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缓缓起身,在书房中踱步。他深知,打破贸易壁垒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那些被严惩官员背后的势力,以及其他可能心怀不满的官员,都可能是潜在的威胁。但洪书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将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继续努力。想到这,他坐回书桌前,提笔写下召集文化界人士的请柬。
几日后,洪书的书房内茶香四溢,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轻柔地洒在屋内。洪书端坐在主位,目光平和地打量着围坐一圈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这些人中有白发苍苍、学富五车的老儒,有风度翩翩、才思敏捷的青年才俊,还有擅长诗词绘画的名家。
洪书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如今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已取得些许成果,但文化的繁荣同样至关重要。今日邀各位前来,便是想一同探讨创办学校、推广教育的可行性。”
一位身着素袍的老儒轻轻捋着胡须,率先开口:“创办学校,推广教育,此乃利国利民之大业。只是办学所需的场地、师资、资费,皆非易事。”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稳重。
洪书微微点头,目光专注地看着老儒,认真倾听。这时,一位年轻的书生站起身来,神情激动,双手比划着说道:“学生以为,可先从各地选拔有学识之人担任教师,至于资费,可向富商乡绅募集,再由朝廷补贴一部分。”
洪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微笑着示意书生坐下,说道:“此想法倒有几分道理。只是选拔教师,需有严格的标准,确保教学质量。而资费募集,也要避免富商借此谋取不当利益。”
一位面容清瘦、身着长衫的画家也加入讨论:“除了教授经史子集,也应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绘画、书法等,能陶冶情操,培养学子的审美。”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描绘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
洪书连连点头,说道:“此言极是。文化的繁荣,不应局限于学术,艺术同样不可或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愈发热烈。有人提出要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让教育更具系统性;有人建议学校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进行培养;还有人认为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洪书一边倾听,一边在纸上快速记录着众人的想法和建议。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待众人稍作停顿,洪书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的建议,让本大人受益匪浅。本大人期望,通过创办学校,能培养出有学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才,让国家的文化繁荣昌盛。”
洪书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子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心怀天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众人纷纷点头,对洪书的期望表示认同。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化发展的构想逐渐清晰。然而,洪书心中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办学场地的选址、师资的选拔、资费的筹集,每一项都困难重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身上。洪书看着手中记录的满满几页纸,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即将到来挑战的忧虑。文化发展构想初步形成,但如何将这些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了摆在洪书面前的一道难题。他深知,前方的道路荆棘密布,但为了国家的繁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必须勇往直前,一步一步去跨越这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