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将你逼至墙角,一丝微弱的光亮也足以成为救赎的开端。那本偶然得来的经书,像一粒陌生的种子,落在了她干涸的心田上。
家教事件带来的屈辱感,像一层洗不掉的油腻,附着在昭阳的皮肤上,渗透进她的骨头缝里。接连几天,她都浑浑噩噩。课堂上,教授的声音变得遥远;食堂里,饭菜尝不出滋味;就连深夜图书馆那熟悉的灯光,也失去了往日能给予她的安定。
她觉得自己像一只被无形之手捏住的飞蛾,拼命挣扎,却只是徒劳地扑腾在黏稠的蛛网上。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不公,对自身无力的愤怒,还有那份深藏心底、无法言说的卑微爱恋……所有情绪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窒息的网,将她牢牢困住。
又是一个灰蒙蒙的黄昏。她不想回宿舍面对苏曼妮可能投来的、或许并无恶意却让她倍感压力的目光,也不想待在图书馆那个曾经让她感觉安全、如今却只凸显她孤寂的角落。她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熙熙攘攘的校园林荫道,不知不觉来到了校门口。
这里永远是城市喧嚣的缩影。车流轰鸣,人流如织,小贩的叫卖声,学生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一片浮躁的声浪。她站在人行道的边缘,看着眼前快速流动的一切,感觉自己像个被遗弃在岸边的礁石,冰冷而孤立。
就在她准备转身离开时,一个穿着灰色旧僧衣、面容清癯的老居士,安静地站在校门一侧,并不主动招呼,只是对过往的行人微微颔首,手中捧着一些薄薄的小册子。大多数学生行色匆匆,视而不见。
当昭阳经过时,老居士平和地将一本小册子递到她面前,声音温和得像一阵微风:“结个善缘,小姑娘。”
昭阳下意识地想要拒绝。她从不信这些。在她过往的认知里,这些与外婆偶尔去村头小庙拜拜的“迷信”并无不同,是软弱无助者的精神寄托。
可不知为何,看着老居士那双清澈、平静,仿佛能看透她所有烦扰的眼睛,她伸出的手迟疑了。那双眼睛里,没有怜悯,没有索取,只有一种深潭般的安宁。
她鬼使神差地接了过来。
小册子很薄,封面是淡黄色的,上面印着三个黑色的楷体字——《金刚经》。纸张粗糙,印刷也算不上精美。
她道了声谢,声音轻得自己都快听不见,便将册子随手塞进了随身背着的、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仿佛只是接过一张无用的传单。
回到空旷的六人间宿舍,只有她一个人。苏曼妮去参加社团联谊,孙薇去了健身房。她瘫坐在椅子上,疲惫感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她淹没。脑海里不受控制地反复播放着王女士刻薄的嘴脸,雯雯不屑的眼神,还有那被克扣的、带着侮辱性质的四十块钱。
愤怒、委屈、无助……种种情绪在她胸中翻腾、冲撞,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出口。她感觉自己快要被这些负面情绪撑爆了。
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落在了桌角那个帆布包上,《金刚经》的一角从没有拉严的拉链里露了出来。
像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她伸手将那小册子掏了出来。仿佛手里总得抓着点什么东西,才能对抗内心那片虚无的狂躁。
她随手翻开。里面的文字佶屈聱牙,充满了“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类她完全看不懂的词汇。句子冗长,逻辑奇特,与她熟悉的数学公式、经济学原理截然不同。
这都什么跟什么?她蹙起眉头,耐着性子往下看,却如同阅读天书。这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让她不再为生活费发愁吗?能让她在面对不公时拥有反抗的勇气吗?能让她在陈默那样的人面前不再自卑吗?
不能。通通不能。
她有些烦躁地想合上册子,觉得自己接了个无用的东西。
然而,就在她准备放弃的瞬间,目光无意间扫过某一页的某一行。那里有这样一句话,混在那些艰涩的词汇里,像一道微弱却异常清晰的闪电,骤然劈开了她混沌的思绪: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个字。简简单单,却又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住”?住在哪里?住在对屈辱的记忆里?住在对未来的恐惧里?住在对得不到之人的渴望里?住在因比较而生的自卑里?
“无所住”?不停留在这些地方?不执着于这些让她痛苦不堪的情绪和念头?
“生其心”?然后……生出怎样的心?
她不懂。完全不懂这句话深奥的佛法义理。可奇怪的是,就是这七个她不明所以的字,像一把轻柔却有力的刷子,在她被负面情绪糊满的心墙上,轻轻刷开了一道缝隙。
一丝微凉的、带着陌生檀香气息的风,仿佛透过那道缝隙,吹了进来。
她怔怔地坐在那里,反复默念着这七个字。之前的烦躁奇异地平息了一些,那种快要爆炸的窒息感,似乎也得到了片刻的缓和。
这本偶然得来的、她原本不屑一顾的经书,这个她完全无法理解的句子,在此刻她人生最低落、最无助的节点上,竟然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弱的平静。
在绝望的深渊边缘,任何一丝陌生的微光都值得珍视。那本无意中得来的经书,那些看不懂的文字,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漾开了第一圈救赎的涟漪。
她合上册子,将它放在枕边。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映照着她迷茫而苍白的脸。她不知道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将会带领她去往何方,也不知道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但在这个无处可逃的夜晚,它成了她唯一能够抓住的、漂浮于苦海之上的、陌生的浮木。她是否会沿着这道微光,走向一个内心更通透、更有力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