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昭阳终于找到了与李薇女士及其基金会合作的最佳方式——不担任全职职务,而是以项目形式负责本土文化课程的深度设计与研发。这个决定既让她能够继续扎根于滋养她的乡土,又能将她的智慧与经验通过更广阔的平台传递出去,是她内心达到通透状态后,自然流露出的、契合本心的选择。
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了不少的银杏枝叶,在昭阳新买的笔记本电脑键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母亲送的这台电脑,此刻正运行着一个新建的文档,标题暂定为:《“昭阳村”乡土文化教育课程初步构想》。旁边,摊开着她的手写笔记、几本重要的村志底稿,以及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
距离李薇女士的邀请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距离那场令人震撼的月光共修也过去了些时日。昭阳没有急于回复李薇,她利用这段宁静的时光,进行了一场深入而诚恳的内心对话。她反复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能贡献什么价值?什么样的工作节奏能滋养我,而非消耗我?
月光共修时感受到的那片“宁静之海”,让她更加确信,她的力量来源于这种扎根的、与土地和人群深度联结的状态。一旦脱离这片土壤,进入高频的、事务性的全职工作,她很可能再次陷入过去的消耗模式,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内心安宁。
但同时,李薇的邀请也让她看到,她的经验和体悟,确实可以惠及更多人,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地区。她渴望分享,渴望将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融合,点亮更多像小辉、像村里孩子们那样的心灵。
问题在于“方式”。
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热爱(得益于村志整理)、将抽象道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沟通能力(得益于给孩子们讲《论语》和日常互动)、以及自身在修行中获得的稳定内心力量。她的短板则在于:不喜过多的行政事务、会议应酬,需要充足的独处和静心时间。
一个清晰的答案,在反复的权衡与沉淀中,逐渐浮出水面。
她打开邮箱,开始给李薇女士写信。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稳定,如同她此刻的心境。
“李居士道鉴:
近来可好?十分感谢您之前的信任与邀请,也请原谅我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思考才予回复。
我对基金会‘激发内生力量,将本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的理念深表认同,这也与我正在进行的村志整理工作和一些小小的教育尝试不谋而合。
经过审慎的自我审视,我意识到,我的热情与能力,或许更集中于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课程体系的创意设计,以及如何将古老智慧以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方式传递出去。我希望能专注于‘创造’与‘连接’本身。
因此,我想提出一个或许有些不同的合作方式:我是否可以不以全职身份加入,而是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负责基金会‘乡土文化与教育融合’板块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核心内容研发?我可以基于昭阳村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出一系列可供推广的、体验式的文化课程模板、教师指导手册及部分示范课例。
这样的方式,既能让我扎根于这片给我无限灵感的土地,保持创作所需的沉静与深入,又能将我的工作成果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地区和孩子们。我相信,专注于内容创作,我能贡献出更高质量、更具生命力的成果。
这并非推诿,而是我目前能想到的、对项目最为有益,也最契合我内心状态的选择。不知您意下如何?
期待您的回音。
祝安。
昭阳敬上”
她仔细检查了邮件,确认语气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尊重与合作的诚意,也清晰地陈述了自己的边界与构想。然后,轻轻点击了“发送”。
接下来是等待。但她心中并无太多忐忑。她已做出了当下最诚实、也最负责任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能坦然接受。
回信比想象中来得快。第二天下午,李薇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昭阳,”李薇的声音带着笑意,听起来轻松而愉快,“收到你的邮件了。我得说,你这个提议,比我原本的设想更棒!”
昭阳有些意外,握着电话的手紧了紧。
“真的,”李薇继续道,语气真诚,“我最初只想着找一个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却忽略了个体最佳的工作状态对项目质量的决定性影响。你能如此清晰地了解自己,并提出这样创造性的合作方案,我非常欣赏!这恰恰证明了你的成熟和智慧。”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务实:“专注于课程设计和内容研发,这正是我们最需要核心竞争力的部分!由你这样既懂文化、又有体悟、还能贴近孩子的人来主导,再合适不过。我们就按这个思路来!细节我们可以慢慢敲定,包括合作模式、工作节奏、成果交付形式等等。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节奏来,重要的是保证创作的质量和你的身心愉悦。”
挂断电话,昭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成就感、释然与喜悦的情绪充盈在心间。她做到了!她没有屈从于外部机会的诱惑,也没有因为恐惧而退缩,她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
这条道路,一端深深扎根于昭阳村的土地与文化,另一端则通过李薇的基金会,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与未来。她不必离开滋养她的源头,又能将源头的活水引出去,灌溉更多的心田。这完全符合她所领悟的“顺势而为”、“安住当下”的生活哲学。
她走到院中,仰头看着秋高气爽的蓝天,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天空一般,开阔而明朗。这条“新的道路”,并非外界的规划,也非无奈的妥协,而是她从自身深处发掘、顺应本心自然流淌出来的选择。它代表着她的真正成熟与通透。
然而,就在她为这条新路的开启而感到欣喜时,一个更具体、更亟待她运用 newly found智慧去应对的“个案”,已经悄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村东头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小慧,最近总是带着一脸的焦虑和迷茫来找她,似乎正需要一盏能照亮内心迷雾的灯。