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两户人家因土地承包界限产生激烈争执,双方请昭阳评理。她没有充当裁判判断对错,而是以提问引导双方看到彼此深层的需求与恐惧,最终将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转化为各退一步的和解方案。
日头偏西,将田埂上几道拉得长长的人影照得有些扭曲。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以赵老四和李老栓为首的两家人,隔着一条模糊的田垄界限,正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在夕阳下飞舞,话语像淬了毒的钉子,狠狠砸向对方。
“赵老四你睁眼说瞎话!这垄沟往年都是我李家在管,你家的秧苗今年凭什么往这边挤了半尺?!”李老栓挥舞着手里卷了边的草帽,脖颈上青筋暴起。
“放你娘的屁!这地界儿从我爷爷那辈儿起就是这么划的!你李家想多占便宜,没门儿!”赵老四梗着脖子,黝黑的脸膛因愤怒涨成了紫红色,拳头攥得咯咯响。
两家的婆娘和孩子也在一旁帮腔,哭喊声、叫骂声混杂在一起,眼看就要从口角演变成肢体冲突。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议论纷纷,却没人敢上前劝解。这关乎土地,关乎收成,是农民的命根子,谁插话都可能引火烧身。
“去找昭阳丫头!”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混乱中,这句话像一根救命稻草,立刻得到了响应。很快,有人小跑着去请昭阳。
昭阳正在溪边清洗草药,听到消息,她没有丝毫犹豫,擦干手便跟着来人往田埂走去。她的心跳得有些快,这不是禅堂的宁静,也不是面对友人质疑的淡然,这是实实在在的、一触即发的纷争。
她走到人群自动分开的空地中央,站在那条引发争端的、长了些许杂草的田垄旁。赵老四和李老栓看到她,像看到了主心骨,又像是找到了最终的裁决者,立刻围拢上来,争抢着陈述自己的“冤情”,声音一个比一个高,都试图压过对方。
昭阳没有立刻说话。她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平和地轮流看向激动得浑身颤抖的赵老四和眼眶泛红的李老栓。她没有打断,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甚至没有去看那条模糊的界限。
等两人声音稍歇,喘着粗气瞪着她时,她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现场的嘈杂:
“赵叔,李叔,”她先叫了两人,语气带着尊重,“都是为了地里的收成,为了家里人能过得好,是吧?”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像一阵微风吹散了部分火药味。赵老四和李老栓都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是他们争吵的核心,却也是他们共同的基础。
昭阳没有问“谁对谁错”,而是转向赵老四,轻声问:“赵叔,您坚持这地界儿不能动,是担心一旦退了这一步,以后李家会得寸进尺,占去更多吗?”
赵老四张了张嘴,他刚才吵嚷的都是祖辈的规矩,被昭阳这么一问,才触及到他内心真正的恐惧——对失去的恐惧,对边界被不断侵蚀的担忧。他闷声闷气地“嗯”了一声,气势不自觉弱了几分。
昭阳又转向李老栓:“李叔,您觉得赵家挤了您的田,是觉得自家人口多,地不够种,今年的收成可能不够,心里着急,是吗?”
李老栓鼻子一酸,他吵嚷的是往年的惯例,心底藏的却是对未来的焦虑,对一家老小饭碗的担忧。他重重叹了口气,没说话,但默认了。
围观的村民安静下来。昭阳没有评判那条田垄到底该归谁,她只是像剥洋葱一样,轻轻剥开了包裹在争执外面的“道理”和“规矩”,露出了里面鲜活的、共同的需求(都想有好收成)和不同的恐惧(赵怕失去,李怕不够)。
看到彼此眼中相似的焦虑和不同的困境,赵老四和李老栓紧绷的脸部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
昭阳走到田埂边,指着那片引发争议的土地,继续说:“赵叔,李叔,你们看这地。它不说话,只管长出庄稼养活人。我们争来争去,伤了邻里和气,误了农时,这地里的庄稼也不会因此多长出一粒米。”
她停顿了一下,让话语沉淀。
“咱们能不能想想,有没有个法子,既顾全了赵叔怕吃亏的心,也解决了李叔家地不够的难处?”
她引导着,不再聚焦于“过去谁对”,而是转向“未来怎么办”。
人群中开始有窃窃私语。有人小声说:“其实……两家各让一点点,把垄沟重新修直了,也差不了多少收成……”
另有人附和:“是啊,为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在昭阳创造的这种聚焦于解决问题而非争辩对错的氛围中,在看到了对方并非蛮横无理而是各有苦衷之后,赵老四和李老栓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僵持了片刻,李老栓先松了口,语气缓和了许多:“……要是老四家愿意把秧苗往回收收,我把靠我家这边的那条水沟让出半尺给他家走水,也成。”
赵老四沉默了一会儿,看了看昭阳平静的眼神,又看了看李老栓不再咄咄逼人的脸,瓮声瓮气地说:“……行吧。就把垄沟重新拉直。但说好了,以后就按直的来,谁也别再过界。”
一场差点动手的冲突,就在这田埂之上,风轻云淡地化解了。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只有两个各退一步、保住了颜面也解决了实际问题的邻居。
众人松了口气,纷纷散去。赵老四和李老栓甚至开始商量着明天一起找绳子来重新拉直田垄。
昭阳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橘红色,将和好的两人身影拉长,交织在一起。
她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个人修行的喜悦。这是一种见证冲突化解、见证善意被唤醒的欣慰。
她再次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深入人心的理解和引导。看见彼此的需求与恐惧,远比判断是非对错,更能触及问题的根本,也更能带来真正的和解。
她的心灯,不仅照亮自己的内心,也开始有能力,去照亮人与人之间那些被情绪和固执遮蔽的角落。
然而,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念头浮现:这种基于理解的调解,在面对更大范围、更突发性的灾难,需要迅速动员力量、超越村落界限时,是否依然有效?
她望向邻村的方向,天际线上,乌云正在悄然汇聚。
昭阳踏着暮色归家,心湖澄明:化解纷争的钥匙,往往不在是非黑白的裁决,而在能否照见彼此盔甲之下,那颗同样渴望安宁与温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