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友对其年龄与资历的尖锐质疑,昭阳以“烦恼即菩提”的体证平和回应,阐明分享的价值在于真实探索的过程而非提供标准答案。
父亲亲手抄写的《心经》静静地悬挂在书房的墙上,那工整而略显生涩的笔画,像一股无声的暖流,持续温润着昭阳的心田。这份跨越代沟的深沉理解,让她感到内心的根基更加扎实,与外界的连接也愈发从容。她继续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着近期的体悟,关于秋分的平衡,关于“烦恼即菩提”的更深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经历沉淀后的安然。
然而,网络空间如同大海,既有温暖的洋流,也有突如其来的暗礁。
这日清晨,她像往常一样浏览平台留言,一条被顶到前列、语气尖锐的评论赫然映入眼帘:
“用户‘闲云野鹤’:博主看起来年纪不大,经历的人生挫折恐怕也有限吧?所谓的修行体悟,不过是无病呻吟、纸上谈兵罢了。真正的修行需要岁月沉淀,需要历经沧桑,您这样轻飘飘地谈论‘看破’、‘放下’,对那些真正在苦海里挣扎的人而言,不仅无益,甚至可能是一种误导。年纪轻轻,也配谈修行悟道?”
评论后面,还有几条表示附和的跟帖。
一瞬间,昭阳感到脸颊有些微微发烫,像被无形的针尖轻轻刺了一下。一股混合着错愕、些许委屈和本能防御的情绪,像小小的气泡,从心湖底部“咕嘟”一声冒了上来。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指。
“我不够格?”
“我的痛苦是轻飘飘的?”
“我的分享是误导?”
这些念头飞快地闪过。她仿佛能看到屏幕那端,一个可能自恃年长或经历丰富的人,正带着不屑和审视的目光,轻易地否定她一路走来的所有挣扎与求索。
若是刚回乡村时的她,面对这样的质疑,恐怕会立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或者情绪激动地撰文反驳,试图证明自己“配得上”。但此刻,她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没有立刻做出反应。
她将手机轻轻放在桌上,起身走到窗边。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棂,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形状,灰尘在光柱中无声飞舞。她看着院子里那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槐树,枝干虬劲地伸向天空,任寒风吹拂,安然不动。
她想起了自己记录在日记里的、那些几乎将她压垮的日日夜夜——失业的惶惑,对未来的恐惧,人际关系的疏离,深入骨髓的内耗……那些痛苦,如此真实,如此沉重,绝非“轻飘飘”三字可以概括。正是这些“烦恼”,逼迫她走上了这条向内探寻的道路。
她也想起了“烦恼即菩提”的体证。质疑本身,不也是一种“烦恼”吗?它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她所谓的“放下”与“安宁”是否经得起敲打。
她重新坐回书桌前,目光再次掠过那条刺眼的评论。这一次,心中的波澜已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的明了。
她打开回复框,指尖在键盘上停留片刻,然后开始敲击,速度不快,每一个字都带着沉静的力量:
“感谢‘闲云野鹤’网友的直言。您提出的关于年龄、经历与修行资格的疑问,非常重要,也值得深思。”
她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面对。
“首先,我完全认同真正的智慧需要生活的淬炼,绝非空中楼阁。我从未认为自己‘悟道’,也无意提供任何‘标准答案’。我所分享的,仅仅是一个普通现代人,在具体的生活困境中,如何借助佛法的智慧,学习观察自心、调整心态、安顿生命的真实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笨拙、反复,甚至时常失败,但它真实不虚。”
她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局限,也强调了“过程”的价值。
“其次,关于痛苦与资格。痛苦或许形式各异,轻重不同,但烦恼的本质,人人皆同。年轻的迷茫、职场的焦虑、价值的失落,与年长者的病痛、别离、死亡的恐惧一样,都是生命带来的课题,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智慧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而在于对自身烦恼的清醒认知与超越的努力。古德亦云:‘烦恼即菩提’。正是在面对和转化这些看似‘轻飘飘’或‘沉甸甸’的烦恼中,我们才有机会触碰智慧的光芒。”
她引用了自己深切体证过的道理,将质疑本身转化为阐释法义的契机。
“最后,关于分享的意义。我深信,分享的价值不在于分享者是否‘完美’或‘资深’,而在于其是否真诚,是否能引发共鸣或思考,哪怕只是让一位读者感到‘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困惑,并且在尝试寻找出路’,便已足够。我的文字,若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心中本自具足的智慧萌芽,或是一块引玉之砖,激发大家各自的内省与探索,便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她没有愤怒,没有说教,只是平和地陈述自己的立场和初衷。回复的末尾,她写道:
“再次感谢您的批评,它提醒我保持谦卑,时刻审视自心。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真实面对烦恼,勇敢探寻智慧。”
回复完毕,她轻轻点击了发送。
心中那片短暂的迷雾已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雨后青山般的清明与坚定。她成功地守护了内心的平静,没有让外境的质疑动摇根本,反而借此机会更清晰地阐明了自己分享的价值与界限。
她关闭了网页,不再去关注后续的争论。她知道,真正的修行,在于如实知自心,而非寻求所有人的认可。
她再次印证,外在的质疑如同风浪,无法撼动内心基于真实体认的安稳灯塔。真正的资格,源于对自身道路的清晰与坚持。
网络上的风波刚刚平息,身体的考验却不期而至。一场来势汹汹的重感冒将昭阳击倒,高烧与酸痛席卷而来。然而,她并未抗拒,而是将病榻视为新的修行道场,尝试修习“病中观”。这场与疾病共处的体验,将让她对“无常”与“无我”产生怎样刻骨铭心的全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