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搞懂:扎克伯格为啥在2025年9月提“AI泡沫”?——得先看行业背景
要理解扎克伯格关于“AI泡沫”的言论,不能脱离2025年的行业大环境。2025年上半年,AI行业简直像“被泼了热油”,热得发烫:大公司比如谷歌、微软,动不动就宣布“投几百亿搞AI研发”;小创业团队更疯狂,哪怕只搭了个“AI聊天的简单框架”,就能拉到几千万投资;连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比如做服装批发的、开连锁奶茶店的,都要凑个热闹,说“要做AI选款”“要搞AI点单”,仿佛不沾“AI”两个字,就会被行业淘汰。
这股“AI热”里,藏着不少“虚火”。有媒体报道,当时有些AI公司,连“核心技术团队都没凑齐”,产品还没上线,估值就炒到了几十亿;还有些公司,所谓的“AI产品”就是把别人的AI模型改改界面,换个名字就敢对外宣传“自主研发”。这种“只炒概念、不做实事”的情况,让很多人想起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年也是无数公司疯狂跟风做网站,最后绝大多数都亏得底朝天,只剩谷歌、亚马逊等少数公司活了下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扎克伯格在2025年9月18日的科技播客节目里,公开提到了“AI泡沫”。他没像有些专家那样“唱衰AI”,也没像资本那样“盲目吹捧”,而是很冷静地说:“人工智能泡沫‘很有可能’出现。历史上有过企业过度建设、倒闭并在泡沫破裂后留下宝贵资产的先例。”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其实藏着他对AI行业的底层判断,咱得掰开揉碎了讲,才能明白他到底想表达啥。
2. 啥是“AI泡沫”?——用生活例子把专业词讲明白
一提到“泡沫”,很多人会想到经济学里的复杂理论,但其实不用那么绕,咱用两个你熟悉的例子,就能把“AI泡沫”说清楚。
第一个例子:“奶茶店泡沫”。假设你家楼下的街道,本来只有一家奶茶店,生意很好,每天都有人排队。这时有人看到“卖奶茶能赚钱”,就也在旁边开了一家;接着又有人开,不到半年,这条街上就开了10家奶茶店。但这条街的人流量就那么多,根本撑不起10家店——最后,8家店因为“没人买、赚不到钱”,只能关门大吉,只剩下最早的两家。这就是“奶茶店泡沫”:因为盲目跟风,导致“供给远超需求”,最后大量经营者倒闭。
第二个例子:“互联网泡沫”。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进入大众视野,大家觉得“做互联网肯定能赚大钱”。于是,不管是懂技术的、不懂技术的,都开始做“门户网站”——比如有人做“专门看新闻的网站”,有人做“专门卖书的网站”,甚至有人做“专门聊宠物的网站”。这些公司不管“能不能盈利”,只要说“我们是互联网公司”,就能吸引投资人投钱,估值一路飙升。但最后,绝大多数网站因为“没流量、没收入”,很快就倒闭了,比如当时很火的“webvan”(网上送菜平台),融了8亿多美元,不到两年就破产了。这就是典型的“行业泡沫”:资本过度涌入,公司只炒概念不做实事,最后泡沫破裂,大量公司淘汰。
“AI泡沫”和这两个例子的逻辑完全一样。现在的AI行业,就是“很多人觉得AI能赚钱,不管有没有技术、能不能做出有用的产品,都往里冲”:有些公司连“AI模型怎么训练”都没搞懂,就敢说“要做下一个chatGpt”;有些公司把“AI换脸”“AI写文案”这些简单功能包装成“超级AI产品”,就敢拉投资;还有些投资人,连“AI的基本原理”都不懂,就盲目投钱,只盼着“以后把公司卖个好价钱”。
这种“只炒概念、不重实干”的情况,就像“奶茶店开得太多”“互联网网站太多”一样,早晚有一天会“撑不住”——当投资人发现“这些AI公司根本不赚钱”,就会停止投钱;这些公司没了资金支持,要么倒闭,要么裁员收缩,这就是“AI泡沫破裂”。
扎克伯格说“AI泡沫很有可能出现”,就是看到了现在行业里的“虚火”——他知道,这种“盲目跟风、只炒概念”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早晚得有“冷静下来”的一天。但他没说“泡沫破裂是坏事”,反而提到了“历史上有过企业过度建设、倒闭并在泡沫破裂后留下宝贵资产的先例”,这才是他这段话的核心——泡沫破了不可怕,甚至还能帮行业“挤掉水分”,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 泡沫破了不是坏事?——看历史就知道,淘汰后才有真发展
扎克伯格为啥说“泡沫破裂后会留下宝贵资产”?咱不用猜,看历史上的“互联网泡沫”就知道,泡沫破了之后,行业反而能“轻装上阵”,发展得更快更好。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虽然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但它们留下的“资产”,成了后来行业发展的基础。比如:
- 基础设施:那些倒闭的互联网公司,当年建了很多服务器、铺了很多网络线路,这些设备没有被浪费,而是被谷歌、亚马逊等公司接手。亚马逊后来能做“云计算”(AwS),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留下的服务器资源;
- 技术经验:那些公司在研发过程中,积累了“怎么搭建网站”“怎么处理用户数据”“怎么优化网络速度”的经验,这些经验被后来的公司借鉴,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谷歌的搜索引擎技术,就参考了当年很多门户网站的“信息检索”经验;
- 人才储备:那些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懂互联网技术、懂用户需求”的人才,泡沫破裂后,这些人才流入到谷歌、微软、Facebook等公司,成了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比如Facebook早期的技术团队,很多人都有过“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创业经历”。
简单说,互联网泡沫虽然让很多公司倒闭,但也“提前铺好了行业的基础”——基础设施有了,技术经验有了,人才有了,后来的公司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谷歌搜索、亚马逊电商、Facebook社交这些改变世界的产品。要是没有当年的泡沫,互联网行业可能要晚好几年才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
放到AI行业,就算以后泡沫破裂,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那些倒闭的AI公司,不会“一点价值都没有”,它们留下的“资产”,会成为行业继续发展的“垫脚石”。具体来说,可能有这几类:
- 硬件设备:AI公司需要大量的“高性能服务器”来训练模型,这些服务器不会因为公司倒闭就没用了。比如有些小AI公司倒闭后,它们的服务器会被meta、谷歌这些大公司买走,用来继续训练更厉害的AI模型,降低了大公司的硬件成本;
- 算法和数据:有些AI公司虽然没做出成功的产品,但在“AI算法优化”“数据收集整理”上有积累。比如有些公司研究出了“更快速训练AI模型的方法”,有些公司收集了“大量医疗、教育领域的数据集”,这些成果会被其他公司借鉴,推动AI技术的进步。比如以后AI能更准确地“识别疾病”,可能就用到了当年某家倒闭公司留下的“医疗数据集”;
- 人才:泡沫破裂后,那些倒闭公司的AI工程师、产品经理,会流入到有实力的公司。这些人有“实战经验”,知道“AI产品怎么做得更符合用户需求”“怎么避免研发中的坑”,他们的加入会让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比如meta以后做“个人超级智能”,可能就有很多工程师来自当年倒闭的小AI公司。
咱再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就像“共享单车泡沫”。几年前,共享单车行业也是“疯狂跟风”,出现了几十家公司,最后绝大多数都倒闭了,但它们留下的“自行车”“运营经验”,让后来的共享单车公司(比如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少走了很多弯路——不用再重新设计自行车,不用再摸索“怎么调度车辆”,直接就能在之前的基础上优化,最后让“共享单车”成了大家日常出行的方便工具。
所以扎克伯格说“泡沫破裂后会留下宝贵资产”,不是在“安慰人”,而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判断——AI泡沫虽然会让一些公司淘汰,但留下的“硬件、技术、人才”,会让整个行业“去掉虚火,回归实干”,反而能加速AI技术的落地,让AI真正帮到普通人。比如以后你能用AI“快速看病”“轻松学习”,可能就受益于当年泡沫破裂后留下的技术和人才。
4. 普通人该怎么看“AI泡沫”?——别跟风、别恐慌,理性看待就好
很多人听到“AI泡沫”,要么想“要不要赶紧买AI相关的股票,赚一笔就跑”,要么怕“AI泡沫破了,以后AI就不行了”。其实对普通人来说,完全不用这么焦虑,只要记住三个“不”,就能理性看待AI泡沫。
第一个“不”:不盲目跟风投资。现在有些人为了“蹭AI热度”,会推荐“AI概念股”“AI基金”,说“能赚大钱”。但你要想清楚,AI行业现在的“虚火”很旺,很多公司根本不赚钱,买它们的股票或基金,很可能会“亏得很惨”。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人买了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最后血本无归。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跟风投AI,不如把钱花在“提升自己”上——比如学一学“怎么用AI提高工作效率”,比盲目投资靠谱多了。
第二个“不”:不恐慌“AI会消失”。有些人心想“既然有泡沫,那AI是不是跟‘共享充电宝’一样,热一阵就凉了?”其实完全不用怕。AI和共享充电宝不一样,它不是“单一的小产品”,而是“能改变很多行业的底层技术”——比如医疗领域,AI能帮医生更快更准地识别疾病;教育领域,AI能帮学生个性化学习;工业领域,AI能帮工厂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泡沫破裂就消失。泡沫破了,只是淘汰“没技术、没产品的公司”,真正有实力的公司还会继续做AI,而且会做得更好。就像互联网泡沫破了,谷歌、亚马逊反而越来越强,最后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第三个“不”:不排斥“用AI”。不管有没有泡沫,AI技术都在慢慢落地,以后会越来越多的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现在已经有“AI帮你写文案”“AI帮你剪辑视频”“AI帮你规划旅行”,以后还会有“AI帮你看病”“AI帮你照顾老人”。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管“泡沫破不破”,只要“能用AI帮自己省事、提升效率”,就可以用。比如你是个文员,用AI半小时写完工作总结,剩下的时间可以早点下班陪家人,这有啥不好?别因为“怕泡沫”,就拒绝用AI,最后反而被别人落下。
举个例子:你身边肯定有“怕手机辐射,所以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结果现在出门买东西、坐地铁都不方便。要是你因为“怕AI泡沫”,就拒绝用AI,以后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不方便”——别人用AI快速完成工作,你还在手动做;别人用AI轻松学会新技能,你还在慢慢摸索。所以别排斥AI,把它当成“更厉害的手机”,能用就用,对自己有好处。
5. 总结:扎克伯格谈AI泡沫,核心是“理性看待,着眼长期”
说了这么多,其实扎克伯格关于“AI泡沫”的言论,核心就一句话:AI行业短期可能有泡沫,但泡沫不是坏事,长期来看AI肯定是有价值的。他不是在“唱衰AI”,也不是在“鼓励跟风”,而是想提醒大家:别被眼前的“虚火”迷惑,要么踏实做AI技术、做有用的AI产品,要么理性看待AI,别盲目投资、别恐慌排斥。
对行业里的公司来说,要“少炒概念,多做实事”——别想着“靠AI骗投资”,而是要琢磨“AI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怎么用AI帮医生看病更快”“怎么用AI帮学生学习更轻松”,这样才能在泡沫破裂后活下来;对普通人来说,要“不跟风、不恐慌、不排斥”——别乱投AI相关的钱,别怕AI会消失,能用AI帮自己做事就用,这样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不被时代落下。
说到底,AI泡沫就像“夏天的雷阵雨”——看着吓人,但下完之后,空气会更清新,行业会更健康。等泡沫破了,那些真正有技术、能做事的AI公司会留下来,最后做出能帮到普通人的产品,这才是AI行业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