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每天都在跟AI打交道,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同样叫AI,有的能帮快递小哥把一堆快递分得明明白白,有的能陪你唠嗑解闷,还有的能提前告诉你明天会不会下雨——为啥它们能干的活儿差这么多?其实答案特简单,AI跟咱们人一样,也分“工种”,不同种类的AI有不同的“拿手本事”,不是所有AI都一个样。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AI到底分哪几类,让你一看就懂。
一、先搞懂核心问题:为啥不同AI能干不同的事?
生活里的AI真是五花八门。你网购之后,快递仓库里有AI帮着分拣包裹,不会送错地方;想发朋友圈,打开相机用美颜AI修修图,皮肤立马变光滑;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背后也是AI在分析数据预测天气。这些AI看着都挺“智能”,可为啥有的只会分拣,有的只会美颜,没一个能同时干好这几样事呢?
其实关键就在于“分类”。就像咱们社会上有医生、老师、工程师不同职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AI也有自己的“职业划分”。不同类别的AI,被设计出来的目的不一样,“技能点”也都加在不同地方,所以只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干活,跨领域就“抓瞎”了。接下来咱们先说说AI最核心的分类——按用途分,这也是咱们平时接触最多、最该搞懂的一类分法。
二、AI的核心分类:按用途分,就像“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
按用途给AI分类,最主要的就是两大阵营:一个是“专用AI”,也叫“弱AI”;另一个是“通用AI”,也叫“强AI”。这俩的区别,就好比医院里的“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一)专用AI(弱AI):只干“一件事”的“专才”
先说说专用AI,它还有个名字叫“弱AI”,但“弱”不是说它能力差,而是指它的“技能范围窄”——只能干好某一件特定的事,其他活儿一概不会,就像医院里专门看眼科、牙科的专科医生,在自己的领域里很厉害,但让他去看内科病就不行了。
咱们生活中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AI,都是专用AI,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例子:快递分拣AI。你想想,每天全国有上亿个快递,要是靠人工分拣,不仅慢还容易出错。但快递分拣AI就不一样了,它的“专属技能”就是识别快递单上的地址——不管是手写的还是打印的,它都能快速认出来,然后根据地址把快递分到对应的区域,比如发往北京的放一堆,发往上海的放另一堆。可你要是让它干别的,比如帮你写个请假条,或者算一算这个月的水电费,它就完全“听不懂”了,因为它从设计的时候就只被赋予了“分拣快递”这一个技能。
第二个例子:拍照美颜AI。现在咱们手机相机里都有美颜功能,打开之后皮肤变细腻、痘痘消失、眼睛变大,这些都是美颜AI在干活。它的“拿手本事”就是分析照片里的人脸,找到皮肤瑕疵、调整五官比例,让照片里的人看起来更漂亮。但你要是让它帮你写一篇作文,或者陪你下盘象棋,它肯定做不到——它的“能力边界”就在“优化人脸”这一件事上,超出去就不行了。
除了这两个,咱们平时用的很多东西也都是专用AI在背后发力。比如手机里的语音助手,你喊它“打开空调”“定个早上7点的闹钟”,它能立马响应,但你要是跟它聊“怎么做好吃的红烧肉”,它可能只会给你搜个菜谱,没法跟你深入讨论火候怎么掌握;还有刷视频时的推荐算法,它能根据你之前看的内容,推你可能喜欢的视频,但让它帮你做一份工作报表,它就没辙了;再比如现在很火的AI绘画工具,你输入“一片星空下的草原”,它能画出好看的画,但让它帮你翻译一段英文,它也干不了。
简单说,专用AI就是“术业有专攻”的“专才”,只在自己的小领域里厉害,一旦超出这个领域,就跟普通工具没啥区别了。
(二)通用AI(强AI):啥都能干的“全才”,目前还只存在于想象中
跟专用AI对应的,就是通用AI,也叫“强AI”。这个“强”不是说它比专用AI厉害,而是指它的“能力范围广”——它能像咱们人一样,具备理解、学习、思考的能力,能干所有人类能做的事,就像医院里的“全科医生”,不管是内科、外科、儿科的病,都能看明白、给出方案。
举个例子你就知道通用AI有多“全能”了:如果真的有通用AI,它早上能自己去厨房做饭,知道你喜欢吃甜口的粥,还会煎个荷包蛋;白天能帮你写代码,解决工作里的技术难题;下午要是你生病了,它能给你诊断病情,告诉你该吃什么药、注意什么;晚上还能陪你聊天,不管你聊电影、聊旅游,还是聊生活里的烦心事,它都能跟你聊得有来有回,甚至还能给你出主意。
但重点来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的通用AI。现在的科学家还在拼命研究这个东西,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理论基础,都离实现通用AI差得很远。所以你别听别人说“AI现在可厉害了,啥都能干”就信以为真——那些说这话的人,大概率是把专用AI当成通用AI了。咱们现在根本不用担心AI会像人一样“啥都会”,因为连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门儿都还没摸到呢。
总结一下:现在咱们用的AI全是“专才”(专用AI),只能干特定的事;而“全才”(通用AI)还只是个“设想”,短时间内肯定见不到。
三、AI的其他常见小分类:除了用途,还能按这些维度分
除了按用途分,AI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方式,这些分类虽然不如“专用\/通用”那么核心,但咱们平时也经常会碰到,了解一下能帮你更清楚地认识AI。
(一)按是否“联网”分:离线AI和在线AI
这个分类很容易理解,就是看AI能不能用,要不要连网。
第一种是离线AI,顾名思义,就是不用连网也能正常工作的AI。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手机里的本地语音识别——比如你在没网的地方,长按手机输入法的语音按钮,说一段话,它能直接把语音转成文字;还有手机里的离线翻译功能,提前下载好语言包,没网的时候也能翻译单词、句子。这些AI之所以不用连网,是因为它们的“核心数据”和“计算程序”都存在你自己的设备里(比如手机、电脑),不用跟外面的服务器沟通就能干活。
第二种是在线AI,也就是必须连网才能用的AI。咱们平时用的chatGpt、文心一言,还有各种在线AI绘画工具(比如midJourney),都属于在线AI。这些AI的“核心数据”和“计算能力”都在远程的服务器上,你用自己的设备(手机、电脑)跟它互动时,其实是把你的需求传给服务器,服务器计算完之后,再把结果传回给你。要是没网,你的需求传不出去,服务器的结果也传不回来,AI自然就用不了了。
简单说,离线AI就像你手机里存的本地音乐,没网也能听;在线AI就像在线音乐软件,没网就没法加载歌曲。
(二)按是否“看得见”分:语音AI、视觉AI、文本AI
这个分类是按AI“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来分的,简单说就是看AI是“听”信息、“看”信息,还是“读”文字信息。
第一种是语音AI,就是靠“听”来工作的AI,它能识别人类的语音,也能生成语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Siri、小爱同学这些语音助手——你跟它说话,它能“听”懂你的指令(比如“打开手电筒”),然后给出回应,有的还能直接用语音回答你(比如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它会用语音告诉你温度、是否下雨)。还有手机里的语音转文字、文字转语音功能,也都是语音AI在干活。
第二种是视觉AI,就是靠“看”来工作的AI,它能像人眼一样识别图片、视频里的内容。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人脸识别——比如你刷脸解锁手机、刷脸进小区、刷脸支付,都是视觉AI在“看”你的脸,确认是不是你本人;还有路口的闯红灯抓拍系统,也是视觉AI在“看”过往的车辆,识别出闯红灯的车,然后记录下来;另外,手机相机里的“夜景模式”“人像模式”,也是视觉AI在“看”场景,调整拍照参数,让照片更好看。
第三种是文本AI,就是靠“读”和“写”文字来工作的AI,它能处理文字信息,也能生成文字内容。比如AI写作工具,你输入一个主题(比如“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它能生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有AI翻译软件(在线的、离线的都有),能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日文,也能把外文翻译成中文;另外,很多App里的“智能客服”,你用文字跟它咨询问题(比如“怎么退换货”),它能通过分析你的文字,给出对应的回答,这也属于文本AI。
除了这三种,还有一些AI能处理更复杂的信息(比如同时处理语音和视频),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语音、视觉、文本这三种AI是最常见、最容易接触到的,搞懂它们,基本就能应对生活里大部分跟AI相关的场景了。
四、本文小结:别把AI想成“万能的”,它只是个“有专长的工具”
最后咱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其实就讲了一个核心点:现在咱们接触到的AI,全都是“专才”(专用AI),只能干特定的事,没有“全才”(通用AI)。
你别看到某款AI很厉害,比如AI绘画能画出超美的画,就觉得它啥都能干——要是让它帮你算一算公司的财务报表,它肯定做不到;也别觉得语音助手能跟你聊天,就以为它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要是你跟它聊“怎么修理坏了的洗衣机”,它可能只会给你搜个教程,没法跟你深入讨论修理步骤。
每一款AI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一样。了解AI的分类,知道不同AI的“专长”,不仅能帮你更好地使用AI,还能避免你对AI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毕竟,现在的AI再智能,也只是个“有专长的工具”,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