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马戏联萌护江豚·森林与江河的双向奔赴
宿营车碾过晨露,在朝阳中驶入临江城。这座被江水环抱的城市,江面烟波浩渺,两岸的滨江公园草木葱茏,刚停稳在马戏团大棚外,一群身着统一绿色马甲的身影就围了上来——他们是临江城“绿芽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举着印着“守护江豚·共护生态”的标语牌,脸上满是期待。
“强哥!我们可算等到你们了!”协会负责人林姐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光头强的手,她身后跟着几位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和捧着锦旗的志愿者,“你们带着生态公益马戏巡演的事,在咱们临江城传疯了!江豚是咱们的‘水中大熊猫’,现在正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困境,我们想邀请你们合作,把江豚保护融入表演,让更多人关注水生生态!”
光头强看着锦旗上“生态同心·公益同行”八个烫金大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熊大凑过来,认真地说:“森林和江河都是大自然的家,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愿意帮忙!”熊二则盯着林姐手里的江豚模型,好奇地伸手去摸:“这就是江豚呀?长得圆滚滚的,和熊猫一样可爱!能吃吗?”话音刚落,就被熊大敲了一下脑袋:“就知道吃!江豚是珍稀动物,要好好保护!”林姐笑着解释:“江豚是长江里的古老居民,现在数量越来越少,它们需要干净的江水和安全的栖息地,就像你们需要茂盛的竹林一样。”熊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保护江豚=保护竹林”的等式记在了心里。
接下来的三天,马戏团大棚变成了热闹的创作现场。狐妈妈和橙橙带着志愿者们赶制道具:用浅绿色竹片编织出十几只半米长的江豚模型,竹篾弯曲成圆润的身体,再用黑色丙烯颜料勾勒出灵动的眼睛和背鳍,最后贴上一层透明薄膜,在灯光下泛着水光;用蓝色和白色的绸缎搭建出“模拟江面”,底下铺着弹簧,踩上去能模拟水波荡漾的效果;土拨鼠家族则挖掘打磨出一批迷你竹制工具——小竹桶、竹铲、竹网,用来搭建“江豚保护站”场景;赤灵和舞蹈老师一起改编“空中竹枝舞”,把彩带换成蓝白渐变的款式,舞蹈动作融入江豚摆尾、跃出水面的姿态,还特意设计了一段“江豚受伤”的情节,传递保护的重要性。
熊大的“精准投掷”节目也做了升级,他要接住的不再是普通道具,而是写着“拒绝水污染”“保护栖息地”“不滥捕滥捞”的竹制标语牌,每接住一个就高高举起,让全场观众看清;熊二的角色从“粗心伐木工”变成了“江豚守护者”,他要穿着印有江豚图案的背带裤,带着土拨鼠们用竹制工具“清理江面垃圾”,还得在表演中念一段简单的环保口号;熊猫则成了“江豚爱心大使”,穿着缀着蓝白绒球的连体衣,手里抱着一个竹制江豚玩偶,负责在节目间隙向观众分发环保宣传册,还要和小朋友们互动合影。
排练过程中笑料百出。熊二念口号时总是记不住词,把“保护江豚家园”说成“保护蜂蜜家园”,气得橙橙只好把口号写在竹牌上,让他照着念;熊猫总把环保宣传册当成竹笋啃,林姐只好让人在宣传册封面上印上大大的竹笋图案,熊猫才乖乖地把宣传册递给观众;土拨鼠们搭建“江豚保护站”时,不小心把竹制了望塔搭歪了,倒塌的瞬间正好砸中熊二的屁股,让他蹦起来喊着“江豚攻击我啦”,引得全场工作人员哈哈大笑。
演出当天,马戏团大棚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门口的科普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志愿者们展示着江豚的照片、视频和标本,林姐拿着话筒向大家介绍:“江豚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的存在就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现在,由于水污染、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江豚的数量已经不足1000头,保护它们刻不容缓!”光头强带着熊二和熊猫在科普区帮忙,熊二指着照片里的江豚说:“大家快来看,江豚没有背鳍,长得像小海豚,可可爱了!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让它们消失!”熊猫则抱着江豚玩偶,对着小朋友们挥爪子,引来阵阵欢呼。
下午两点,演出正式开始。灯光暗下,舞台上的“模拟江面”泛起微光,伴随着舒缓的水声音乐,赤灵扮演的“江豚精灵”缓缓升起,蓝白彩带在她身后展开,仿佛江豚在水中游动。突然,音乐变得急促,舞台一侧的灯光亮起,熊二穿着破旧的工装,扛着迷你竹锯,把一堆彩色泡沫块(模拟垃圾)扔进“江面”,还假装要砍伐“江边的大树”。“江面”上的竹制江豚模型纷纷“倒下”,赤灵的舞蹈也变得痛苦起来,台下的小朋友们都紧张地攥紧了拳头。
就在这时,熊大穿着绿色的“环保卫士”服装跑上台,大声喊:“熊二,不能这样!乱砍树会导致水土流失,乱扔垃圾会污染江水,江豚就没有家了!”橙橙带着土拨鼠们也跑上台,手里拿着竹制工具,开始“清理江面垃圾”。熊二愣在原地,看着“倒下”的江豚模型,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对不起,我错了!我也要保护江豚!”他放下竹锯,加入清理垃圾的队伍,和土拨鼠们一起用竹网把“垃圾”捞起来,装进竹桶里。
台下的观众们纷纷鼓掌,小朋友们跟着喊:“保护江豚!拒绝垃圾!”接下来,熊大的“精准投掷”表演开始了。林姐站在舞台另一侧,把写有环保标语的竹牌一个个扔出去,熊大拿着竹筐,眼神专注,无论竹牌扔得多快、多偏,他都能稳稳接住。当他接住“江豚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竹牌时,高高举起,台下的观众们齐声朗读,声音响彻大棚。
赤灵的“空中竹枝舞”再次登场,这次她的舞蹈充满了希望。她在吊环上翻转、俯冲,彩带翻飞,像是江豚在清澈的江水中自由嬉戏。舞台上的竹制江豚模型重新“站起来”,土拨鼠们推着竹制小船,在“江面”上穿梭,船上插着“保护江豚”的小旗子。台下的小朋友们挥舞着手里的江豚挂件,跟着音乐拍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熊猫的登场让气氛达到了高潮。它抱着竹制江豚玩偶,慢慢悠悠地走上舞台,先是对着观众鞠了一躬,然后坐在“江面”旁,开始“守护”着江豚模型。有小朋友大声喊:“熊猫,江豚在哪里呀?”熊猫立刻站起来,指着舞台背景上的江豚视频,又指了指窗外的临江江,像是在说“江豚在那里哦”。林姐趁机走上台,向观众们发起倡议:“保护江豚,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拒绝购买江鲜,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为江豚创造更好的家园!”
压轴的“生态公益大联演”融合了森林与江河的元素。光头强推着一个巨大的竹制展示台登场,上面摆满了狗熊林的竹制品和江豚保护周边——竹制江豚挂件、印有环保标语的竹制书签、竹制水杯,还有熊二和熊猫亲手制作的竹制小摆件。“这些竹制品都是用狗熊林合理择伐的老竹制作的,环保无异味,”光头强拿着一个竹制水杯说,“每卖出一件产品,我们都会拿出一部分收入,一部分用于狗熊林的生态保护,另一部分捐赠给绿芽环保协会,支持江豚保护工作!”
熊二和熊猫拿着产品向观众展示,熊二把竹制水杯摔在地上,杯子完好无损,他得意地说:“大家看,咱们的竹制品多结实!买一个既能用,又能做公益,太值了!”台下的观众们纷纷举手购买,临时售卖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过来,一边购买产品,一边教育孩子要保护环境。媒体记者们也忙着拍照、采访,把这场充满意义的马戏表演记录下来。
演出结束后,林姐带着大家来到临江江边。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突然,几只江豚跃出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引得大家惊呼起来。“哇!是真的江豚!”熊二兴奋地跳起来,指着江面大喊,“它们在向我们打招呼呢!”熊猫趴在江边的栏杆上,好奇地看着江水中的江豚,时不时伸出爪子去碰江水,模样十分惬意。
林姐感慨地说:“以前,江豚很少在市区江面出现,最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它们才慢慢回来。今天,看到这么多人为江豚保护发声,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江豚的家园会越来越美好。”光头强点点头,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林姐,不如我们发起一场‘森林与江河的双向奔赴’活动!邀请临江城的朋友们去狗熊林做客,体验森林生态,参与竹艺制作和公益帮扶;我们也带着狗熊林的伙伴们,定期来临江参与江豚保护,比如清理江面垃圾、宣传环保知识,让森林和江河的环保力量紧紧联结在一起!”
林姐眼睛一亮,立刻赞同:“这个主意太棒了!我们可以组织环保研学团,让孩子们走进森林,了解植物、动物和水源保护,再回到江边,参与江豚保护实践,这样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熊二一听能邀请新朋友去狗熊林,立刻兴奋地说:“我要给他们做蜂蜜蛋糕,带他们去看我们的竹艺集市,还要让他们体验挖竹笋!”熊猫也跟着点点头,像是在说“我要带他们去我的竹笋园”。
深夜,宿营车里依旧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着研学活动的细节。光头强负责规划狗熊林的研学路线,设置竹艺制作、森林巡护、水源守护、公益帮扶等体验项目;林姐负责组织临江城的研学团,联系学校和家长,安排交通、住宿和餐饮;狐妈妈和橙橙准备研学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森林和江河的生态知识,还设计了环保打卡任务;熊大、熊二和土拨鼠们则忙着列出需要准备的物资,比如竹制工具、环保宣传材料、小奖品等;赤灵则设计了环保知识问答游戏和文艺表演环节,让研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熊猫趴在竹筐里,抱着今天收到的江豚挂件,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它和江豚一起在水中嬉戏,周围是茂密的竹林和清澈的江水,还有很多小朋友在岸边欢呼鼓掌。熊二也睡着了,嘴角沾着蜂蜜,梦里大概在给研学团的朋友们分享蜂蜜蛋糕。光头强看着窗外的星空,心里满是感慨:从狗熊林的竹艺创业,到城市的舞台秀,再到如今的马戏团公益巡演,一路走来,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了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
宿营车缓缓驶向下一个城市,窗外的临江城渐渐远去,但森林与江河的环保联结才刚刚开始。重启装置的绿光温柔地笼罩着移动的宿营车,见证着这场充满欢笑、感动与意义的奇遇。在这场马戏团之旅中,狗熊林的伙伴们用憨态可掬的表演,把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到了每一个角落;用真诚与热爱,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了更有意义的环保活动。
接下来的旅程中,他们会在更多城市留下足迹,邀请更多人加入生态保护的行列;而狗熊林也将迎来一批批来自不同城市的研学团,让森林的美好与环保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跨越地域、跨越物种的善意传递,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座城市中,绽放出永不凋零的光芒。而那些即将到来的研学故事、环保行动,以及更多未知的温暖与感动,都在前方静静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