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光:阿柚的「找回自己」小记
阿柚第一次觉得“丢了自己”,是在加班到凌晨的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改了8版的方案,手机里是领导“明天必须出结果”的消息,她盯着键盘上的“Enter”键,突然想不起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别人都说好”的工作——明明大学时,她最爱的是在宿舍楼下的花坛边画速写,一画就是一下午。
那天回家,她在抽屉最底层翻出落了灰的速写本,第一页画着高中教室的窗外,阳光落在梧桐叶上,旁边写着“想成为能画出温暖的人”。可现在,她的手指只会敲键盘,连握笔都觉得生疏。“这不是我啊。”阿柚对着速写本叹气,像突然在迷宫里迷了路。
一、第一个觉醒:在“奶茶陷阱”里看见欲望
阿柚有个习惯:每次加班,都要喝一杯全糖珍珠奶茶。她总说“这是犒劳自己”,可喝完常常心慌,还会因为“又多摄入热量”懊恼。直到有次,她站在奶茶店柜台前,突然想起觉醒课上学的“觉察追问”——她问自己:“我真的想喝奶茶吗?还是因为加班累了,想找个东西安慰自己?”
答案很清楚:她要的不是奶茶,是“被心疼”的感觉。那天,她转身走出奶茶店,买了一瓶热牛奶,坐在公司楼下的长椅上喝。风吹过脸颊时,她突然觉得,比起奶茶的甜腻,这种“安安静静喝杯热饮”的舒服,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后来,她把“喝奶茶”换成了“加班间隙画5分钟速写”——在便签纸上画楼下的树、路过的猫,画完夹进笔记本里。慢慢的,她发现自己不那么怕加班了,因为那些小画,像一个个小锚点,把她从“工作机器”拉回了“喜欢画画的阿柚”。
二、第二个觉醒:在“妈妈的期待”里分清角色
阿柚的妈妈总说:“女孩子要稳定,考个公务员,早点结婚生孩子,才叫幸福。”每次打电话,妈妈都会提“隔壁家的莉莉考上公务员了”“你小学同学都结婚了”,阿柚听多了,也开始焦虑:“是不是我真的太任性了?”
直到有次,她和妈妈逛街,妈妈指着一件“特别显稳重”的大衣说:“你穿这个肯定好看,面试的时候穿也合适。”阿柚摸着大衣的料子,突然问妈妈:“妈,你还记得我高中时,最喜欢穿那件带小熊图案的卫衣吗?”妈妈愣了愣:“记得啊,你天天穿,洗得都发白了。”阿柚说:“那件卫衣我穿得舒服,可这件大衣,我穿着像别人。”
那天晚上,阿柚和妈妈聊了很久。她拿出自己画的速写,告诉妈妈:“我不是不想稳定,只是我想的稳定,是能每天画点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按别人的标准活。”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妈以前总怕你走弯路,却忘了问你想走哪条路。”
从那以后,阿柚不再因为妈妈的期待否定自己。她会认真听妈妈的建议,但也会坚定地说:“妈,这件事我想试试自己的办法。”她发现,分清“女儿的角色”和“阿柚自己”,反而让她和妈妈的关系更亲近了——妈妈看到她画的画时,眼里的骄傲,比说“你要考公务员”时更亮。
三、第三个觉醒:在“帮同事的小事”里找到自由
阿柚的同事小敏最近总加班,因为刚接手新项目,很多流程不懂。有天午休,小敏对着报表叹气,阿柚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窘迫,主动走过去:“我之前做过类似的报表,要不要我教你个小技巧?”
原本阿柚只是想“帮个忙”,可教小敏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在“应付人情”,而是真的享受“把复杂的事讲清楚”的过程。小敏学会后,开心地说:“阿柚,你讲得好明白,比我看教程管用多了!”那一刻,阿柚心里暖暖的,比领导夸她“方案做得好”还舒服。
后来,她开始主动帮同事整理“项目流程笔记”,把自己踩过的坑、总结的技巧写下来,贴在部门的公告栏上。有人问她:“你不怕别人学了你的技巧,超过你吗?”阿柚笑着说:“我想的不是‘超过谁’,而是‘大家一起把事做好,就能少加点班,我也能多画点画’。”
慢慢的,阿柚发现自己变了:不再因为加班内耗,不再因为别人的看法焦虑,甚至在领导问她“想不想转去更核心的部门”时,她能平静地说:“谢谢领导,但我更想留在现在的岗位,把事做好,也能有时间画点画。”
领导愣了愣,说:“没想到你这么清楚自己要什么。”阿柚低头看了看手机里刚画的速写——是办公室窗外的夕阳,旁边写着“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阿柚的觉醒小总结:
1. 觉醒不是“突然开窍”,是从“喝奶茶”“穿大衣”这些小事开始,多问自己一句“这是我想要的吗”;
2. 不用怕“和别人不一样”,妈妈的期待、同事的标准,都不是你的“必须”,你的喜欢和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3. 帮别人的时候别想“回报”,单纯享受“传递温暖”的过程,反而会让你更清楚自己是谁。
现在的阿柚,还是会加班,但加班间隙会画速写;还是会听妈妈的话,但也会坚定自己的选择;还是会帮同事,但不再怕“被超过”。她终于明白:觉醒不是“活成完美的人”,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她速写本里的那句话:“找到自己,比找到任何答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