底能干嘛?5个核心功能,全是“帮芒果tV干活的实在活儿”
别听“大模型”这个词玄乎,它的功能全是“接地气的实在活儿”,每一个都能帮芒果tV解决实际问题。咱一个一个说:
1. 帮着“想点子”:节目策划不用再“憋半个月”
以前做节目策划,最头疼的就是“没灵感”。比如芒果tV想做一档新的“职场综艺”,策划团队得先调研:最近观众喜欢看什么职场话题?是“00后整顿职场”还是“女性职场成长”?然后翻遍国内外的职场综艺,找可参考的环节,再开会讨论“要不要加个导师点评环节”“要不要搞个职场挑战赛”,一套流程下来,半个月可能才出一个初稿。
现在有了芒果大模型,策划效率直接翻好几倍。你只要跟它说清楚需求:“帮我做一个职场综艺的策划,目标观众是20-35岁的上班族,要突出‘职场新人成长’,还要有搞笑和感动的环节”,它就能在几小时内给出3-5个完整的策划方案。
这些方案不是“瞎编的”,而是基于芒果tV过去的职场类节目数据(比如《初入职场的我们》)和观众反馈生成的。比如它会建议:“可以加一个‘新人vs老员工挑战赛’环节,之前《初入职场的我们》里这个环节的收视率比其他环节高20%”“可以邀请有亲和力的职场导师,比如之前观众喜欢的xx类型导师,能提升观众好感度”。
策划团队不用再“从零开始憋灵感”,只要在大模型给的方案基础上改改细节——比如把“挑战赛的项目换成当下热门的‘直播带货’”“把导师换成最近有热度的职场博主”,3天就能出一个成熟的策划案,大大节省了时间。
而且它还能“预测方案好不好”:比如你把修改后的策划案输入大模型,它会分析“这个方案里的哪个环节可能受欢迎”“目标观众的匹配度有多少”,甚至能预测“这档节目如果上线,首播收视率可能在多少”,帮策划团队避开“大概率会扑街”的点子。
2. 帮着“做内容”:自动生成视频、特效,不用再“手动抠图”
做节目最费时间的除了策划,就是“内容生成”——比如拍纪录片需要“山川大河”的空镜,拍综艺需要“炫酷的转场特效”,以前这些要么得“实地拍摄”(成本高、耗时间),要么得“特效师手动做”(一个特效可能要做3天)。现在芒果大模型能“一键生成”,又快又好。
先说说“生成视频场景”:比如芒果tV要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需要很多“古代沙漠商队”的场景。以前要么得去沙漠实地拍,再找群演扮成商队(成本高,还受天气影响),要么得特效师手动做3d模型(一个场景做一周)。现在用芒果大模型,只要输入“古代沙漠商队,夕阳下赶路,有骆驼和帐篷,风格要写实”,它能在几小时内生成十几个不同角度的视频片段,直接就能用在纪录片里,省了实地拍摄和手动建模的钱和时间。
再说说“节目特效”: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上的“光影特效”,以前特效师要根据姐姐们的舞蹈动作,一帧一帧调整光影的位置和颜色,一个3分钟的舞台特效可能要做5天。现在芒果大模型能“自动匹配特效”——只要把姐姐们的舞蹈视频输入进去,它会根据舞蹈节奏、音乐风格,自动生成对应的光影特效,比如“快节奏部分用闪烁的彩色光影,慢节奏部分用柔和的暖光”,特效师只要稍微调整一下细节,1天就能完成,效率翻了5倍。
还有“AI角色对话”:比如芒果tV有个热门Ip《大侦探》,很多观众喜欢里面的角色。现在芒果大模型能生成“AI版《大侦探》角色”,观众可以在芒果tVApp里跟这些AI角色聊天。比如你跟AI版“何老师”聊天,它会模仿何老师的语气,跟你聊《大侦探》的案件细节,甚至会跟你开玩笑,就像真的在跟何老师互动一样。这不仅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还能增加观众对Ip的好感度。
3. 帮着“剪片子”:几百小时素材,几小时出粗剪版
前面说过,剪片子是个“体力活”。比如《你好星期六》一期节目,拍摄素材有几百小时,剪辑师要从里面挑“嘉宾搞笑的片段”“游戏环节的精彩瞬间”,再按节目流程拼起来,还要调整每个片段的长度,让节奏舒服,一个粗剪版可能要剪3天。
现在芒果大模型的“光芒剪辑系统”(就是大模型里专门管剪辑的“小助手”)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几小时。你只要把几百小时的素材输入进去,告诉它:“剪《你好星期六》的粗剪版,要突出嘉宾的搞笑瞬间和游戏环节的紧张感,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它会自动完成3件事:
第一,“挑素材”:它会分析每一段素材,找出“嘉宾笑场的片段”“游戏赢了的欢呼瞬间”“观众鼓掌的镜头”——这些都是观众喜欢看的内容,不用剪辑师自己一个个找。
第二,“拼顺序”:它会按照《你好星期六》的常规流程(开场→游戏环节1→嘉宾互动→游戏环节2→结尾),把挑出来的素材拼起来,不用剪辑师手动拖放。
第三,“调节奏”:它会根据音乐节奏调整片段长度,比如游戏环节的音乐是快节奏的,它会把每个片段剪得短一点(比如10秒一个镜头),让画面更紧凑;嘉宾互动环节的音乐是慢节奏的,它会把片段剪得长一点(比如20秒一个镜头),让观众能看清互动细节。
这样几小时就能出一个粗剪版,剪辑师不用再“熬夜剪片子”,只要在粗剪版基础上改改:比如“把某个嘉宾的搞笑片段再放长一点”“把某个游戏环节的镜头顺序换一下”,1天就能完成最终剪辑,效率比以前提升了17倍——这意味着芒果tV能更快地推出新节目,不用让观众等太久。
4. 帮着“查问题”:内容审核不用再“一帧一帧看”
做内容最怕的就是“出审核问题”——比如节目里有嘉宾说漏嘴讲了不当言论,或者广告里有不符合规定的内容,要是没查出来就播出,会出大麻烦。以前审核内容,全靠审核员“一帧一帧看视频、一句一句看台词”,一部电视剧有几十万帧画面,审核员要熬好几个通宵才能看完,还容易看漏。
芒果大模型在“内容审核”上是个“火眼金睛”,而且速度特别快。它从2019年就开始做审核技术,现在已经能做到“语义级审核”——不只是看“画面有没有问题”“台词有没有问题”,还能分析“上下文有没有问题”。
比如有个嘉宾在节目里说“这个产品能治百病”,单看这句话,可能觉得只是“夸大宣传”,但芒果大模型会结合“这句话是在广告环节说的”“这个产品没有医疗资质”这些上下文,判断出“这句话违规,属于虚假宣传”,然后标出来让审核员处理。
再比如弹幕和评论:以前审核弹幕,要靠审核员实时看,要是有观众发不当评论,可能要等几分钟才能删掉;现在芒果大模型能实时审核弹幕和评论,只要有不当内容(比如脏话、违规言论),它会在1秒内识别出来并自动屏蔽,还能“预测风险”——比如某个话题可能会引发争议,它会提前提醒审核员“注意这个话题的评论,可能会有违规内容”。
这样一来,审核效率大大提高,以前审核一档综艺要2天,现在用大模型辅助,半天就能完成,还能减少“看漏”的风险,保证播出的内容都是合规的。
5. 帮着“发广告”:不用再“瞎投广告,浪费钱”
芒果tV要靠广告赚钱,但以前投广告很“盲目”——比如在一档综艺里插广告,不管观众是不是喜欢这个产品,都硬插,结果广告点击率低,广告主不满意,芒果tV也赚不到钱。
现在芒果大模型能帮着“精准投广告”,还能“自动做广告创意”,让广告既不惹观众烦,又能让广告主满意。
先说说“做广告创意”:以前广告创意要靠策划团队想,比如某个饮料品牌想在芒果tV投广告,策划团队要想“广告画面怎么拍”“台词怎么写”,可能要出十几个方案,广告主才满意。现在芒果大模型能根据“品牌特点”和“节目风格”自动生成广告创意。比如饮料品牌想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投广告,大模型会分析“《浪姐》的观众喜欢看‘姐姐们活力满满的样子’”“饮料的卖点是‘低糖、解渴’”,然后自动生成广告创意:“画面是姐姐们练完舞后喝饮料的场景,台词是‘练舞累了?喝xx饮料,低糖解渴,活力满满’”,还能生成好几版不同的画面风格,让广告主选。
再说说“精准投放”:大模型会分析观众数据,比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喜欢看《浪姐》”“这些观众平时喜欢买什么产品”,然后把广告精准推给这些观众。比如《浪姐》的主要观众是20-35岁的女性,她们喜欢买美妆、护肤品,那大模型就会把美妆、护肤品的广告推给她们;而不会把“男士剃须刀”的广告推给她们,避免观众反感。
而且它还能“预测广告效果”:比如广告主想知道“在《浪姐》里投这个广告,能有多少点击率”,大模型会根据“类似广告的历史数据”“《浪姐》的观众数据”,预测出“点击率可能在5%-8%之间”,还能建议“把广告插在哪个环节(比如游戏环节结束后)点击率更高”。
这样一来,广告点击率提高了,广告主愿意花更多钱投广告,芒果tV也能赚更多钱,观众也不会因为“看到不喜欢的广告”而烦,三方都满意。
三、它比别的大模型厉害在哪?3个核心优势,全是“芒果tV独有的”
市面上的大模型很多,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但芒果大模型有自己的“独门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基于芒果tV“做内容行业”的特点来的,别的大模型比不了。
1. 最懂“广电行业”:不会犯“外行错误”
别的大模型可能懂“写文章、做表格、答问题”,但不懂“做综艺、做电视剧”的门道,很容易犯“外行错误”。比如你让一个通用大模型“帮你剪一档综艺”,它可能会把“嘉宾哭的片段”和“搞笑的背景音乐”配在一起,显得很奇怪;但芒果大模型懂“综艺的节奏和情绪”,不会犯这种错。
因为它肚子里装了芒果tV十几年的“广电行业数据”,比如“综艺里什么环节该配什么音乐”“电视剧里什么剧情该用什么特效”,这些数据让它做出来的东西“符合广电行业的规矩和观众的喜好”。比如它帮着剪《大侦探》,知道“案件推理环节要配紧张的音乐,揭示真相环节要配感人的音乐”,不会搞反;帮着做电视剧特效,知道“古装剧的特效要写实,不能太浮夸,不然观众出戏”,这些都是别的大模型学不会的。
2. 能“从头到尾干活”:覆盖内容全链条,不用“换工具、传数据”,省了大量麻烦
以前芒果tV做一档节目,就像“在不同车间来回跑”,每个环节用不同工具,数据还得手动传,又慢又容易出错。咱拿一档综艺从策划到播出的全流程举例,你就知道有多麻烦:
第一步做策划,策划团队用word写方案,用Excel做预算表,还得用ppt给领导汇报——光这一步就用了3个工具,要是方案改了,Excel和ppt都得手动改,稍微漏改一个数,预算就对不上了。
第二步拍素材,摄影组用专业摄像机拍,拍完把素材存在硬盘里,再人工搬到后期机房的电脑上——要是素材有几百G,搬一次得等好几个小时,还可能因为硬盘损坏丢素材。
第三步剪片子,剪辑师用pr软件剪,剪完要导出成片,再传给特效师;特效师用AE做特效,做完又要导出,传给调色师;调色师用daVinci调完色,再传给审核员——每传一次文件,都得等几小时,要是中间有一个环节要修改,比如特效师要改某个镜头,就得重新导出、重新传,整个流程全卡住。
第四步审核内容,审核员用专门的审核软件看片子,发现问题要截图、写报告,再用微信发给制作团队;制作团队改完,又要重新上传给审核员,来来回回可能要改三五次,光传文件的时间就浪费了一两天。
第五步上线和广告,运营团队要用另外的工具把片子上传到芒果tVApp,广告团队又要用广告投放系统插广告——最后还得用数据工具看“节目点击率”“广告转化率”,光是打开这些不同的工具、登录不同的账号,每天都要花半小时。
你看,整个流程下来,制作团队要在word、pr、AE、审核软件、投放系统等十几种工具之间切换,数据靠“硬盘拷贝”“微信传文件”,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比如素材传错了、文件版本不对、数据统计漏了,这些小错误都可能导致节目延期上线。
而芒果大模型就像一个“一站式工厂”,把所有工具和流程都整合到一起,从策划到上线,不用换工具、不用手动传数据,所有环节无缝衔接。咱还是拿综艺制作举例,看看它是怎么“从头到尾干活”的:
第一步:策划阶段——一个系统搞定所有方案
策划团队不用再打开word、Excel、ppt,直接在芒果大模型的“策划模块”里干活:输入“职场综艺”的需求,大模型自动生成方案文本、预算表、甚至是汇报用的图文ppt,而且这三者是“联动的”——只要改了方案里的“嘉宾预算”,Excel里的总预算会自动更新,ppt里的预算图表也会跟着变,不用手动改三遍,1小时就能出一套完整的策划资料。
要是领导想改方案,比如“把职场综艺改成校园综艺”,策划团队不用从头写,只要在系统里改个关键词,大模型会自动更新方案文本、预算表和ppt,半小时就能出新版,不用像以前那样熬夜改方案。
第二步:拍摄阶段——素材自动传,不用搬硬盘
摄影组用的摄像机只要连上网,拍好的素材会自动上传到芒果大模型的“素材库”,不用再人工搬硬盘。而且大模型会实时给素材“打标签”——比如“嘉宾A搞笑片段”“游戏环节失败镜头”,剪辑师在办公室里打开系统,就能看到这些带标签的素材,不用等拍摄结束再找,甚至能“边拍边剪”,大大节省时间。
要是某个素材拍得不好,比如“嘉宾说话没声音”,大模型会实时提醒摄影组“这个素材音频有问题,建议重拍”,避免等后期才发现问题,又要补拍。
第三步:后期阶段——剪辑、特效、调色无缝衔接
剪辑师在系统的“剪辑模块”里剪片子,剪好的片段不用导出传给特效师,只要在系统里“@特效师”,特效师就能直接在同一个时间轴上做特效,做完再“@调色师”,调色师直接在上面调色——整个过程就像“几个人在同一个文档里协作”,不用传文件,改起来也方便。
比如剪辑师觉得“某个特效太夸张”,不用跟特效师打电话沟通,直接在系统里给特效标上“建议调淡一点”,特效师马上就能看到,改完后剪辑师实时能预览,不用等导出,10分钟就能搞定修改,比以前来回传文件快了几十倍。
第四步:审核阶段——问题实时标,不用写报告
审核员在系统的“审核模块”里看片子,发现问题不用截图、写报告,直接在片子上“画圈标注”,比如“第15分钟嘉宾台词违规,建议删除”,制作团队马上就能看到标注,改完后点“重新审核”,审核员实时能看,不用等上传,半天就能完成审核,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改三四天。
而且大模型会自动“总结审核问题”,比如“本期节目有3处台词违规、2处画面瑕疵”,制作团队能清楚知道要改哪些,不会漏改。
第五步:上线和运营阶段——一键上线,数据实时看
制作团队在系统里点“一键上线”,片子会自动上传到芒果tVApp,不用再登录另外的上传系统;广告团队在同一个系统里“插广告”,不用切换到广告投放系统;运营团队在系统的“数据模块”里,能实时看到“节目点击率”“广告转化率”“观众评论”,不用再打开多个数据工具。
比如运营团队发现“节目开播1小时点击率很高”,想加推一波广告,直接在系统里调整广告投放计划,广告马上就能上线,不用等技术团队配置,反应速度特别快。
你看,从策划到上线,所有环节都在芒果大模型这一个系统里完成,不用换工具、不用手动传数据,以前要1个月完成的流程,现在2周就能搞定,还不容易出错。对于制作团队来说,这不仅省了时间,还省了“学习不同工具”的成本——以前新人要学word、pr、AE等十几种工具,现在只要学一个系统,1周就能上手,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
这种“全链条整合”的能力,是很多通用大模型没有的——别的大模型可能只能做“剪辑”或“做特效”某一个环节,但芒果大模型能把所有环节串起来,真正做到“从头到尾帮你把活儿干完”,这也是它最贴合影视制作行业需求的地方之一。3. 技术和内容“贴得紧”:不会“技术空转”,全是“能用的真东西”
很多公司搞大模型,容易犯“技术和业务脱节”的毛病——技术团队闷头研发出一堆功能,结果业务团队用不上,最后成了“摆设”。但芒果大模型不会这样,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内容团队提需求,技术团队来实现”,每一个功能都是“为解决内容生产的实际问题而生”。
比如AI导演“爱芒”的诞生,就是因为综艺制作团队提出“拍摄时要管的事太多,顾不上剪辑细节”。于是技术团队结合制作团队的需求,给“爱芒”装上了“自动剪辑、镜头把控、流程提醒”的功能,让它能在《我们仨》这样的综艺里,直接完成80%的剪辑工作,还能提醒导演“哪个镜头没拍好需要补拍”,完全贴合制作团队的实际工作流程。
再比如虚拟拍摄技术,是因为纪录片团队反映“拍历史场景成本太高、实景不好找”。技术团队就针对性研发了“虚拟预演导摄、高精度实时渲染”的功能,让团队不用去实地,在棚里就能通过AI生成的虚拟场景完成拍摄,不仅让制作成本降低了20%以上,还能实现“现实中拍不出来的效果”。这种“内容需求驱动技术研发”的模式,让芒果大模型的每一项技术都能落地用起来,不会出现“技术很牛但没用”的情况。
四、它在芒果tV里到底咋用?4个真实场景,看完就懂有多实用
光说功能和优势太抽象,咱结合芒果tV的真实案例,看看芒果大模型是怎么“融入日常工作”的。这些场景覆盖了综艺、纪录片、短剧、广告,几乎涵盖了芒果tV的核心业务。
1. 综艺制作:AI导演“爱芒”当“全能助手”,能剪片还能控流程
《登录可爱岛》是芒果tV的一档户外综艺,以前拍这样的节目,需要导演组、剪辑组、摄影组十几个人协同工作:导演要管嘉宾流程,摄影要找拍摄角度,剪辑要蹲守素材库,忙得脚不沾地,还容易出疏漏——比如“某个游戏环节忘拍观众反应镜头”“剪辑时漏掉嘉宾的搞笑瞬间”。
现在有了AI导演“爱芒”,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它就像一个“全能助理”,能同时管好几件事:
- 帮摄影找角度:拍摄前,“爱芒”会分析《登录可爱岛》的节目风格(轻松搞笑、户外互动),给摄影组推荐“拍嘉宾游戏时用跟拍镜头”“拍观众反应时用近景镜头”,还能实时提醒摄影“这个角度没拍全嘉宾动作,建议调整”。
- 帮剪辑省时间:拍摄结束后,“爱芒”会自动接收几百小时的素材,2小时内就能剪出80%的粗剪版,还能精准挑出“嘉宾摔倒的搞笑镜头”“游戏赢了的欢呼镜头”,剪辑师只要补剪剩下的20%,单期节目剪辑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成本还降低了25%。
- 帮导演控流程:节目录制时,“爱芒”会盯着流程表,实时提醒导演“下一个环节是‘沙滩寻宝’,还有10分钟开始,嘉宾还没到场地,需要催一下”“刚才的游戏环节拍了30分钟,超过原定时间5分钟,后面要压缩时间”,避免导演忙中出错。
有了“爱芒”帮忙,《登录可爱岛》的制作团队从十几人缩减到8人,效率还提升了一倍,节目上线速度比以前快了不少。
2. 纪录片制作:AI生成场景+数据可视化,省钱又易懂
芒果tV拍《中国式现代化光明行》这样的政策解读类纪录片时,以前有两个难题:一是“抽象概念不好拍”,比如“数字经济增长”,总不能只拍一堆数据表格;二是“历史场景不好还原”,比如“早期乡村电商的样子”,实地拍找不到老场景,搭景成本又高。
芒果大模型刚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 把抽象数据变“看得见”:讲到“数字经济增长”时,制作团队只要把历年的经济数据输入大模型,它就能自动生成动态数据图表——屏幕上的“数字粒子”跟着年份流动,从2013年的“小水流”变成2024年的“大瀑布”,还能配合三维地图,标出“长三角、珠三角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观众不用看枯燥的数字,60秒就能懂“数字经济涨得有多快”[__LINK_IcoN]。
- 一键生成历史场景:讲到“早期乡村电商”时,大模型能根据文字描述生成“2015年的乡村小卖部,门口摆着快递盒,老板在用旧手机直播卖农产品”的场景,细节特别真实——小卖部的招牌是手写的,快递盒上贴着旧快递单,连老板的衣服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不用搭景、不用找群演,几小时就搞定,省了好几万的制作成本。
这档纪录片上线后,很多观众说“以前看不懂政策,现在看AI做的动画和图表,一下就明白了”,收视率比同类纪录片高了30%。
3. 短剧制作:“山海平台”当“生产加速器”,剧本、特效全搞定
现在短剧很火,芒果tV也在做“芒果微短剧”,但以前做短剧效率很低:编剧写一个剧本要1周,拍摄要3天,后期做特效要2天,一套流程下来要半个月,要是市场上突然流行“甜宠风”,等短剧做出来,热度早就过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芒果大模型打造了“山海短剧智能制作平台”,把短剧制作变成了“流水线作业”:
- 剧本生成快60%:编剧只要输入“甜宠短剧,女主是外卖员,男主是总裁,相遇在雨天”,平台1小时就能生成3个不同版本的剧本,还能根据“近期短剧爆款数据”,建议“加一个‘男主帮女主修电动车’的细节,之前同类剧情点击率高”。编剧改改细节,1天就能出终稿,效率提升了60%。
- 虚拟拍摄省成本:拍摄时,平台能生成“雨天的街道”“总裁的办公室”等虚拟场景,演员不用去实地,在绿幕前表演就行,拍摄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
- 特效自动加:后期阶段,平台能自动给“雨天场景”加雨滴特效,给“总裁办公室”加奢华光影,不用特效师手动调,2小时就能搞定后期,整套流程从半个月压缩到3天。
靠着这个平台,芒果tV现在每月能出20多部短剧,比以前多了一倍,还总能跟上最新的流行趋势,不少短剧还上了热搜。
4. 广告和会员运营:精准投广告+AI角色互动,赚钱又留客
芒果tV的收入主要靠“广告”和“会员”,芒果大模型在这两块都帮了大忙,既能让广告主多花钱,又能让会员愿意续费。
先说广告:有个护肤品品牌想在《披荆斩棘》里投广告,以前芒果tV只能说“这档节目观众多,你投就对了”,拿不出具体数据,广告主总犹豫。现在有了大模型,情况不一样了:
- 大模型先分析《披荆斩棘》的观众数据:“主要是25-35岁女性,80%关注‘抗老护肤’,60%会因为‘明星推荐’买护肤品”。
- 然后生成3版广告创意:比如“让男嘉宾说‘练舞熬夜也不怕,用xx护肤品,皮肤状态在线’”,还附上“这个创意的预测点击率是7%,比行业平均高2%”。
- 广告投放后,大模型还能实时监控效果,告诉广告主“第3期节目插播的广告点击率最高,下次可以多投这个时段”。
广告主看到这么精准的分析和预测,直接把投放预算从500万加到800万,广告点击率还真达到了7.2%,比预期还高。
再说会员运营:芒果tV有很多热门Ip,比如《大宋少年志2》《以爱为营》,以前会员看完剧就走,粘性不高。现在大模型把这些Ip做成了“AI角色聊天”:
- 会员打开芒果tVApp,就能和AI版“元仲辛”(《大宋少年志2》男主)聊天,AI会模仿他的性格,说“在下元仲辛,要不要和我一起查案?”;还能和AI版“时宴”(《以爱为营》男主)互动,他会用剧中的语气说“给你点了咖啡,记得喝”。
- 大模型还会根据会员的观看记录推荐互动内容:比如会员喜欢看“元仲辛查案的剧情”,就推荐“和元仲辛一起推理案件”;喜欢看“时宴的感情戏”,就推荐“和时宴聊恋爱话题”。
很多会员为了和AI角色聊天,特意续了费,芒果tV的会员续费率比以前提高了15%,还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和时宴的聊天记录”,帮芒果tV免费宣传了一把。
五、它给芒果tV带来了啥好处?不只是“省时间”,更是“赚更多钱”
芒果大模型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能给芒果tV“降本、增效、赚钱”的“摇钱树”。从数据就能看出,它带来的好处不止一点点。
1. 降本:制作成本大减,省出的钱能做更多节目
以前做内容,“钱都花在重复劳动上”——剪辑要雇很多人,拍场景要花场地费,做特效要给特效师付高薪。现在有了大模型,这些成本都省了:
- 剪辑成本降了:“光芒剪辑系统”让剪辑效率提升17倍,以前10个人的剪辑组,现在5个人就能搞定,人力成本省了一半。
- 拍摄成本降了:虚拟拍摄技术让场景搭建成本省了20%以上,比如拍纪录片不用去沙漠、雪山实地取景,AI生成场景花的钱只有实地拍摄的1\/10。
- 制作成本降了:短剧制作通过“山海平台”压缩了时间,单部短剧成本从5万降到3万,每月做20部就能省40万。
万联证券的报告显示,芒果超媒的净利润在稳步增长,2024年归母净利润21.73亿元,预计2026年能涨到26.51亿元,这背后就有大模型“降本”的功劳。
2. 增效:内容产出变快,能跟上市场节奏
现在观众的喜好变得快,“上周喜欢甜宠剧,这周喜欢悬疑短剧”,要是内容出得慢,根本抓不住热度。芒果大模型让内容产出速度翻了好几倍:
- 综艺从策划到上线,从3个月压缩到1个半月;
- 短剧从半个月压缩到3天;
- 纪录片从6个月压缩到3个月。
速度快了,芒果tV就能“追着热度做内容”:比如某部古装剧火了,大模型一周内就能出一档“古装解谜综艺”的策划;某类短剧成了爆款,三天后就能推出同类新短剧,总能抢在别人前面“抓住观众眼球”。
3. 赚钱:多了新业务,还能“出海赚外汇”
芒果大模型不仅能帮芒果tV“省成本”,还能“开拓新收入来源”,甚至能帮它把生意做到国外。
先说国内新业务:除了广告和会员,芒果大模型还开发了“AI角色聊天付费”“短剧定制服务”等新业务。比如有的品牌想定制“和自家产品相关的短剧”,芒果tV能用“山海平台”3天做完,收10万定制费;有的会员想“和AI角色解锁专属聊天内容”,要花9.9元付费,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收入。
再说“出海”:芒果tV在做“芒果出海三年行动计划”,想把中国节目卖到国外,但以前“翻译、适配国外观众口味”是大难题——一部综艺翻译要1个月,还不知道国外观众喜欢啥环节。现在大模型能解决这些问题:
- “国色”大模型(芒果大模型的分支)能一键把中文台词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还能适配当地口音,翻译时间从1个月压缩到3天;
- 大模型分析国外观众数据,比如“东南亚观众喜欢搞笑互动环节”,就把综艺里的这类环节剪长,再配上当地流行的特效,让节目更符合国外观众口味。
2024年芒果tV国际App的收入已经达到1.41亿元,累计下载量2.61亿次,比2023年翻了一倍。照这个速度,未来“出海”能给芒果tV带来更多收入。
六、它未来还能咋发展?3个新方向,可能改变我们看节目的方式
芒果大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在不断升级,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让我们的“看节目体验”发生大变化。从芒果超媒的规划来看,主要有3个新方向:
1. 搞“数智化生产”新模式:AIGc+虚拟人+混合现实,节目更有沉浸感
芒果超媒正在打造“AIGc+混合现实+虚拟人+数字资产库”的新模式,简单说就是“让节目更立体、更互动”。
比如以后看综艺,可能不是“隔着屏幕看”,而是“走进节目里”:通过混合现实技术,你在家戴上VR眼镜,就能“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舞台下”,看到姐姐们在你面前跳舞;虚拟人“魏小芒”会当你的“专属向导”,问你“要不要给姐姐投票?要不要看后台采访?”;AIGc还能根据你的喜好,实时生成“你和姐姐们同框的画面”,让你感觉真的在现场。
数字资产库也很有用:芒果tV会把“节目里的场景、特效、角色模型”都存起来,下次做类似节目,直接从库里调出来改改就能用,不用重新做,进一步节省时间和成本[__LINK_IcoN]。
2. 深耕“垂类大模型”:不只做综艺,还要做“中华历史文化大模型”
现在芒果大模型主要服务于“内容制作”,未来会向“更专业的垂类”延伸,比如“中华历史文化大模型”。
这个模型会肚子里装“全中国的历史文化数据”,比如“各个朝代的服饰、建筑、习俗”,以后拍历史剧、纪录片就更方便了:想拍唐朝的剧,大模型能一键生成“唐朝的宫殿场景”“宫女的服饰细节”,还能提醒“唐朝人吃饭不用筷子,用勺子和叉子”,避免出现历史错误。
山海App已经在推动这个大模型落地了,以后不仅芒果tV能用,其他影视公司、博物馆也能合作使用,这又是一个新的赚钱方向[__LINK_IcoN]。
3. 让“AI更懂观众”:从“推荐内容”到“定制内容”
现在芒果tV的AI只能“根据你的观看记录推荐节目”,未来大模型能“为你定制专属内容”。
比如你喜欢“悬疑+甜宠”的剧情,又喜欢“海边场景”,大模型能根据你的喜好,生成一部“只有你能看的短剧”:剧情是“海边民宿的悬疑案件,女主是侦探,男主是民宿老板,两人一边查案一边谈恋爱”,甚至能让你“选结局”——想让男女主在一起,就生成圆满结局;想留悬念,就生成开放式结局。
这种“定制内容”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以后你打开芒果tV,可能不是“看平台给你的内容”,而是“看AI为你做的内容”,会员粘性会更高。
七、最后总结:芒果大模型到底是个“啥角色”?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芒果大模型不是“高深的黑科技名词”,而是芒果tV的“全能打工人”——它干的是“最费时间、最重复的活儿”,比如剪片子、做特效、写策划;解决的是“最实际的问题”,比如省成本、提效率、赚更多钱;最终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更好的内容”。
它就像一个“隐形的助手”,你看《你好星期六》时,可能没发现镜头是AI剪的;看纪录片时,可能没察觉场景是AI生成的;但这些“看不见的努力”,让节目更好看、更新鲜、更对胃口。
对于芒果tV来说,芒果大模型不是“跟风搞AI”,而是“靠AI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关键——在现在的影视行业,谁能更快出内容、更低成本做内容、更懂观众要啥,谁就能赢。而芒果大模型,刚好帮芒果tV做到了这三点。
未来,随着技术升级,我们可能会在更多地方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戴着VR眼镜“走进”综艺现场,和AI角色“一起破案”,看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短剧。到那时候,你可能会更真切地觉得:“原来AI真的能让看电视变得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