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丰盛,源于洞见万物相互依存的本性,并在每一次呼吸中生起对生命的由衷礼赞。
秋风送爽,稻浪翻金。
沉甸甸的稻穗谦卑地低下头,将田埂染成一片温暖而厚重的色泽。空气里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醇香,混合着泥土被阳光晒过的气息。打谷场上传来了连枷富有节奏的起落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一年中最踏实、最满足的笑容。丰收,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也最动人的庆典。
昭阳站在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看着这片繁忙而喜悦的景象,心中涌动的情感,却比单纯的喜悦更为深邃。她看到的不只是金黄的稻谷,更是阳光雨露的恩赐,是土地无声的承载,是农人汗水滴入泥土的艰辛,是种子破土、抽穗、灌浆的生命奇迹,是无数因缘和合,才成就了这碗中餐、仓中粮。
“仅仅感谢‘丰收’这个结果,似乎还不够。”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那份由妹妹昭慧的成长、与林医生交流的启发所累积的感悟,如同饱满的稻浆,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她萌生了一个想法——组织一场小小的、不同于传统祭祀的“感恩法会”。
她找到村支书老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马叔,今年的收成真好。我在想,咱们能不能不光庆祝丰收,更一起感谢一下让我们得到丰收的一切?土地,阳光,雨水,还有我们自己付出的劳动,甚至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条件……”
老马起初有些疑惑,挠了头:“感谢土地爷、老天爷?咱们往年也拜啊。”
昭阳微笑着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不完全是祭拜某个神明。更像是……一次集体的 mindful(正念)练习,一次心灵的梳理。让我们真正看见,一碗饭来到我们面前,有多么不容易。”
她眼中清澈而真诚的光芒打动了他。老马一拍大腿:“成!昭阳妹子,你是有见识的,你说怎么弄,村里支持!”
消息传开,村民们好奇多于理解,但出于对昭阳日渐增长的信任,也带着一份对丰收本能的敬畏,纷纷表示愿意参加。
法会就设在打谷场旁边一片空阔的平地上。傍晚时分,夕阳将天边染成瑰丽的锦缎。村民们陆续到来,男人们卸下了一天的劳累,女们带着孩子,脸上带着些许拘谨和好奇。场中央没有神像,只简单摆放了一篮刚收割的、颗粒饱满的稻穗,几盘新米做的简单糕点和水果。
昭阳站在众人面前,晚风吹拂着她的衣角,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乡亲们,感谢大家来。今天我们不求什么,只想一起,安安静静地,用心感谢。”
她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脚下承载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土地。“感受它的坚实,它的沉默。它从不索求,只是给予。”
接着,她引导大家感受拂过面颊的晚风,感受夕阳余晖的温暖。“感谢阳光,没有它,种子无法生长。感谢雨水,没有它,禾苗会干枯。感谢风,为我们传播花粉,带来清凉。”
然后,她的声音更加沉静:“现在,请回想我们播种时的弯腰,除草时的汗水,收割时的辛劳……感谢我们自己的双手,感谢彼此之间的互助。”
场上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和远处归巢的鸟鸣。起初的窸窣和不自在渐渐消失。王老五闭着眼,脸上的皱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深刻,他似乎真的在感受脚下那片他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李老五则微微仰头,感受着风,不知想到了什么,轻轻叹了口气。
“最后,”昭阳的声音带着一种引导的力量,“请看着我们中间的这篮稻谷。想一想,它需要种子,需要土地,需要阳光雨水,需要农人的劳作,需要碾米的人,需要煮饭的人……需要无数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条件,因缘聚合,才能成为我们碗里的饭。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都汇聚了天地万物的力量和恩情。”
她带领大家,不是向某个外在的神明,而是向着这整个因缘和合的世界,深深地鞠躬。
没有繁复的仪式,没有神秘的咒语,只有最朴素的观想和发自内心的感谢。但当他们直起身时,许多人的眼神发生了变化。那不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添了一份郑重和了悟。
王老五率先开口,声音有些粗哑,却异常真诚:“以前总觉得收成好是自己力气大,今天这么一想……嘿,还真不是那么回事。老天爷不赏饭吃,再大力气也白搭。”
李老五也点点头,看着那篮稻穗:“是啊,这米吃起来,感觉都不一样了。”
孩子们或许不完全懂得其中的深意,但在那种肃穆而感恩的氛围里,他们也安静下来,学着大人的样子,对着稻穗认真地合十鞠躬。
昭阳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宁静的喜悦。她不是传教士,她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原本就存在却被忽略的风景。外婆的话在她心中回响:“饱满的稻穗总低头,真正懂得的人常感恩。”
法会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村民们三三两两散去,议论的不再仅仅是粮价和收成,多了对风雨阳光的感慨,对彼此劳作的认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在这片丰收的土地上悄然建立。
夜色渐浓,秋风带来了明显的凉意。昭阳独自收拾着场地,将那篮作为象征的稻穗小心捧起。一阵较强的冷风吹过,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喉咙隐隐有些发干发痒。
她并未十分在意,只当是秋夜寻常的凉意。带着法会圆满的慰藉和一丝疲惫,她向小屋走去。那份由内而外的丰盈感依然包裹着她,让她忽略了身体悄然发出的、极其微弱的信号。
这份充盈的感恩之心尚在胸腔温暖地回荡,她却不知,一场身体的无常考验,已随着秋夜的凉风,悄然而至。
(金句点睛:昭阳轻抚饱满的稻穗,心中澄明:饱满的稻穗总低头,真正懂得的人常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