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前面聊了数据是AI的“粮食”,没数据AI就玩不转,但光有粮食还不够——就像咱们做饭得考虑米新不新鲜、会不会浪费,AI用数据也得解决“数据从哪儿来”“数据干不干净”“能不能随便用”这些问题。要是这些问题没处理好,就算有再多数据,AI也可能“吃坏肚子”,甚至闯祸。接下来咱们就接着唠,看看数据给AI“供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得不说的关键事儿。
一、数据从哪儿来?AI的“粮食”不是天上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AI用的数据,随便找一找就有”,但其实不是——要收集到足够多、足够相关的数据,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靠不同的“渠道”去“找米”,而且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门道。
最常见的一种渠道,是咱们“主动给的”。比如你用社交软件发朋友圈、发评论,用购物App下单、收藏商品,用导航软件查路线、记常用地址,这些行为都会产生数据,而平台会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用来训练AI。就像你在外卖平台点了几次奶茶,平台收集到“你爱喝三分糖、去冰的奶茶”这个数据,AI就能给你推荐同类型的新品;你在短视频App上总给宠物视频点赞,平台收集到这个数据,AI就会多推宠物内容给你。这些数据都是咱们在使用软件时,不知不觉“贡献”出去的,也是AI数据的重要来源。
还有一种渠道,是“专业团队专门采的”。比如要做一个能识别农作物病虫害的AI,光靠用户上传的照片不够——得有农业领域的团队,去田间地头拍不同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不同病虫害(蚜虫、白粉病、锈病)的照片,而且得拍清楚病变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样子,还得标注好“这是小麦蚜虫病”“这是水稻白粉病”。这种数据专业性强,要求高,不能随便凑数,得花大量时间和人力去采集。之前有个做医疗AI的团队,为了训练AI识别肺癌,花了3年时间,从全国几十家医院收集了十几万张肺部ct影像,还得让医生一张张标注“这是良性结节”“这是早期肺癌”,可见多不容易。
另外,还有“公开数据集”可以用。行业里有些机构会整理好数据,免费或低价开放给大家用,比如咱们之前提到的ImageNet,还有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中文维基百科数据集”、用于语音识别的“mon Voice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就像“公共粮仓”,AI开发者不用自己从头收集,能省不少事。但这类数据集也有缺点——可能不够“贴合具体需求”,比如公开的语音数据集大多是标准普通话,要是想做一个针对某地方言的语音AI,还得自己额外收集方言数据。
总之,AI的“粮食”不是天上掉的,要么是咱们用户在使用中“贡献”的,要么是专业团队辛苦采集的,要么是从公开渠道获取后再加工的。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有不少人力和时间的投入。
二、数据得“干净”:不然AI会“学歪”
咱们做饭的时候,米要是有虫、有石子,得先淘干净才能煮,不然煮出来的饭没法吃;AI用数据也一样,得先把数据“洗干净”,要是数据里有错误、有杂质,AI学了之后就会“学歪”,做事情出错。
啥是“不干净”的数据?比如数据里有“错误标注”——本来是猫的图片,却标成了狗;本来是“用户不喜欢吃辣”的记录,却标成了“喜欢吃辣”。AI学了这些错数据,就会跟着犯错:看到猫的图片,会当成狗认;给不喜欢吃辣的用户,推荐超辣的火锅。
还有一种是“重复数据”——比如同一张猫的图片,在数据集中出现了100次。AI学的时候,会反复学这张图,误以为“猫就长这样”,等遇到其他样子的猫(比如无毛猫、三花猫),就认不出来了。这就像咱们学认字,要是只反复写同一个字的一种写法,遇到行书、草书的写法,就不认识了。
还有“偏见数据”,这个更麻烦。比如要做一个“招聘AI”,用来筛选简历,结果收集的数据里,大部分“优秀员工”的简历都是男性,女性简历很少,而且标注的时候,还把“女性”和“不适合加班”“不稳定”这些标签绑在一起。AI学了这种数据,就会产生“偏见”,筛选简历时会优先选男性,甚至直接把女性简历筛掉,这就造成了性别歧视,肯定是不行的。
之前国外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某公司用AI筛选求职者,结果发现AI对女性求职者很不友好,后来查原因,才发现训练数据里,过去十年录用的员工中男性占比很高,数据本身就有偏见,AI自然就“学歪”了。最后公司只能停用这个AI,重新清理数据。
所以,数据收集来之后,必须得“清洗”:先把重复的数据删掉,再把错误标注的数据改对,最后还要检查有没有偏见,尽量让数据更公平、更准确。这一步就像咱们做饭前淘洗米、挑拣菜,虽然麻烦,但必不可少——只有“干净”的数据,才能让AI学好,做事情不出错、不跑偏。
三、数据不能随便用:得保护“个人隐私”
咱们前面说,很多数据是用户“贡献”的,比如聊天记录、购物记录、定位信息,这些数据里藏着咱们的“个人隐私”——要是随便用,很可能会泄露隐私,比如有人用AI分析你的聊天记录,知道你家里的情况;用你的定位数据,知道你每天去哪儿、住在哪儿。所以,AI用数据的时候,必须得守规矩,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能“乱用粮食”。
现在行业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叫“数据匿名化”——就是把数据里能识别出“你是谁”的信息去掉。比如你的外卖订单数据,会把你的真实姓名、手机号、详细住址换成一串代码,只留下“某用户在某天点了一份麻辣烫”这样的信息。这样AI能学到“有人喜欢吃麻辣烫”,却不知道这个人是你,就不会泄露你的隐私。
还有“数据授权”——平台要收集你的数据,得先告诉你“要收集什么数据”“用来做什么”,你同意了才能收集。比如你第一次用某App,会弹出一个“隐私协议”,里面写着“我们会收集你的位置信息,用于为你推荐附近的服务”,你点了“同意”,平台才能收集你的位置数据;要是你不同意,平台就不能收集。这就像别人要借你的东西,得先问你同不同意,不能随便拿。
要是不遵守这些规矩,随便用隐私数据,是会出大问题的。比如之前有个App,没经过用户同意,就偷偷收集用户的手机通讯录、通话记录,还用这些数据训练AI,给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后来被监管部门查到,不仅罚了款,还要求整改,用户也纷纷卸载了App。
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就是专门管数据隐私的,要求企业“合法、正当、必要”地收集和使用数据,不能侵犯个人隐私。所以,AI用数据不仅要“够多、够干净”,还得“够合规”,保护好每个人的隐私,这样才能让人放心。
四、未来的“数据难题”:AI越来越能吃,“粮食”不够怎么办?
现在AI发展得越来越快,尤其是大模型,对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前的AI可能需要几百万、几千万条数据,现在的大模型需要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万亿条数据。就像一个小孩慢慢长成了大胃王,以前吃一碗饭就够,现在得吃三碗,可“粮食”的增长速度,可能跟不上AI的“饭量”增长速度,未来可能会遇到“数据不够用”的难题。
一方面,“高质量的数据”越来越难找。比如要训练一个能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AI,需要大量顶尖的学术论文、实验数据,可这类数据本来就少,而且很多还不公开,开发者很难拿到。就像要做一道高级菜,需要稀有的食材,可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再厉害的厨师也没法做。
另一方面,“数据重复利用”的问题也很突出。现在很多数据已经被反复用来训练不同的AI了,比如ImageNet数据集,几乎所有做图像识别的AI都用过。就像一碗饭,被反复加热了很多次,营养早就流失了,再吃也没什么用;数据被反复用,AI能学到的新东西也越来越少,很难再进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行业里也在想办法。比如研究“小样本学习”——让AI只需要少量数据就能学会任务,就像有的人悟性高,看别人做一遍就会做饭,不用反复练习。现在已经有一些AI能做到“用100张图片学会认猫”,而不是以前的几万张。还有“数据合成”——用AI自己生成数据,比如让AI生成很多张不同样子的猫的图片,用来训练其他AI。就像用面粉自己做“人造米”,虽然不是真米,但也能做饭。
另外,“数据共享”也是一个方向。比如不同的医院可以把医疗数据整合起来,匿名化之后共享给AI开发者,用来训练医疗AI,这样既能解决数据少的问题,又能让AI更好地帮助医生看病。不过数据共享也得解决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不能随便共享。
总之,未来AI的“粮食”需求会越来越大,“找米”的难度也会越来越高,但只要不断想办法,比如搞小样本学习、数据合成、合规共享,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让AI有足够的“粮食”继续成长。
五、总结:AI和数据的关系,不止“有饭吃”这么简单
咱们聊到这儿,就把AI和数据的关系讲得更透彻了——数据不只是AI的“粮食”,要让AI好好“吃饭”,还得解决“粮食从哪儿来”“粮食干不干净”“能不能放心吃”“未来够不够吃”这些问题。
从收集数据,到清洗数据,再到合规使用数据,每一步都很关键,少了哪一步,AI都没法正常工作,甚至会出问题。就像咱们经营一家餐厅,不仅要找到稳定的食材供应商,还要保证食材新鲜、干净,更要遵守食品安全规定,这样才能做出好吃又安全的菜,让顾客满意。
现在AI已经走进了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刷视频、点外卖,到看病、开车,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未来,随着AI越来越先进,数据的重要性会更高,解决数据相关的问题也会更重要。
或许有一天,咱们普通人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 data用在了哪儿”,也能更放心地让AI用咱们的数据,同时AI也能因为有足够多、足够好的数据,变得更聪明、更有用,帮咱们解决更多难题——比如帮农民更快地识别病虫害,减少损失;帮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拯救生命。
所以说,理解数据对AI的重要性,不仅能让咱们更懂AI,还能让咱们看到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毕竟,AI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份数据的支撑,也离不开对数据的合理、合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