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的线上课程广泛传播后,网络上开始出现质疑声音,有人称她的分享是“毒鸡汤”。
初次看到这些言论时,她的心仍被刺痛,但她立刻觉察到这个反应,通过深呼吸调整,最终平静地关掉了页面。
深秋的清晨带着凉意,昭阳照例在晨光中完成早课,身心一片清明。她打开电脑,准备查看李曼发来的课程反馈——这已成为她了解远方陌生人们需求的窗口。
大部分留言依旧温暖而充满感激,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让她感到慰藉。然而,就在翻看最新评论时,几条刺眼的文字猝不及防地撞入她的眼帘:
“又是这种虚无缥缈的鸡汤,听着好听,实际屁用没有!”
“什么‘看着情绪流过’,说得轻巧,现实压力那么大,看看就能解决吗?纯属逃避现实的毒鸡汤!”
“博主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估计自己都没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在这里教人躺平罢了。”
“毒鸡汤”三个字,像一根冰冷的针,猛地扎进了昭阳的心口。
她的呼吸骤然一窒。
一股混合着委屈、讶异和一丝愤怒的热流,瞬间从胸腔直冲头顶。脸颊微微发烫,握着鼠标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
那种感觉,就像精心呵护的花园被人无故投掷了石块。她分享的是自己从泥泞中挣扎出来的真实体悟,是无数个日夜观察、实践、内化后的生命结晶,每一句话都带着她自身的温度与重量。为何在有些人眼中,竟成了轻飘飘的、甚至有害的“毒药”?
心脏在胸腔里“咚咚”地、有些紊乱地跳动着。那个小小的、渴望被所有人理解和认可的“我”,在那尖锐的批评面前,感到了真实的刺痛。
这刺痛如此熟悉,仿佛回到了职场中被上司否定、被同事误解的那些时刻。
然而,就在这情绪即将如同旧日习惯般蔓延、掌控她的一刹那,多年来修行的功夫如同一位冷静的哨兵,立刻拉响了警报。
觉察。
她清晰地“看到”了心中涌起的波澜,看到了那份委屈和愤怒,看到了那个被刺痛后想要辩解、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
“哦,被批评了,心里不舒服了。”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她没有试图压抑这股情绪,也没有立刻被它卷走。
她轻轻放下鼠标,将身体缓缓靠向椅背。然后,她闭上了眼睛。
深呼吸。
一吸,气息深入,带着一丝清凉,试图抚平胸腔的灼热。
一呼,气息绵长,仿佛将那份不适与紧绷,缓缓地吐出体外。
她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的流动上,一吸,一呼……就像她教导小慧的那样,就像她在禅坐中反复练习的那样,就像她应对身体不适时所做的那样。
起初,情绪的余波仍在体内震荡,但随着几次深长而平稳的呼吸,那尖锐的刺痛感开始软化、消散。心跳逐渐恢复了平稳的节奏,脸颊的热度也褪去了。
她“看到”那些批评的言语,不再仅仅是针对她个人的攻击,而是代表了另一种生存逻辑和认知模式——一种更强调外在对抗、更依赖即时解决方案、对内在探索持怀疑态度的视角。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正被困在他们自己的焦虑和现实的挤压中,尚未准备好接受另一种可能性。
她想起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应“住”在赞美里,同样,也不应“住”在批评里。无论是誉是毁,都如同过耳之风,吹过便罢,若心随之摇摆,便是失去了自在。
她的分享,源于本心,出于善意。既然发心纯正,那么结果如何,是否能被所有人理解接受,便不是她能够、也需要去掌控的了。各人业力不同,因缘各异。
想明白了这一点,内心最后的一丝波澜也归于平静。
她缓缓睁开眼,目光再次落在那几条刺目的评论上。它们依然在那里,但已经失去了最初那种能够刺痛她的力量。它们只是屏幕上的几行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看法,仅此而已。
她没有回复辩解,也没有生气删除。
她只是移动鼠标,平静地关掉了那个评论页面。
屏幕暗下去,映出她此刻平静无波的面容。
窗外,秋日阳光正好,院子里落叶金黄。
她起身,拿起墙角的扫帚,开始一如既往地清扫庭院。
“沙……沙……”的扫地声规律而安宁。
她的动作沉稳,心神凝定,仿佛刚才那场来自虚拟世界的风波,从未发生过。
她知道,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有不同的声音是常态。修行的意义,不在于创造一个没有批评的真空,而在于培养一颗在批评面前,依然能保持澄明与安稳的心。
经过这一番由波动复归于平静的过程,她内心那盏灯,仿佛被擦拭得更加明亮,更能穿透迷雾,照见实相。
然而,一个关乎更亲密关系的念头悄然浮现:当这种不随之动摇的定力,面对来自最亲近之人的、或许无心的伤害时,是否也能如此从容?那份源于血脉的联结,是否能被智慧轻易化解?
她望向窗外通往村口的小路,思绪飘向了远方的母亲。昭阳将落叶扫入簸箕,心境澄明:外界的声音如同山谷回响,唯有内心如如不动,方能辨清何为真实诉求,何为过往执念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